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 > 第十八章 肿瘤免疫

第四节 肿瘤的免疫治疗

肿瘤的免疫治疗是以激发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以达到控制和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免疫疗法只能清除少量的,播散的肿瘤细胞,对于晚期的实体肿瘤疗效有限。故常将其作为一种辅助疗法与手术、化疗、放疗等常规疗法联合应用。先用常规疗法清扫大量的肿瘤细胞后,再用免疫疗法清除残存的肿瘤细胞,可提高肿瘤治疗的效果。虽然目前已经建立了多种免疫方法,并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良好疗效,但当临床应用时受到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临床治疗的效果尚需进一步提高。

目前,肿瘤免疫治疗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非特异性免疫治疗

是指应用一些免疫调节剂通过非特异性地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激活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以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例如:卡介苗,短小棒状杆菌,酵母多糖,香菇多糖,OK432以及一些细胞因子如IL-2等均属于此类。

 

二、主动免疫治疗

肿瘤的主动免疫治疗是指给机体输入具有抗原性的瘤苗,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肿瘤免疫以治疗肿瘤的方法。该法应用的前提是肿瘤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此种方法对地手术后清除微小的转移瘤灶和隐匿瘤、预防肿瘤转移和复发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目前治疗用瘤苗有以下几类:

(一)活瘤苗

由自体或同种肿瘤细胞制成,使用时有一定的危险性,较少用。

(二)减毒或灭活的瘤苗

自体或同种肿瘤细胞经过射线照射,丝裂霉素C,高低温等处理可消除其致瘤性,保留其免疫原性与佐剂合用,对肿瘤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

(三)异构的瘤苗

自体或同种肿瘤细胞经过碘乙酸盐,神经氨酸酶等修饰处理增强了其免疫原性,可作疫苗应用。

(四)基因修饰的瘤苗

将某些细胞因子的基因或MHCⅠ类抗原分子的基因,粘附分子如B7基因等转移入肿瘤细胞后,可降低其致瘤性,增强其免疫原性,这种基因工程化的肿瘤苗在实验动物研究中,取得了肯定的效果,人体应用的前景尚待评价。

(五)抗独特型抗体

抗独特型抗体是抗原的内影像,可以代替肿瘤抗原进行主动免疫。目前已用于治疗B淋巴细胞瘤。

 

三、被动免疫治疗

肿瘤的被动免疫治疗是指给机体输注外源的免疫效应物质,由这些外源性效应物质在机体内发挥治疗肿瘤作用。目前主要有以下两大类:

(一)抗肿瘤导向治疗

利用高度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为载体,将细胞毒性的杀伤分子带到肿瘤病灶处,可特异地杀伤肿瘤细胞。目前根据所用的杀伤分子的性质不同,肿瘤的导向治疗可分为:①放射免疫治疗(radioimmunotherapy),将高能放射性核素与单克隆抗体连接,可将放射性核素带至瘤灶杀死肿瘤细胞;②抗体导向化学疗法(antibody-mediated chemotherapy),抗肿瘤药物与单抗通过化学交联组成的史疫偶联物,可以将药物导向肿瘤部位,杀伤肿瘤细胞,常用的有氨甲蝶呤(MTX)、阿霉素等;③免疫毒素疗法(immunotoxintherapy),将毒素与单克隆抗体相连,制备的免疫毒素对肿瘤细胞有特异性的强杀伤活性。常用的毒素有两类:一类是植物毒素,包括篦麻籽毒素(RT)、相思子毒素(abrin)、苦瓜毒素(MD)等。另一类是细胞毒素,包括白喉毒素(DT)、绿脓杆菌外毒素(PE)。经过临床应用,单克隆抗体导向疗法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其存在的某些问题限制其临床应用和疗效提高。如目前所用的单克隆抗体多为鼠源单克隆抗体,应用人体后会产生抗鼠源单克隆抗体的抗体,使其不能反复应用影响了其疗效。用基因工程的方法,使鼠源抗体人源化可减少这个问题。目前认为用导向药物治疗实体瘤的效果有限。在腔内肿瘤如膀癌的治疗方面,可能有较好的效果。导向药物在清除转的小肿瘤灶可能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二)过继免疫疗法

过继免疫疗法(adoptive immunotherapy)是取对肿瘤有免疫力的供者淋巴细胞转输给肿瘤者,或取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在体外活化、增殖后,再转输入患者体内,使其在患者体内发挥肿瘤作用。过继免疫疗法的效应细胞具有异质性,如CTL、NK细胞、巨噬细胞、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ymphokine-activatedkillercells,LAK)和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 lympbocytes,TIL)等都在杀伤肿瘤细胞中起作用。LAK细胞是外周血淋巴细胞在体外经过IL-2培养后诱导产生的一类新型杀伤细胞,其杀伤肿瘤细胞不需抗原致敏且无MHC限制性,有人认为LAK细胞主要成分是NK细胞。TIL是从实体肿瘤组织中分离得到的,经体外IL-2培养后可获得比LAK细胞更强的杀伤活性。CTL是TIL细胞的主要成分。目前已将LAK细胞,TIL与IL-2合用对临床治疗晚期肿瘤患者,对于某些类型肿瘤患者如黑色素瘤、肾细胞癌确有一定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