混睛障是指黑睛深层呈现一片灰白翳障,混浊不清,漫掩黑睛,障碍视力的眼病。本病名见于《审视瑶函》。又名混睛外障(《秘传眼科龙木论》)、气陷(《目经大成》)。病程经过缓慢,往往进行数月治疗,方能逐渐减轻,但多数仍留瘢痕而影响视力。本病与西医学之角膜基质炎相似。
[病因病机]
多因肝经风热或肝胆热毒蕴蒸于目,邪伏风轮,热灼津液,瘀血凝滞引起;或邪毒久伏,耗损阴液,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
[临床表现]
初起怕热羞明,眼睑难睁,眼珠疼痛,视力下降,抱轮暗红或白睛混赤,黑睛深层呈圆盘状混浊,或混浊自中央或周边开始,逐渐漫掩整个黑睛,致黑睛晦暗无华,如磨砂玻璃状。细察之,隐约可见黑睛探层有灰白线条,赤脉自黑睛边际蔓人中心,最后侵及整个黑睛,呈现一片赤白混杂的翳障,严重障碍视力,甚至难辨人物。经数月翳障可逐渐变薄,但不能全部恢复,遗留厚薄不等的翳障,影响视力。与黑睛病变同时,即可发生瞳神紧小或干缺,故须注意,以免处理不当,导致失明。
[诊断依据]
一、黑睛深层呈灰白色混浊增厚,晦暗无光泽,如磨砂玻璃状。
二、抱轮暗红或白睛混赤。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宿翳相鉴别。宿翳是黑睛疾患痊愈后遗留之瘢痕翳障,其表面光滑,边缘清楚,无眼赤痛。
[辨证论治]
本病之辨证,须细审因。肝经风热所致者,治宜疏风清热;肝胆热毒所致者,治宜泻肝解毒;阴虚火炎者,治宜滋阴降火。外治以消障退翳和扩瞳为要。
一、内治
(—)、肝经风热
[主证]黑睛混浊,抱轮红赤,畏光流泪,头眼俱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黑睛为风轮,内应于肝。风热上犯,熏灼黑睛,使之混浊不清,抱轮红赤,畏光流泪。头为清阳之会,眼为清窍之所,风热上扰,故头眼疼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在表之征。
[治法]祛风清热。
[方药]羌活胜风汤加减。方中羌活、防风、独活、白芷、前胡、荆芥、桔梗、薄荷、柴胡、川芎辛散轻扬,善治外风,以清利头目;黄芩清热,且能监制羌防辛温之性;白术、枳壳调理胃气。《原机启微》认为:“窍不利者,皆脾胃不足之证”,故用白术、枳壳健脾和胃,若体健脾胃不虚者亦可去之。全方以祛风为宅,清热为辅。若嫌清热力弱,可酌加银花、连翘、栀子;若系先天性梅毒所致者,宜重加土茯苓驱梅解毒。
(二)肝胆热毒
[主证]黑睛混浊,赤脉贯布,抱轮暗赤,刺痛流泪,便秘溺赤,口苦苔黄,脉数。
[证候分析]肝胆热毒炽盛,上攻黑睛,故黑睛混浊。因热致瘀,故赤脉贯布,抱轮暗红,刺痛流泪。便秘溲黄,口苦苔黄脉数,为热毒炽盛之候。
[治法]泻肝解毒。
[方药]银花解毒汤加减。方中胆草清泻肝胆;黄芩、桑白皮、花粉清热泻火;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大黄、枳壳通腑泻下以清热;蔓荆子疏风清热,合之为泻肝清热解毒之方。若热毒炽盛者,重用银花、蒲公英,再加野菊花、止茯苓以清热解毒;若瘀滞甚者,可加当归尾、赤芍、桃仁、红花以活血化瘀;若大便数日不解,可加玄明粉,以协助大黄通腑泻下。
(三)阴虚火旺
[主证]病情反复发作,疼痛不显,抱轮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邪毒久伏,伤阴耗液,阴津不足,虚火上炎,故见症较轻。津液不足,故舌红少津;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征;若兼咽燥干咳等,为肺阴不足,津不上承;若兼头晕耳鸣等,为肝肾阴亏,相火妄动。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肺阴不足者,宜滋阴润肺,用百合固金汤加减。方中百合、生地、熟地、贝母滋阴清热,润肺化痰;玄参、麦冬、桔梗、甘草滋阴生津,降火利咽;当归、白芍质润养血,滋阴柔肝。若肝肾阴亏,相火妄动者,可用知柏地黄丸加减。
病至后期,遗留瘢痕翳障者,参照宿翳处理。
二、外治
(一)局部点用退云散、犀黄散以消障退翳。
(二)从早期起即应结合滴用1%阿托晶液充分扩瞳。若扩瞳不及时,愈后往往遗留瞳神干缺,严重影响视力。
(三)内服药渣煎水过滤作湿热敷,日3次。
[转归预后]
本病病程长,往往要经过数月治疗,?昆浊才能逐渐减轻,赤脉才逐渐消退,但也可复发,也有部分愈后仍遗留瘢痕,影响视力。在治疗过程中,若扩瞳不及时,愈后往往遗留瞳神干缺,严重影响视力。
[文献摘要]
《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混睛障证:谓漫珠皆一色之障也,患之者最多。有赤白二证,赤者易治于白者,赤者怕赤脉外爬,白者畏光滑如苔,有此二样牵带者,必难退而易发。若先因别证而生混障,则障去而原病见矣。若无别证,到底只是一色者,若混障因而犯禁触发者,则变证出,先治变证,后治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