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眼科学》 > 第十八章 眼部肿瘤

第二节 眼球内肿瘤

 

一、脉络膜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 of thechoroid )

为葡萄膜中常见的恶习性肿瘤,多见于40~60岁,与性别或左右眼无关,可以发生于脉络膜的任何部位,但常见于眼的后极部。

临床上其生长有二种方式:

局限性:在巩膜与脉络膜之玻璃膜间局限性生长,呈扁平椭圆形。因受巩膜和玻璃膜的限制,生长较慢,如穿破玻璃膜,则在视网膜下腔内迅速扩大,形成基底大,颈细头园的蘑茹状肿瘤。

弥漫性:特点是广泛弥漫性浸润,瘤细胞循血管及淋巴管鞘浸润,并沿脉络膜平面扩展,所以病程较局限性者长,发展慢。眼底除有不规则色素散布外,余无显着的高起。

(一)临床表现

症状:肿瘤在周边部者,可以因为无视力异常而易被忽略,发生于后极部或虽在周边部,但已波及后极部者,可以有眼前闪光、视物变形、视物变小、中心暗点、视野缺损等症状。视力障碍程度因视网膜受损害程度而异。

眼底改变:局限性者早期可以看到眼底有局部隆起,视网膜上可看到灰白色~青灰色~棕黄色~黑褐色的扁平形肿块。一旦肿瘤突破玻璃膜进入视网膜下将出现视网膜脱离,最初为实性脱离,呈半球状,蘑茹状,周围境界清楚,周围视网膜有皱纹出现,晚期视网膜脱离显著扩大。弥漫性者早期眼底无明显高起,由于玻璃膜大多完整,视网膜很少受影响,所以眼底有时仅有数个陈旧性视网膜脉络膜病灶,很易被忽略。

视网膜脱离的程度与肿瘤的大小及发育时期不一定平行,而原则上没有裂孔。

眼压:开始时正常或偏低,随着肿瘤的增大,晶状体、虹膜被肿瘤推向前,阻塞前房角,引起房水循环障碍,眼压升高,发生继发性青光眼。

炎症:因肿瘤组织毒素的刺激,可以发生葡萄膜炎及视神经炎等。

血管:在增大的肿瘤头部有时可以隐约地看见瘤组织内有扩大的血管。

有时可以出现自发性球内出血。

眼外转移:由于肿瘤增大可侵蚀巩膜之薄弱处,如沿巩膜上的血管、神经导管等向球外转移到眼眶内致眼球突出,进而侵犯邻近组织。

全身转移:多为血行转移,常见于肝脏、皮下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肺脏、胃、骨髓等。

(二)病理: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是由不同形态的细胞及细胞质和核组成,其所含黑色素不一,有者无色素,有者全黑,有者呈灰色或棕色,多数血管丰富,有些血管较粗,但管壁很薄。因此,在大的肿瘤内,常可见出血及坏死。表18-1介绍各种良性及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组织形态。表18-2介绍Callendel的黑色素瘤分类法,这个分类虽然被多数人采用,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见。

(三)诊断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下列检查及病理检查,诊断本病并不困难。但在临床上常与某些形态相似的眼底病相混淆,应注意鉴别诊断。

(四)治疗

手术疗法:最主要是早期诊断,及时摘除眼球,摘除时,视神经要尽可能剪长一些,因肿瘤有可能沿视神经蔓延,如眶内组织被肿瘤波及则应作眶内容剜除术。对位于虹膜及睫状体者,可行虹膜切除术及虹膜状体切除术。近年来有人统计行眼球摘除者更容易加快肿瘤转移,而且随访结果显示,不手术者的生存率并不低于手术者,因此主张对一眼因其他原因已失明时,建议暂不手术,给于免疫治疗。

表18-1 恶性及良性黑色素瘤细胞之分类

细胞型别细胞形状核形状核物质核仁
正常黑色素细胞分支状,树枝状小而园或卵园均匀小,或无
良性痣细胞园形,梭形圆或梭形均匀小,或无
黑色素瘤细胞    
梭形A梭形长而窄均匀,有染色质簇集小,边界不清
梭形B梭形圆或卵圆、比A型宽比A型粗,染色质边界清晰界限清晰大于A型
上皮型多角形,细胞质丰富圆或椭圆比B 型宽成簇,染色质边界清晰界限清晰大于B型

表18-2 脉络膜黑色素瘤的分类(Callender)

Callender分类肿瘤内的细胞15年死亡率(%)
梭形A梭形A细胞5
梭形B梭形B细胞25
上皮样上皮样细胞70
混 合梭形B及上皮样细胞60

表18-3 对可疑脉络膜黑色素瘤之诊断方法

方 法黑色素瘤时所见
间接眼底镜脉络膜包块,可能合并有继发性视网膜脱离
视野检查相应于眼底病变区之暗点
荧光眼底血管造影瘤体内有血管供应,且有荧光渗漏
32P同位素扫描同位素摄取比正常区高60-100%
超声波眼内为表面光滑半球形或蘑菇形隆起肿块
CT眼内半球形无钙化实性肿块,呈蘑菇形或扁平形,有视网膜脱离
眼压瘤体增大时,眼内压增高
巩膜透照瘤体部位不透光
免疫学检查法核素标记McAb放射免疫显像阳性率高

表18-4 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鉴别诊断

项目病 名脉络膜黑色素瘤脉络膜转移瘤脉络膜血管黄斑盘状变性
病 程缓 慢较 急缓 慢
病变形态蘑茹状扁平、弥漫梭形、近乳头处最高黄斑、隆起甚高
病变颜色黄或黄棕色灰白色淡红色暗灰色
视网膜脱离早期即有可 有晚期可有一般无
头 痛青光眼期才有早期出现继发青光眼时有
巩膜透照不透光可透光可透光可透光

非手术疗法

(1)免疫疗法:本病与免疫有关,可用特异性黑色素瘤转移因子、基因工程黑色素瘤单克隆抗体及其生物导弹,细胞因子(rIL-2、rIFN、rTFN等)、TIL、LAK细胞等进行攻击;也可通过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使肿瘤局限,甚至消失。其他免疫增强剂,如卡介苗、短小棒状杆菌,酵母多糖、茯苓、猪苓、灵芝多糖、左旋米佐等都有增强免疫作用。

(2)其他非手术疗法:放射疗法、光凝疗法、光化学疗法、透热疗法、冷凝疗法及化学疗法等均不够确切。

 

二、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

在婴幼儿眼病中,是性质最严重、危害性最大的一种恶性肿瘤,发生于视网膜核层,具有家族遗传倾向,多发生于5岁以下,可单眼、双眼先后或同时罹患,本病易发生颅内及远处转移,常危及患儿生命,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一)症状

根据肿瘤的表现和发展过程一般可分四期。

1.眼内生长期:开始在眼内生长时外眼正常,因患儿年龄小,不能自述有无视力障碍,因此本病早期一般不易被家长发现。当肿瘤增殖突入到玻璃体或接近晶体时,瞳孔区将出现黄光反射,故称黑蒙性猫眼,此时常因视力障碍而瞳孔散大、白瞳症或斜视而家长发现。

眼底改变:可见园形或椭园形,边界清楚,单发或多发,白色或黄色结节 状隆起,表面不平,大小不一,有新生血管或出血点。肿瘤起源于内核层者,向玻璃体内生者叫内生型,玻璃体内可见大小不等的白色团块状混浊;起源于外核层者,易向脉络膜生长者叫外生型,常使视网膜发生无裂孔性实性扁平脱离。裂隙灯检查,前房内可能有瘤细胞集落,形成假性前房积脓、角膜后沉着物,虹膜表面形成灰白色肿瘤结节 ,可为早期诊断提供一些临床依据。

2.青光眼期:由于肿瘤逐渐生长体积增大,眼内容物增加,使眼压升高,引起继发性青光眼,出现眼痛、头痛、恶心、呕吐、眼红等。儿童眼球壁弹性较大,长期的高眼压可使球壁扩张,眼球膨大,形成特殊的所谓“牛眼”外观,大角膜,角巩膜葡萄肿等,所以应与先天性青光眼等鉴别。

3.眼外期:

(1)最早发生的是瘤细胞沿视神经向颅内蔓延,由于瘤组织的侵蚀使视神经变粗,如破坏了视神经孔骨质则视神经孔扩大,但在X线片上即使视神经孔大小正常,也不能除外球后及颅内转移的可能性。

(2)肿瘤穿破巩膜进入眶内,导致眼球突出;也可向前引起角膜葡萄肿或穿破角膜在球外生长,甚至可突出于睑裂之外,生长成巨大肿瘤。

4、全身转移期:转移可发生于任何一期,例如发生于视神经乳头附近之肿瘤,即使很小,在青光眼期之前就可能有视神经转移,但一般讲其转移以本期为最明显。转移途径:

(1)多数经视神经或眶裂进入颅内。

(2)经血行转移至骨及肝脏或全身其他器官。

(3)部分是经淋巴管转移到附近之淋巴结。

(二)病理

未分化型:瘤细胞为园形、椭园形、多边形或不规则形。胞核大,园形,卵园形或不规则形,染色深,有1~2个以上核样结构体。核内常见1~2个不规则核仁。胞质少,有丰富的细胞器,主要为游离的核糖体及线粒体。瘤细胞围绕着一个血管形成的细胞柱,其中可见部分瘤细胞坏死及钙质沉着,此称为假菊花型(pseudosette)。该型分化程度低,恶性度较高,但对放射线敏感。分化型:又称神经上皮型,由方形或低柱状瘤细胞构成,细胞围绕中央腔环形排列,称菊花型(rosette)。其中央腔内的“膜”为酸性粘多糖物质。胞核较小,位于远离中央腔一端,有一个核仁。胞质较多,主要细胞器为线粒体、微管、粗面内质网及高尔基器等。此型分化程度较高,恶性度较低,但对放射线不敏感。

还有一些病例瘤细胞分化程度更高,已有类似光感受器的结构,恶性程度最低。瘤细胞簇集似莲花型(fleurette),又称感光器分化型,最近称此型为视网膜细胞瘤(retinocytoma),以别于一般的视网膜母细胞。

(三)诊断

根据病史,年龄和临床症状。X线片:可见到钙化点,或视神经孔扩大。B超检查:可分为实质性和囊性两种图形,前者可能为早期肿瘤,后者代表晚期肿瘤。CT检查:(1)眼内高密度肿块:(2)肿块内钙化斑,30~90%病例有此发现可作为诊断根据;(3)视神经增粗,视神经孔扩大,说明肿瘤向颅内蔓延。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早期即动脉期,肿瘤即显荧光,静脉期增强,且可渗入瘤组织内,因荧光消退迟,在诊断上颇有价值。前房细胞学检查:我科应用微型离心沉淀器房水涂片,吖啶橙染色,在荧光显微镜观察下,瘤细胞呈橙黄色,阳性检出率高。现已作为光化学治疗前明确诊断及治疗后疗效观察指标。经长期观察未见瘤细胞由角膜穿刺伤口播散。尿化验:患化尿中香草扁桃酸(VMA)和高香草酸(HVA)24小时排泄增多。故当尿中VMA和HVa 阳性时有助于诊断,但阴性仍不能排除肿瘤。乳酸脱氢酶(LDH)的活力测定:当房水内LDH值高于血清中值,二者之比大于1.5时,有强烈提示视网膜母细胞瘤可能。其他:尚可作同位素扫描、巩膜透照法、癌胚抗原等。

(四)鉴别诊断:

Rb发展到三、四期后一般是容易诊断的,但在一、二期时就比较困难,这个时期在它的晶状体后瞳孔区内可出现白色反光或黄白色组织块叫白瞳孔(leukoria),事实上出现白瞳孔的情况很多,在鉴别诊断中应该注意者是:

视网膜发育异常;晶体后纤维增生;转移性眼内炎;渗出性视网膜炎(Coats病):发生于7-8岁以上男性青少年,多为单眼,病程进展缓慢。眼部检查,玻璃体很少有混浊,视网膜呈白色渗出性脱离,广泛的毛细血管扩张及出血点和胆固醇结晶。而Rb多发生于5岁以下婴幼儿,玻璃体混浊较多见,视网膜脱离为实性,血管怒张及新血管多限于肿瘤区。此外,从X光照片、CT及超声诊断均有明显不同,可除外Coats病。

(五)治疗

手术疗法:仍是目前较好的治疗方法。如是单眼,肿瘤尚局限于眼球内时,要早期行眼球摘除术。手术时切断的视神经不能短于1厘米。术后病理检查,如发现肿瘤已侵及视神经残端者,应进行放疗,如眶内容亦受累还应进行眶内容剜除术,术后放疗加化疗。

2.放射疗法:

(1)如肿瘤已达球外期,且大者,可先作放疗,使肿瘤缩小后再行眶内容剜除术,术后继续进行放疗。

(2)如双眼均有肿瘤时,除对较严重的一眼进行手术外,较轻的一眼尽量争取作放疗和/或化疗。近年来利用电子加速器产生的高能X线比60钴高,而且还可产生高能电子束,用它照射肿瘤,尚可通过电子计算机,计算出达到眼球及眼眶的放射剂量分布情况,及时核对治疗参数,使肿瘤接受一致的高剂量。亦可在小的肿瘤处植入氡子(radon seeds)。还可用106钌或106锗施用器局部贴敷,亦可收到较好疗效。

3.冷冻疗法:对位于赤道部以前的视网膜周边部孤立的较小的肿瘤,可行冷凝术,温度在-90~-100℃,冷冻至肿瘤变为冰球,一分钟完全融化,立即再冻,每点重复三次。一般治疗后2-3周肿瘤消失,脉络膜萎缩,视网膜色素沉着,有时有钙化斑块。

4.光凝疗法:仅用小而孤立的肿瘤(3mm直径),黄斑部及视神经大血管附近的肿瘤不能用本法,以免视力及血管损伤。方法:先在肿瘤周围光凝两排,形成两道堤坝,再凝固走向肿瘤血管,使之完全阻塞,截断肿瘤的血源,(勿伤及大血管免致出血),使肿瘤坏死、萎缩。此方法的优点可反复进行。亦可与放疗或化疗并用,效果较好。

5.化学疗法:仅能起到辅助治疗的目的,三乙烯三聚氰胺(triethlenemelamine.T.E.M.癌宁)可以口服,肌肉注射和颈动脉内注射。常与放疗、光凝、冷凝等疗法合并应用,以提高疗效。在应用中应常复查血象,白细胞低于4000应停药。

6.光动力疗法(血咔啉衍生物HPD-激光)

作用机制:HPD能有选择性的被恶性肿瘤组织摄取,经一定波长的光能照射后产生动力效应,透发单态氧等自由基参与的生物氧化反应,引起瘤细胞毒性作用而变性坏死,从而有效杀死瘤细胞。方法:HPD静脉注射(2.55mg/kg),2天后用氩离子泵浦染料激光全眼球扫描照射,波长625~640nm之间,光斑200μm,功率密度200~300mw/cm2,时间45~60分钟,每日一次,共2次,疗效良好。

7.免疫疗法:目前认为本病与免疫改变有关,故设想采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替哌等,以控制肿瘤的增殖。

也可用特异性Rb转移因子、基因工程Rb单克隆抗体及其生物导弹,细胞因子(rIL-2、rIFN、rTNF)、TIL、LAK细胞等联合治疗可获较好效果。

 

三、转移性肿瘤(metastatic tumors)

(一)概况眼内转移性肿瘤比较少见,因为眼动脉与颈内动脉成直角分支,所以血流中的肿瘤栓子由于血流速度关系往往容易停留于颅内(脑及脑膜),而不易经过眼动脉进入眼内。单眼者多,左眼多于右眼,因左侧颈总动脉直接从主动脉弓上发生,肿瘤栓子经此处上行易入左眼,而右侧需要绕过无名动脉,比较困难。也有双眼同时发病者,但少见。癌肿多于肉瘤或黑色素瘤,因为全身癌肿的发病率较肉瘤或黑色素瘤高,其中最常见的是乳腺癌,其次为肺癌、胃癌等。转移性肿瘤多发生于脉络膜,因为睫状后短动脉数目多于睫状后长动脉及睫状前动脉,所以发生于脉络膜多于虹膜、睫状体。

(二)眼部症状:为全身症状之一,一般是晚期转移到眼内,但也有早期即转移到眼内者。

视力障碍:早期症状常有中心暗点及视力减退,因为眼内转移性肿瘤多发生于后极部,尤其黄斑部之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如肺癌咽癌等。眼底检查:早期在后极部可见稍微隆起的粉红色或浅兰色区及色素斑点。肿瘤进一步发展呈绒毛状,表面可见出血点及色素斑块。若肿瘤未穿破脉络膜之玻璃膜,沿平面发展时眼底上呈扁平型视网膜脱离,但周围的境界不清。有的病例可出现高度远视症状、视力降低,最后视网膜呈青灰或黄灰色脱离而导致失明,可有水肿、出血、渗出及新生血管等。但玻璃体一般很少受累。肿瘤转移至虹膜睫状体或肿瘤组织坏死,毒素刺激,可出现虹膜睫状体炎及继发性青光眼症状。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转移性肿瘤病程发展较迅速,常伴随有发烧、消瘦、乏力及原发灶的肿块,转移性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大多数病例可检出高水平的免疫复合物(>25μg/ml),癌胚抗原大于10ng/ml,则提示有转移性疾病的可能。眼部的平面视野可查出与肿瘤相符的绝对暗点。另外可作眼底荧光血管造影,B超、Ct

(四)治疗及预后

主要是治疗原发病灶,患眼早期亦可试用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及免疫治疗等。但如视力已丧失且眼痛较重者可作眼球摘除术。预后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