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证略例》 > 活人阴脉例

活人阴脉例

太阴、少阴、厥阴,皆属阴证也。太阴者,脾也;少阴者,肾也;厥阴者,肝也。

何谓太阴证?太阴脾之经,主胸膈 胀。《甲乙经》云∶邪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邪中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又曰∶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腑,阴受之则入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为喘呼∶入五脏则 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 。

何谓少阴证?少阴肾之经,主脉微细,心烦但欲寐,或自利而渴。经云∶一二日少阴病者,何也?谓国中病时,腠理寒,使入阴经,不经三阳也。

伤寒虽是三阴三阳,大抵发于阳则太阳也,发于阴则少阴也,此二经为表里,其受病最为多。阳明、太阴受病颇稀。至于少阳、厥阴,肝胆之经,又加少焉。凡病一日至十二三日,太阳证不罢者,但治太阳。有初得病便见(去声)少阴证者,直攻少阴,亦不必先自巨阳次传而至。

盖寒气入太阳,即发热而恶塞;入阴经,只恶寒而不发热也。三阴中寒,微则理中汤,稍厥或中寒下利,即干姜甘草汤。

手足指头微冷盖谓之清(音去声,)此未消吃四逆,盖疾轻故也,只可服理中干姜之类。

大假重者用四逆汤,无脉者用通脉四逆汤也。

何谓厥阴?厥阴肝之经,主消渴,气上冲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则利不止也。若阴气独盛,阳气暴绝,则为阴毒,其证四肢逆冷,脐腹筑痛,身如被杖,脉沉疾,或吐利,当急救,可灸脐下,服以辛热之药,令阳气复而大汗解矣!古人云∶辛甘发散为阳,谓桂枝甘草干姜、附子之类,能复其阳气也。微则用辛甘,甚则用辛苦热。阴极发躁,阴证似阳也。学人当以脉别之。

问∶手足逆冷,脐腹筑痛,咽喉疼,呕吐下利,身体如被杖,或冷汗烦渴,脉细欲绝者,何也?

此名阴毒也。阴毒之为病,初得病手足冷,背强咽痛,糜粥不下,毒瓦斯攻心,心腹痛,短气,四肢厥逆,呕吐下利,体如被杖,宜服阴毒甘草汤、白术散、附子散、正阳散、肉桂散、回阳丹、返阴丹、天雄散、正元散、退阴散之类,可选用之。大抵阴毒本因肾气虚寒,或因冷物伤脾,外伤风寒,内既伏阴,外又感寒,或先外寒而内伏阴,内外皆阴,则阳气不守,遂发头痛腰重,腹痛,眼睛疼,身体倦怠,四肢逆冷,额上手背冷汗不止,或多烦渴,精神恍惚如有所失,三二日间或可起行,不甚觉重。诊之则六脉俱沉细而疾,尺部短小,寸口或大。

阳证六脉俱浮大,或沉取之大而不甚疾者,非阴证也。大抵阳毒伤寒,其脉多弦而洪数;阴毒伤寒,其脉沉细而弦疾,不可不知也。

若误服凉药,则渴转甚,躁转急,有此病证者,更须急服辛热之药,一日或二日便安。

若阴毒渐深,其候沉重,四肢逆冷,腹痛转甚,或咽喉不利,心下胀满结硬,躁渴虚汗不止。

上此一条服凉药躁渴转甚,当服热药可也。

阳盛则身热而无汗,阴盛则身冷而有汗。岐伯云∶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躁而寒,寒则厥。(清即冷也。)

上此岐伯说阴躁之原。

或时郑声,指甲面色青黑,六脉沉细而疾,一息七至已来。有此证者,速于气海或关元二穴,灸三二百壮,以手足温和为效,仍兼服正阳散、回阳丹、天雄散、白术散,内外通,遂令阳气复而大汗解矣。

阴毒盛而阳气暴绝,则为阴毒;若阳独盛而阴气暴绝,则为阳毒。大凡阴阳离绝,非大汗不能复正气也。

阴阳则夫妇也,各得中则和,若偏胜则各专以权,至于极,继之以离矣!药石以攻邪,邪去正复,是犹鞭挞以教而欲并生也。

若阴毒已深,疾势困重,六脉附骨取之方有,按之既无,一息八至以上,或不可数,至此则药饵难为攻矣!但于脐中用葱慰法,或灼艾三五百壮已来,手足不温者,不可治也。如手足得温,更服热药以助之。若阴气阳气来,即渐减热药而调治之。

若阳气乍复,往往却见烦躁,慎不可投凉药,烦躁甚者,再与返阴丹即定。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问胸膈不快, 满闭塞,唇青手足冷,脉沉细,少情绪,或腹痛者,何也?

此名太阴也。近人多不识阴证,才见胸膈不快,便投食药,非其治也。大抵阴证者,由冷物伤脾胃,阴经受之也,主胸膈 满,满面色及唇皆无色泽,手足逆冷,脉沉细,少情绪,亦不因嗜欲,但内伤冷物,或损动胃气,遂成阴证。复投巴豆之类,胸膈愈不快,或吐而利,经一二日遂致不救,盖不知寒中太阴脾之经也。

右膈不快,不可用食药,下之则成痞。

海藏云∶阴证胸膈不快,此无病形也,若投巴豆之药,即取有形也病,故轻则转痞,重则成劳,尤重则一二日遂成不救也。故《活人》本经云∶丸子巴豆,乃攻食积耳!

问∶万一饮食不节,胸膈不快,寒中阴经,何法以治?

答曰∶急则理中汤加青陈皮,锉如麻豆小,服一二剂,胸膈即快。枳实理中丸、五积散尤良。

五积散一句,是兼表也,或无有表证,或自内而之外,传至极高之分,则宜是药。若无表则不宜用此也,用理中法足矣!

问脉微细,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六七日自利而渴者,何也?

此名少阴也。少阴之为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六七日自利而渴者,虚也,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矣。小便色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四逆汤主之。

举阳证 少阴证,口燥舌干而渴者,须急下之,不可缓也,宜大承气汤主之。若脉沉而迟者,须温之,四逆汤主之。盖以口燥舌干而渴者知其热,脉沉而迟者别其寒也。

少阴病属肾,古人谓之肾伤寒也。肾伤寒口燥舌干而渴,固当急下,大抵肾伤寒亦多表里无热,但若烦愦默而极,不欲见光明,有时腹痛,其脉沉细,旧用四逆汤。古人恐其热不敢遽用,云肾病而体犹有热者,可服黄连龙骨汤。若已十余日,下利水止,手足微冷,乃无热候,可服增损四顺散。

上此一条,虽有肾病,而体犹有热一句,亦当以久暂察之,不可乍见便以为身热也。

不用四逆用黄连,及手足冷却用四顺,亦不甚的当。

举阳证 少阴病,若恶寒而倦,时时自烦,不欲浓衣者,大柴胡下之。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微汗之。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常见少阴无阳证者,亦须微发汗,宜麻黄附子甘草汤。此学人不可不知也。

问身微热,烦躁,面赤,脉沉而微者,何也?

此名阴证似阳也。阴发躁,热发厥,物极则反也。大率以脉别之为准,诸数为热,诸迟为寒,无如此最为验也。

上此一句,可以为世法。

假令身体微热,烦躁面赤,其脉沉而微者,皆阴证也。身微热者,里寒故也;烦躁者,阴盛故也;面戴阳者,下虚故也。治者不看脉,以虚阳烦躁,误以为实热,反与凉药,则气消成大病矣!《外台秘要》云∶阴盛发躁,欲坐井中,宜以热药治之。仲景少阴证,面赤者,四逆加葱白主之。

上外热内寒,烦躁,不可用凉热。

问∶身冷,脉细沉疾,烦躁而不饮水者,何也?

此名阴盛格阳也。伤寒阴盛格阳者,病患身冷,脉细沉疾,烦躁而不饮者是也。若欲引饮者,非也。不欲饮水者,宜服霹雳散,须臾躁止,得睡汗出即瘥。此药通散寒气,然后热气上行,汗出乃愈。火焰散、丹砂丸并主之。

问身体重少气,阴肿入里,腹内绞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妇人则里急,腰胯连腹内痛者,何也?

此名阴阳易也。伤寒病新瘥,阴阳气未和,因合房室,则令人阴肿,入腹绞痛,妇人则里急,腰胯连腹痛,名为阴阳易也。其男子病新瘥,未平复,而妇人与之交接得病,名曰阳易;其妇人病新瘥,未平复,男子与之交接得病,名曰阴易。若二男二女,并不相易。所以呼为易者,阴阳相感动甚,毒疫着人,如换易然。其病状身体热冲胸,头重不能举,眼中生花,四肢拘急,小腹绞痛,手足拳则皆死。其亦有不即死者。病若小腹里急,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百节解离,经脉缓弱,血气虚,骨髓竭,便翕翕气力转小,着床而不若摇动,起止仰人。或引岁月不死,烧 散、 鼠粪汤、竹皮汤、干姜汤、青竹茹汤、当归白术汤,可选用之《孙兆口诀》,治阴盛隔阳,伤寒其人必躁热,不欲饮水者,宜服霹雳散。

附子一枚,烧灰存性,为末,蜜水调下,为一服而愈。此逼散寒气,然后热气上行,而汗出乃愈。

阴毒甘草

治伤寒时气,初得病一二日便结成阴毒,或服药后六七日以上至十日变成阴毒,身重背强,腹中绞痛,咽喉不利,毒瓦斯攻心,心下坚强,气短不得息,呕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脉沉细而疾。仲景云∶阴毒三候,身如被杖,咽喉痛,五六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也。

甘草(炙) 升麻 当归(各二分) 雄黄(一分) 蜀椒(一分,去目) 龟甲(一两,醋炙) 桂枝(二分)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服如人行地五里,须臾进一服,温覆取汗,毒当从汗出,汗出即愈。若未,作再服。

上此一条,举仲景言,至七日不可治,有别说。

问∶活人阴毒甘草汤举仲景云∶阴毒三候,六五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者,何也?

答曰∶假令内伤冷物,中焦不和,或显少阴,或显厥阴,二脉无定,内阴之极,阳气逆而上行,至阳明则多错语,至太阳头复微痛,至少阳寒热间作,即非少阳外感正病也。然此经虽有寒热,其实脾先受之,卯酉之间,土居其中,是通胆肺,故如是也。内阳之外,至此欲竭,所以至七日不可治也。阴证舌缩者,知心火绝也,则神去矣。又云∶失神者亡。发阳证舌缩者,知少阴无水也。外感传六经,当先表而后下,内感传三阳,则止治三阴,药内增损加减,不复再用凉药也。内阳之外,不必次第传遍三阳,但至一经,却便至极高之分,所以七日不可治也。总六经俱尽之意,所以不必次第传遍三阳也。

海藏云∶惟附子散明注阴毒唇青面黑,正阳散明注阴毒面青舌黑,二证别无伏阳,故药味皆温热辛甘而无苦寒也。

附子散

治阴毒寒伤,唇青面黑,身背强,四肢冷。

附子(三分,炮裂,去皮脐) 桂心(半两) 当归(半两,锉,炒) 半夏(一分,姜制)干姜(一分,炮) 白术(半两)

上件为细末,每服二三钱,水一中盏,生姜半钱,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热服,衣覆取汗,如人行地十里。未汗,再服。

正阳散

治阴毒伤寒,面青,张口气出,心下硬,身不热,只额上有汗,烦渴不止,舌黑多睡,四肢俱冷。

附子(一枚炮裂,去皮脐) 皂荚(一挺,醋炙,去皮弦子) 干姜(一分) 甘草(一分,炙) 麝香(一钱,另研)

上细末,每服一钱,水一中盏,煎至五分,不计时候,和滓热服。

霹雳散

治阴盛隔阳,烦躁不饮水。

附子一枚半两者,炮热取出,用冷灰焙之,细研,入真腊茶一大钱,和匀分作二服,水一盏,煎至六分,临熟入蜜半匙,放温或冷服之。须臾,躁止得睡,汗出即瘥。

火焰散

治伤寒恶候。

舶上硫黄 附子(去皮,生用) 新腊茶(各一两)

上为细末,先将好酒一升,调药分大新碗口中,于火上摊荡令干,合于瓦上,每一碗下烧艾熟一拳大,以瓦起,无令火着,直至烟尽,冷即刮取,却细研入瓷合盛。每服二钱,酒一盏,共煎七分,有火焰起,勿讶。伤寒阴毒者,四肢冷,脉沉细,或吐或泻,五心躁烦,胸中结硬,或转作伏阳在内,汤水不下,或无脉,先吃一服,如吐,却更进一服。服后心中热,其病已瘥,下至脏腑中。表未解者,浑身壮热,脉气洪大,宜用发表药。或表解者,更不发热,便得眠睡,浑身有汗,方可用下胸膈行脏腑药,渐用调和脾胃,补治元气汤散。如服此药,三二服不应者,不可治也。

海藏云∶表后既解,不发热,得睡,身有汗,方可用下脏腑药,此一句利害非轻。若稍少有痞应,犹不可治,可以妄下行脏腑乎?用者宜详。

仲景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寒,脚挛急。与桂枝汤,欲攻表,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燥烦吐逆,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上此一条,先温后下,不可轻用,内别有消息。

丹砂丸

治伤寒阴阳二毒相伏,危恶形证。

舶上硫黄 水银 太阴石 太阳石 元精石(各一两) 硝石(半两)

上件药末,先用无油铫子,以文武火炒,下诸药末,令匀如灰色,研细如粉面,生姜自然汁浸,桂汤下。慎不得于屋底炒。

海藏云∶此丸为阴阳二毒相伏匿,故用脑子、牛黄、蜜水调下。若明见只是阴证,别无伏阳,不宜用此下之。若有伏阳,当以仲景翕奄沉脉法责之。在许学士破阴丹条下。叔和云∶短脉阴中有伏阳。

肉桂

治伤寒服冷药过度,心腹胀满,四肢逆冷,昏沉不识人,变为阴毒恶证。

肉桂(三分) 赤芍药(一两) 陈皮(一两) 前胡(一两) 附子(一两,炮) 当归(一两)白

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中盏,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候,稍热服。

上此一条,以其先是阳证,为服凉药过多,变为阴毒,故内有前胡一味。知少阳不止,乃用药之过也,与泻心汤加附子相似。

回阳丹

治阴毒伤寒,面青,手足逆冷,心腹气胀,脉沉细。

硫黄(半两,研) 木香(半两) 荜澄茄(半两) 附子(半两,制) 干姜(一分) 干蝎(半两,炒) 吴茱萸(半两,汤洗,炒)

上细末,酒煮糊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姜汤下,频服,复以热酒一盏投之,以衣盖取汗。

返阴丹

治阴毒伤寒,心神烦躁,头痛,四肢逆冷。

硫黄(三两) 太阴玄精石 硝石(各二两) 附子(半两,炮) 干姜(半两) 桂心(半两)

上件药,用生铁铫铺玄精石末一半,次铺硝石一半,中间下硫黄末,着硝石盖硫黄,都以玄精盖上,讫用小盏合著,以三斤炭末,烧令得所,勿令烟出,直俟冷取出,细研如面,后三味捣罗为末,与前药同研令匀,软饭和丸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艾汤下,频服,汗出为度。

重则加三十丸。此方甚验,喘促吐逆者,入口便止。

上此一条,与丹砂丸中药味相似,当从阴阳二毒相伏匿法用之。

天雄散

治阴毒伤寒,身重背强,腹中 痛,咽喉不利,毒瓦斯攻心,心下坚强,短气呕逆,唇青面黑,四肢厥逆,其脉沉细而疾。

天雄(一两,炮,去皮脐) 麻黄(半两,去根节) 当归(半两) 白术(半两) 半夏(半两,洗) 肉桂(一两) 川椒(一分,去目,炒) 生姜(二钱) 浓朴(一两,去皮,姜制) 陈皮(一钱,去白)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入生姜半钱,枣三枚,煎至五分,去滓。无时,稍热服,如人行十里,未汗再服。

白术

治阴毒伤寒,心间烦躁,四肢逆冷。

川乌头(一两,炮,去皮脐) 桔梗(一两) 附子(一两,炮) 白术(一两) 细辛(一两,去苗) 干姜(半两,炮)

上细末,每服一钱,水一中盏,煎至六分,稍热服,和滓,无时。

海藏云∶仲景白通汤、通脉四逆汤用猪胆汁苦寒,人溺咸寒。成无己云∶所以去格拒之寒也。孙兆霹雳散用蜜水,《活人》霹雳散、火焰散用腊茶,返阴丹用硝石,许学士正元散用大黄,此数法与白通汤、通脉四逆汤用猪胆汁、人溺同意,皆所以去格拒之寒也。以上诸热药等,或用麻黄,或用升麻,或用前胡,皆所以随经而用之也。明汤液善加减者,要当识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