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入门》 > 内集·卷一 \ 诊脉

气口人迎脉诀

此即上古诊法其二也。气口,右手关前一分,以候七情,及房劳、任务勤苦与饮食无节,皆为内伤不足之症。其所以名气口者,五脏之气,必因胃气而升于手太阴故也。人迎,左手关前一分,以候六淫及起居失宜,感冒时行不正之气,皆为外感有余之症。其所以名人迎者,外邪必因虚而入故也。若脏气平者,邪自难犯,故先气口而后人迎也。汉论人迎紧盛伤于寒,气口紧盛伤于食。然七情蕴郁,正由宿食助发。若专伤食而无七情,则不应气口。又论伤寒皆自太阳始,然经云,风喜伤肝,寒喜伤肾,暑喜伤心胞,湿喜伤脾,热喜伤心,燥喜伤肺,以类推之。风当自少阳,湿当自阳明,暑当自三焦,寒当自太阳,此丹溪独得经旨,发仲景未发也。其外非六淫、内非七情而病者,谓之不内外因,本经自病也。非若气口人迎传变乘克,但三因皆以胃气为主。

经云∶气口,太阴也,兼属脾。又云∶人迎亦胃脉也。脉赞云∶关前一分人命之生。故取李仲南三因歌括于前,而以丹溪图说之。

喜则伤心脉必虚,

喜则气缓,脉散而虚。甚则神庭融溢,而心脉反沉。盖喜甚则火盛侮金;肾水复母仇而克心。暴喜暴怒,多有暴中之患,亦此意也。

思伤脾脉结中居;

思则气凝,脉短而结。甚则意舍不宁,而脾脉反弦。

因忧伤肺脉必涩,

忧则气滞而脉沉涩,甚则魄户不闭,而肺脉反洪。

怒气伤肝脉定濡;

怒则气逆而脉濡,或激甚则魂门弛长,而肝脉反涩。

恐伤于肾脉沉是,

恐则气下,怯而脉沉,甚则志室不遂,而肾脉反濡。濡属土也,或疑神庭、志室等穴,皆属太阳。殊不知五脏系背,诸穴于五脏则为有形之经络,于太阳则为无形经之络,特其过脉耳。

缘惊伤胆动相胥;

惊则气乱而脉动,甚则入肝脉散,小儿泻青,大人面青。又,大惊入心者,尿血怔忡。

脉紧因悲伤胞络,

悲则气急而脉紧缩,甚则心胸络与肺系气消而脉虚。

七情气口内因之。

凡七情伤之浅者,惟气口紧盛而已。伤之深者,必审何部相应,何脏传次,何脏相克。克脉胜而本脏脉脱者,死。噫!七情为患如此。和乐以养中和,实养德养身急务也。

紧则伤寒肾不移,

寒伤肾,脉沉而紧,初自足太阳而入,其脉浮盛而紧。浮者,足太阳;紧者,伤寒;盛者,病进也。

虚因伤暑向心推;

暑伤心,脉虚,初自手少阳而入,脉洪虚而数。洪者,手少阳;虚者,伤暑;数者,病增也。

涩缘伤燥须观肺,

燥伤肺,脉涩,初自手阳明而入,脉浮而数。浮者,手阳明;数者,伤燥。

濡细伤湿更看脾;

湿伤脾,脉细而濡,初自足阳明而入,脉细涩而长。涩者,足阳明;濡者,伤湿;长者,病袭也。

浮则伤风肝部应,

风伤肝,脉浮而盛,初自足少阳而入,脉弦浮而散。弦者,足少阳;浮者,伤风;散者,病至也。

弱缘伤热察心知;

热伤心胞络,脉沉弱而缓,初自三焦而入,脉浮而弱。沉者,心胞络;弱者,伤热;缓者,病倦也。暑与热同气,正心多不受邪,每归胞络,此与暑伤心互看。

外因但把人迎审,细别六淫皆可医。

凡外感轻者,惟人迎紧盛,或各部单见而已。重则各部与人迎相应,其传变与伤寒参看。

劳神役虑爱伤心,虚涩之中仔细寻;

血虚神耗。

劳役阴阳每伤肾,须因脉紧看来因;

房劳伤精。

房帷任意伤心络,微涩之中细忖度;

精枯。

疲剧筋痛要伤肝,仔细思量脉弦弱;

筋痛则动,脉弦弱带数。

饥则缓弦脾受伤,

胃气虚也。

若还滑实饱无疑;

脾气滞也。

叫呼伤气须损肺,燥弱脉中岂能避!

气耗也。

不内外因乃如是,气口人迎皆无与;

各脉不与二脉相应。

气口人迎若俱紧,夹食伤寒兼理治。

内伤外感,分多少治之。

气口人迎若过盛,内关外格详经义;

按《内经》,人迎一盛则躁在手足少阳,二盛躁在手足太阳,三盛躁在手足阳明。一盛者,人迎大于气口一倍也,四倍则阳盛已极,故格则吐逆而食不得入。三阳兼手足而言,或入手经,或入足经,下三阴仿此。又,气口一盛,则躁在手足厥阴,二盛躁在手足少阴,三盛躁在手足太阴,四倍则阴盛已极,故关则不得小便。

若人迎气口俱盛四倍已以,盛极衰至必死,抑论关格二症也。然气口人迎俱盛,则吐逆不便交作,故丹溪总之曰关格。但以两寸过盛推之,则尺脉一盛,病在手足厥阴,二盛病在手足太阴,三盛病在手足少阴。传曰∶尺部一盛,泻足少阳,补足厥阴;二盛泻足太阴,补足少阴;三盛泻足阳明,补足太阴;四盛则三阴已极,当峻补其阴。一至寸而反之,亦推展经义也。

先贤又恐病流传,取诸杂脉乃全备。

此丹溪示人活法。病有传变,如伤寒紧不在肾,伤怒濡不在肝,流传别经,是以取各部中见脉。与人迎气口相应者,以断内外二因。凡二十七种脉形,随其部位所见,但与人迎应,则为外感;与气口应,则为内伤。其病症,则分诸脉主病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