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症最重而难医。吾观庸医凡遇喘症,必投苏子降气汤一二剂;不愈,即用贞元饮治之;不愈,即加沉香、黑铅、磁石、牛膝之类。曰∶吾遵景岳法施治,无如其病深弗效也。斯说也,倡之于某老医,今已传为成矩,诚可痛恨。余即以景岳之说正之。景岳曰∶喘有虚实。实者胸胀气粗,声高息涌,膨膨然若不能容,惟呼出为快也。论中未尝不以风寒燥火怒气痰饮分别而治之。又曰∶虚喘者,慌张气怯,声低息短,皇皇然若气欲断,提之若不能升,吞之若不能降,劳动则甚,但得引长一息为快也。论中未尝不以老弱久病,脾肺肾脏大虚,及血后汗后、妇人产后等症,胪列而分治之。其中不无语病者,盖未研究《伤寒论》、《金匮》之旨,而徒涉猎医书,无怪其有肤浅处、有似是而非处也。余俯从时好,即景岳虚实两语,而参以古法,罗列经方及妥当时方,以为临症择用。
越婢加半夏汤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脉浮大者。
小青龙汤
肺胀咳而上气,心下有水气,脉浮者。
桂苓五味甘草汤
小青龙汤虽治寒饮咳嗽上气之良方,而下虚之人,不堪发散,动其冲气,急用桂苓伐肾邪,五味敛肺气,以辑其火,甘草调中气,以制其水。
桂苓五味甘草加姜辛汤(方各见《金匮》)
既藉桂苓之方,下其冲气,而反更咳胸满者,是寒邪贮胸,虽用桂而邪不服,嫌其偏于走表而去之。加干姜、细辛,取其大辛大热,以驱寒泄满也。
《金匮》法,前症兼冒而呕者,加半夏以驱饮,名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前症兼形肿者,是肺气滞而为肿,加杏仁利之,名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前症又兼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其面,加大黄三钱以利之。(脉气不利,滞于外而形肿,滞于内而胃热,既以杏仁利其胸中之气,复以大黄利其胃中之热。)名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大黄汤。
徐忠可曰∶仲景数方,俱不去姜、辛,即面热亦不去姜、辛,何也?盖以姜、辛最能泄满止咳,凡饮邪未去,须以此二味刻刻预防也。
桂枝加浓朴杏仁汤(方见《伤寒》)
喘家主之,太阳病下之,微喘,以此解表。
射干麻黄汤
咳而上气,喉中作水鸡声者。
皂荚丸
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稠痰粘肺,非此方不能清涤稠痰矣)
葶苈大枣泻肺汤
肺因支饮满而气闷,气闭则呼吸不能自如,此方苦降以泄实邪。
十枣汤
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
喻嘉言曰∶五饮之中,独膈上支饮,最为咳嗽根底。外邪入而合之固嗽,即无外邪而支饮渍入肺中,自令人咳嗽不已。况支饮久蓄膈上,其下焦之气逆冲而上者,尤易上下合邪也。夫以支饮之故,而令外邪可内,下邪可上,不去支饮,其咳嗽终无宁宇矣。
麦冬汤(方各见《金匮》)
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此方主之。
泻白散
治肺火喘嗽。
四磨饮
治七情气逆而为咳,并治一切实喘。
苏子降气汤(方各见《时方》)
治痰嗽胀满喘促,上盛下虚。
紫苏汤(《圣济》)
治卒气短。
紫苏(四钱) 陈皮(一钱) 红枣(二枚)
水酒煎服。
加味六君子汤
治肺脾虚寒,痰嗽气喘。
人参 白术(炒) 茯苓 半夏(各二钱) 陈皮 甘草(炙) 干姜(各一钱) 细辛(八分) 五味(七分)
水煎服。
参附汤
治元气虚脱,手足逆冷,汗出不止,气短欲绝。
愚按∶此上中下俱脱之症。若中焦脾气脱者,以白术一两代人参,名术附汤;上焦肺气脱者,以炙黄 一两代人参,名 附汤,但黄 轻浮,必加麦冬三钱,五味一钱以纳之;下焦肾气脱者,以熟地黄一两代人参。但熟地性滞,非痰所宜,且功缓,非急症所倚,须加茯苓四钱导之,方为稳当。观仲景茯苓甘草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真武汤三方,皆以茯苓为君,皆治汗出不止。盖以汗之大泄,必引肾水上泛,非茯苓不能镇之。此以平淡之药,用为救逆之品,仲景之法,所以神妙也。
黑锡丹
治脾胃虚冷,上实下虚,奔豚,五种水气,中风痰潮危症。
喻嘉言曰∶凡遇阴火逆冲,真阳暴脱,气喘痰鸣之急证,舍此再无他法之可施。予每用小囊佩带随身,恐遇急症不及取药,且欲吾身元气温养其药,借手效灵,厥功历历可纪。
徐灵胎曰∶镇纳元气,为治喘必备之药,当蓄在平时,非一时所能骤合也。
六味丸(方各见《时方》)
治肾阴虚不能纳气者,加麦冬五钱、五味一钱。
肾气丸(方见《金匮》)
治肾阳虚不能纳气。
全真一气汤(《冯氏锦囊》)
治上焦虚热,下焦虚冷,此方清肃在上,填实在下之法。
熟地(一两) 人参(一二三钱或一两另炖调复) 麦冬 牛膝(各二钱) 冬白术(炒,三钱) 五味(七分) 附子(一钱,须重用)
水煎服。
枸杞汤(方见《时方》)
治气短。
贞元饮(见《三字经》)
余推景岳制方之意,以气为阳,血为阴。大汗亡血,产后及热病之后,血虚则气无附丽。孤阳无主,时见喘促,故以此饮济之缓之。其要旨在“济之缓之”四字,今人顺口读过,便致许多误事。盖阴血枯竭,最喜熟地之濡润以济之,犹恐济之不及济,故加当归以助其济之之力;呼吸气促,最宜甘草之大甘以缓之,犹恐缓之不能缓,故用至二三钱,以成其缓之之功。
熟地(三五钱至一两) 当归 炙草(各二三钱)
水煎服。
长孙男心典按∶气为夫,血为妻。无妻夫必荡,自然之势也。此方补血为主,使气有归附,渐渐而平,缓剂也。今人于真阳暴脱、气喘痰涌危症,不知议用附子汤、真武汤及黑锡丹等药,而以贞元饮投之,则阴霾冲天,痰涎如涌,顷刻死矣。
此方入经,不能入肾,不可不知。
真武汤
治水气咳呕,小便不利,四肢肿,腹痛。
次男元犀按∶以上治喘等方,多主水饮。因仲景云“短气皆属饮”一语,悟出无数方法,药到病瘳,指不胜屈。方知取法贵上也。
真武为北方水神。以之名汤者,借以镇水也。附子辛热,壮肾之元阳,则水有所主;白术之温燥建中土,则水有所制;附子得生姜之辛散,于补水中寓散水之意;白术合茯苓之淡渗,于制水中寓利水之道;尤妙在芍药之苦降,以收真阳之上越。盖芍药为春花之殿,交夏而枯,借其性味,亟令阳气归根于阴也。
附子汤(方各见《伤寒》)
此方即真武汤,去生姜加人参,其补阳镇阴。分歧只一味与分两略殊。学人读古人书,必于此处究心,方能受益。
《金匮》云∶气短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甘术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喻嘉言曰∶饮邪阻碍呼吸,故气短。但呼吸几微之介,不可辨。若呼之气短,是心肺之阳有碍,宜苓桂术甘汤以通其阳,阳气通,则膀胱之气窍利矣;若吸之气短,是肝肾之阴有碍,宜肾气丸以通其阴,阴通则少阴之关开矣。
按∶气短分及呼吸,其旨微矣。
宜浮滑,忌短涩。
景岳曰∶微弱细涩者,阴中之阳虚也;浮大弦芤,按之全虚者,阳中之阴虚也。微弱者顺而易医,浮空者险而难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