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曰∶水火,人身之阴阳也。阳常有余,故火证恒多,所谓一水不胜五火是也。人能摄理其火,致其冲和,则调元之手矣。或者寒凉太过,斯又弊焉。自有五行以来,不可以无火,故知灭烬之为非。今考古方二十余首以治火,岂曰灭火云哉?
水足以济火,故狂躁烦渴火实之证,内以水饮之,外以水渍之,此既济之妙,自《大易》以来,已有之矣。
甘梨浆,水类也。生之可平六腑之阳,熟之可济五脏之阴。实火宜生,虚火宜熟。
人屎人尿人中白牛屎猪屎马通驴子小便总考
孙思邈《千金方》凡疗火证、热证,率用上件取汁饮之,往往称其神良,何也?经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屎溺出于二阴,则无分人类物类,皆阴浊也。惟其阴浊,故足以制阳光。或者鄙而远之,由夫未达医之妙也。
古昔神良之医,但用人尿、溺白 耳,未尝有用秋石之方也,近时多用之。夫药有气有味,有精有魄,秋石既经煎炼,则其气味已易,精华已去,所存者独枯魄耳,恶能与人尿、溺白 论功效耶?此举世尚奇之昧也。或用阴秋石者为近之。
防风 川芎 川归 白芍药 大黄 芒硝 连翘 薄荷 麻黄 石膏 桔梗 黄芩 白术栀子 荆芥 滑石 甘草
表里客热,三焦火实者,此方主之。
麻黄、防风,疏表药也,火热之在表者,得之由汗而泄;大黄、芒硝,攻里药也,火热之在里者,得之由下而泄;荆芥、薄荷,清上药也,火热之在巅顶者,得之由鼻而泄;滑石、栀黄芩,又所以去诸经之客热也。火热灼其血,则川芎、当归、芍药可以养之;火热坏其气,则白术、甘草可以益之。
心热,小便黄赤,此方主之。
心与小肠为表里,故心热则小肠亦热,而令便赤。是方也,生地黄可以凉心;甘草梢可以泻热;佐之以木通,则直走小肠、膀胱矣。名曰导赤者,导其丙丁之赤,由溺而泄也。
心膈实热,狂躁面赤者,此方主之。
味之苦者,皆能降火。黄芩味苦而质枯,黄连味夺而气燥,大黄苦寒而味浓。质枯则上浮,故能泻火于膈;气燥则就火,故能泻火于心;味浓则喜降,故能荡邪攻实。此天地亲上
柴胡(一钱) 黄芩(七分,炒) 五味子(九粒) 生甘草 山栀(炒黑) 知母(去毛,炒)天门冬(去心)麦门冬(去心) 黄连(炒) 人参 龙胆草(各五分)
谋虑不决,肝热胆溢,口苦热盛者,此方主之。
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谋虑则火起于肝,不决则火起于胆。柴胡性温味苦而气薄,故入厥阴、少阳;黄芩、黄连、龙胆草、山栀子得柴胡以君之,则入肝胆而平之矣。制肝者惟金,
黄连(六两,炒) 吴茱萸(一两,汤泡)
二共为末作丸。
肝脏火实,左胁作痛者,此方主之。
左,肝也。左金者,谓金令行左而肝平也。黄连乃泻心之物,泻去心火,不得乘其肺金,则清肃之令左行,而肝有所制矣。吴茱萸味辛热而气臊,臊则入肝,辛热则疏利,乃用之以为反佐。经曰∶佐以所利,和以所宜。此之谓也。
当归 龙胆草 栀子 黄连 黄柏 黄芩(各一两) 木香(一钱) 麝香(五分) 大黄(酒浸) 青黛 芦荟(各五钱)
蜜丸如豆大。
风热蓄积,时发惊悸,筋惕搐搦,嗌塞不利,肠胃燥涩,狂越等证,此方主之。
肝火为风,心火为热。心热则惊悸,肝热则搐搦;嗌塞不利者,肺亦火也;肠胃燥涩者,脾亦火也;狂越者,狂妄而越礼也。经曰∶狂言为失志;又曰∶肾藏志。如斯言之,则肾亦火矣。此一水不胜五火之谓也。故用黄连以泻心,用黄芩以泻肺,青黛、龙胆、芦荟以泻肝,大黄以泻脾,黄柏以泻肾。所以亟亟以泻五脏之火者,几于无水,故泻火以存水耳。用当归者,养五脏之阴于亢火之时;用木香、麝香者,利五脏之气于克伐之际也。互考见咳嗽门。
藿香(二钱) 山栀(一两,炒黑) 石膏(五钱) 甘草(三两) 防风(四两)
脾家伏火,唇口干燥者,此方主之。
唇者,脾之外候;口者,脾之窍,故唇口干燥,知脾火也。苦能泻火,故用山栀;寒能胜热,故用石膏;香能醒脾,故用麝香;甘能缓脾,故用甘草;用防风者,取其发越脾气而升散其伏火也。或问何以不用黄连?余曰∶黄连苦而燥,此有唇口干燥,则非黄连所宜,故惟栀子之苦而润者为当耳。又问曰∶既恶燥,何以不去防风?余曰∶东垣已言之矣,防风乃风药中之润剂也,故昔人审择而用之。
(本方去独活加葱白名火郁汤)
升麻(去丝根) 葛根 独活 羌活 人参(去芦) 白芍(各五钱) 柴胡(八钱) 防风(二钱五分) 生甘草(二钱) 炙甘草(三钱)
过食冷物,抑遏少阳之火,郁于脾部者,此方主之。
少阳者,三焦与胆也。经曰∶少火生气。丹溪曰∶天非此火不能生万物,人非此火不能以有生。是少火也,生物之本,扬之则光,遏之则灭,今为饮食填塞至阴,抑遏其上行之气,则生道几于息矣,故宜辛温之剂以举之。升麻、柴胡、羌活、独活、防风、干葛,皆辛温上行之物也,故用之以升少阳之气,清阳既出上窍,则浊阴自归下窍,而食物传化自无抑遏之患;芍药味酸,能泻土中之木;人参味甘,能补中州之气;生甘草能泻郁火于脾,从而炙之,则健脾胃而和中矣。东垣氏圣于脾胃者,其治之也,必主于升阳。俗医知降而不知升,是扑其少火也,安望其卫生耶?
桑白皮 地骨皮(各一两) 甘草(五钱)
肺火为患,喘满气急者,此方主之。
肺苦气上逆,故喘满;上焦有火,故气急,此丹溪所谓气有余便是火也。桑白皮味甘而辛,甘能固元气之不足,辛能泻肺气之有余;佐以地骨之泻肾者,实则泻其子也;佐以甘草之健脾者,虚则补其母也。此云虚实者,正气虚而邪气实也。又曰∶地骨皮之轻,可使入肺;生甘草之平,可使泻气,故名以泻白。白,肺之色也。
阿胶(一两半,蛤粉炒) 鼠粘子(二钱半,炒香) 马兜铃(半两,焙) 炙甘草(五钱)杏仁(去皮尖,七个) 粳米(一两)
肺虚有火,嗽无津液,咳而哽气者,此方主之。
燥者润之,今肺虚自燥,故润以阿胶、杏仁;金郁则泄之,今肺中郁火,故泄以兜铃、粘子;土者金之母,虚者补其母,故入甘草、粳米以补脾益胃。
黄柏(一斤,炮褐色,为末,水丸 气虚者四君子汤下,血虚者四物汤下)
肾火从脐下起者,肾水衰也,此方主之。
肾非独阴也,命门之火寄焉。肾水一亏,则命门之火无所畏而自炽矣,故龙雷之火从脐下动也。经曰∶水郁则折之。水郁者,肾部有郁火也。折之者,制其冲逆也。柏皮味苦而浓,为此之谓也。气虚下以四君子汤,恐其寒凉而坏脾也;血虚下以四物汤,助其滋阴而制火也。
肾火起于涌泉之下者,此方主之。
热自足心直冲股内而入腹者,谓之肾火起于涌泉之下。知、柏苦寒,水之类也,故能滋益肾水;肉桂辛热,火之属也,故能假之反佐,此《易》所谓水流湿、火就燥也。
三焦有火,嗌喉干燥,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此方主之。
少火之火,无物不生;壮火之火,无物不耗,《内经》曰壮火食气是也。故少火宜升,壮火宜降。今以三物降其三焦之壮火,则气得其生,血得其养,而三焦皆受益矣,故曰三补。黄芩苦而枯,故清热于上;黄连苦而实,故泻火于中;黄柏苦而润,故泻火于下。虽然火有虚实,是方但可以治实火,若虚者用之,则火反盛,谓降多亡阴也。丹溪曰∶虚火可补,人参、黄 之类。则虚实之辨,若天渊矣,明者幸求之证焉。
(即暑门六一散,又名天水散)
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
共为末,用蜜水调下三钱。
六腑有实火,上有烦渴,下有便秘、赤涩者,此方主之。
滑石性寒,故能清六腑之热;甘草性平,故能缓诸火之势。
黄芩(酒炒) 栀子仁(炒黑) 薄荷(各一两) 连翘(四两) 大黄(酒浸) 芒硝 甘草(各二两)
共为末,每服五钱。
火郁上焦,大热面赤者,此方主之。
黄芩、栀子,味苦而无气,故泻火于中;连翘、薄荷,味薄而气薄,故清热于上;大黄、芒硝,咸寒而味浓,故诸实皆泻;用甘草者,取其性缓而恋膈也。不作汤液而作散者,取其泥膈而成功于上也。
薄荷叶(十两) 川芎 甘草 防风 乌犀角 柿霜(各一两) 桔梗(三两)
蜜丸噙化。
膈上有火,早间咯血,两颊常赤,咽喉不清者,此方主之。
消风清热,莫如薄荷,故用以为君;佐以乌犀,解心热也;入以柿霜,生津液也;用川芎,有清上之功;用防风,有解散之效;恐诸药之下流,故载以舟楫;因火势之急速,故缓以国老。师云∶咽者胆之候,若只咽间痰热,膈内和者,宜以平胆之方主之。
竹茹 枳实(麸炒) 半夏(制) 甘草(各二两) 陈皮(去白) 生姜(各四两)
胆热呕痰,气逆吐苦,梦中惊悸者,此方主之。
胆,甲木也,为阳中之少阳,其性以温为常候,故曰温胆。竹茹之清,所以去热;半夏之辛,所以散逆;枳实所以破实,陈皮所以消滞,生姜所以平呕,甘草所以缓逆。伤寒解后,多
琥珀 珍珠粉 铁粉 天花粉 朱砂 寒水石 牙硝 大黄(酒浸) 生甘草
各等分为末,每用薄荷汤调下三钱。
男、妇、小儿五脏积热,心胸闷乱,口干舌燥,精神恍惚,癫狂等证,此方主之。
明可以安神,琥珀、珍珠皆明物也,故用之以安神魄;重可以去怯,铁粉、朱砂皆重物也,故用之以定惊狂;寒可以去热,硝、黄、水石,皆寒物也,故用之以除积热;热之盛者必渴,天花粉可以生津;火之炽者必急,生甘草所以缓急。
实火可泻,宜用芩、连、栀、柏;虚火可补,宜用人参、黄 、白术、甘草,所谓温能除大热也。或者误用芩、连、栀、柏以治虚火,则火益炽。何以然哉?四件皆降下之品,降多则亡阴,阴亡则不足以济火,故令火益炽。
诸证无火者,宜于四件斟酌之。
壮火固不可有,少火亦不可无,所谓天非此火不足以生万物,人非此火不足以有生。故凡诸证寒凉太过,几于无阳者,宜审择而用之。昔人以附子一物为太阳丹,以天雄、附子、川乌为三建汤,以硫黄为金液丹,皆所以养其真阳,壮其真火,而存此身之生气耳。明变之士,幸教我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