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 5.2 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关系研究

幽门螺杆菌与胃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自从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an和Marshall首先自人胃内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p)以来,10余年间有关Hp的研究工作已经在全球范围内逐步普及和深入,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多可喜的进展,很多概念不断被更新和修正。Hp不仅是人类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菌,而且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和胃癌的关系亦非常密切。

 

1Hp与慢性胃炎

Hp研究至今已有足够的证据表明Hp是慢性胃炎的病原菌。①慢性胃炎中的Hp检出率很高(50%~80%),而正常胃粘膜则很少检出Hp(0~6%)慢性活动性胃炎更高,可达90%以上。②胃粘膜上Hp密度与多形核白细胞的浸润呈正比。在无Hp的胃粘膜层看不到多形核白细胞浸润。Hp感染量与胃炎严重程度、活动性和胃上皮损伤及其程度呈明显正相关。③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血清中的Hp抗体明显升高,并可在其胃液中检出Hp免疫球蛋白。④抗Hp治疗后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组织病理学改变可明显改善,而Hp感染复发者炎症也复发。⑤正常志愿者吞服Hp菌悬液后,可引起急性胃炎的典型症状和病理学变化。⑥制备Hp胃炎动物(乳猪、猴)模型获得成功。⑦在自身免疫性胃炎,淋巴细胞性胃炎和术后胆反流性胃炎,Hp的检出率很低,提示Hp并不是胃炎的继发感染。因此,Hp做为胃炎的一种病原菌已基本满足Koch定律的要求。

 

2Hp与消化性溃疡

大量的研究表明,Hp与消化与消化性溃疡(PU)高度相关。Hp的检出率在十二指肠溃疡(DU)患者中高达95%~100%,在胃溃疡(GU)患者中可达70%~90%;Hp根除后溃疡的年复发率可降至10%以下,显着低于Hp仍阴性的病人,基于上述事实,Hp在PU中无疑起重要病因作用。且与PU的复发及顽固不愈息息相关。Hp在PU发病中究竟起多大作用,尚有不同的看法,但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当无别的促发因素,如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或卓一艾综合征存在时,Hp感染是几乎所有DU和绝大多数GU发生的先决条件。

 

3Hp与胃癌的关系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Hp感染与胃癌的发生亦有较密切的联系。很多人对有关Hp感染患者胃癌易感性进行了研究,认为Hp感染后细胞DNA含量及S期细胞数明显增加,提高细胞的快速更新和DNA损伤的危险性增加。研究Hp感染与胃癌间的关系展示了广阔的前景。①大量的流调资料表明,胃癌高发区Hp感染率显着高于低发区。②前瞻性研究表明,Hp阳性者在随访的1a~4a间,患胃癌的危险性较Hp阴性者增加3倍以上。③在社会经济状况较低的人群中有着较高的Hp感染率,同时也发现胃癌危险性增加,两者似乎有相同的社会经济背景,有人认为,世界范围内胃癌发病率的下降,至少部分与社会经济条件改善,Hp感染率下降有关。④儿童时期居住过分拥挤与成年后胃癌危险性增加有关。据推测可能是在居住稠密的人群,Hp更易于传播,从而也增加了患癌的危险性。⑤Hp阳性患者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率显著高于Hp阴性患者,说明Hp可能对肠化生的形成有促进作用。⑥胃癌患者Hp感染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其它肿瘤患者。

也有人认为,慢性胃炎能缓慢发展为胃粘膜萎缩。且随年龄的增加而加重,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显著增加。伴有明显萎缩性病变的慢性胃炎常见于Hp初发年龄较早的人群,其可能的解释为这些人有足够的时间发展为萎缩性病变。伴有重度萎缩的慢性的胃窦炎患者,发生胃癌的危险性将比普通人高出18倍。而伴有胃窦、胃体重度萎缩的全胃炎患者发生胃癌的危险性要比正常人高出几十倍。因此,有人提出至少在某些病例,胃癌被看出是Hp感染的一种晚期合并症。

尽管很多临床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Hp与胃癌的发生有关,但仍有很多矛盾和不能圆满解释的地方。如正常人群中有相当高的Hp阳性率,但患胃癌者毕竟是少数,而相当部分的胃癌并无Hp感染。非洲地区有着较高的Hp感染率。但胃癌发病率却相对较低。不论Hp与胃癌间是否有着明显的因果关系,Hp的发现,毕竟给胃癌病因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为胃癌的一级预防增加了新的内容。在美国已开始了胃癌高发区的Hp干预性治疗,这项前瞻性研究定将给Hp与胃癌关系提供更有力的证据。国内也应尽快开始这方面的工作,尽快建立Hp诱发或促发胃癌的动物模型也势在必行。由于Hp既易诊断,又可治疗,研究Hp与胃癌的关系无疑将有着光明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