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从众录》 > 卷七

脚气

东垣云∶“香港脚实由水湿,然有二焉。南方卑湿,清湿袭虚,则疾起于下,此是外感;北方常食膻乳,又饮酒太过,脾胃有伤,不能运化,水湿下流,此内而至外者也。”香港脚有干湿不同。如两胫肿大,名湿香港脚,是为壅疾,不宜骤补,宜鸡鸣散疏通其下,不使其壅;若壅既成者,宜砭去恶血,然后服药,如两胫不肿,或顽痹、或挛急、或缓纵,名干香港脚,宜四物汤加牛膝、木瓜、苍术黄柏肉桂泽泻之类主之。二症虽不宜骤补,而三阴受病,上气喘急,及上入少腹不仁,急宜八味丸补火以利水。外以矾石一两,酸浆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之。丹溪以白芥子白芷等分末,姜汁调敷之。

香港脚症,小腹顽痹不仁,不过三五日,即令呕吐,名香港脚入心,死症。

治香港脚入心,仲景用肾气丸通膀胱之气,安其肾水,不使攻心。巢氏用风引汤,取石性易于下达,胜其湿热,不使攻心。二方皆为救危之神剂,一治肾气之虚,一治湿热之盛,宜凭症择用之。

 

诊法

脉浮弦起于风,濡弱起于湿,洪数起于热,迟涩起于寒。沉而伏,毒在筋骨也;指下涩涩不调,毒在血分也。夏暑脚膝冷痛,其脉阳濡阴弱,湿温也。香港脚多从暑湿得之。

 

论冷热不同

问曰∶何故得者有冷有热?答曰∶足有三阴三阳。寒中三阳,所患必冷;暑中三阴,所患必热,故有表里冷热。冷热不同,热者疗以冷药,冷者疗以热药。以意消息之,脾受阳毒即热顽,肾受阴湿即寒痹。

 

论肿不肿

凡有人久患香港脚,不自知别。于后因他病发动,疗之得瘥。后直患呕吐,而复脚弱。余为诊之,乃告为香港脚。病者曰∶“我平生不患脚肿,何因名为香港脚?”不肯服汤。余医以为初发,狐疑之间,不过一旬而死。故香港脚不得拘定以肿为候。有肿者,亦有不肿者。其以小腹顽痹不仁者,脚多不肿。小腹顽后不过三五日,即令人呕吐者,名香港脚入心,如此者,死在旦夕。

凡患香港脚到心难治,以其肾水克心火故也。

 

香港脚肿满

病源,此繇风湿毒瓦斯搏于肾经。肾主水,今为邪所搏,则肾气不能宣通,水液不传于小肠,致水气拥溢腑脏,浸渍皮肤,故肿满也。

千金翼温肾汤 主腰脊膝脚浮肿不遂方。

茯苓 干姜 泽泻(各二两) 桂心(三两)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为三服。

又疗香港脚初发,从足起至膝,胫肿骨疼者方。

乌牛尿一服一升,日二服,肿消止。羸瘦者二分尿、一分牛乳,合煮,乳结乃服之。

又方 生猪肝一具细切,以淡蒜齑食之令尽。分再食之。

崔氏疗香港脚遍身肿方

大豆(二大升)桑白皮(一握切) 槟榔(十四枚) 茯苓(二两)

上四味,和老酒二升煎服。

疗香港脚满小便少者方

槟榔(四升) 大豆(三升) 桑白(一升)

水煎。

徐玉枳实

宜春秋服,消肿利小便,兼补疗风虚冷胀不能食方。

枳实(半斤,炙) 桂心(一尺) 茯苓 白术(各五两)

上四味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手脚酸痛兼微肿方

乌麻(五升,微熬,研碎)

上一味,以酒一升,渍一宿,随多少饮之。

唐侍中疗苦香港脚攻心 此方正散肿气极验。

槟榔(七枚) 生姜(二两) 橘皮 吴萸 紫苏 木瓜(各一两)

水三升,煎服。

香港脚上气入腹肿方

野椒根一升,酒二升,投安瓶中,泥头溏,火烧得一沸,然后温服。

常山甘草汤方

常山(三两) 甘草(一两)

若寒热,日三服。

寒甚阴伤者,肾气衰微者。

鹿茸 淮山药 红枣(各三两) 地黄茯苓 丹皮(各二两) 川附(半斤) 泽泻(一两)

水煎服。

千金风引汤

疗两脚疼痹肿,或不仁拘急,屈不得行痈肿方。

麻黄(二两,去节) 吴萸 秦艽 桂心 人参 细辛 干姜 防己 川芎 甘草 附子(各一两) 石膏(二两) 杏仁(六十枚) 白术(三两) 茯苓(二两) 生蒜 桑枝(各一斤) 凤仙(二两)

上诸味杵末,用麻油五斤,将药浸入油内,春五夏三,秋七冬十。候日数已足,入洁净大锅内,慢火熬至药枯浮起为度。住火片时,用布袋滤去渣,将油称准。每油一斤,封定黄丹六两,用桃柳枝不时搅之,以黑如漆亮如镜为度。滴入水内成珠,用布摊贴。(随时贴此膏应用麝香一分敷在患处)

风引汤(方见《金匮》)

鸡鸣散(方见《时方》)

治香港脚第一品药,不问男女可服。如感风湿流注,脚痛不可忍,筋脉肿者,并宜服之。加鹿茸者,其效如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