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杜光明,主任医师,从事中医工作五十余年。曾任成都军区中医学会首任会长、高职评审委员会主任等职,现为圣爱中医集团“十大名医”、昆明圣爱中医馆名医工作室特聘专家。他擅长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诊治内、妇、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尤其在治疗脾胃病方面颇具建树,为许多患者祛除病痛,带来福音。
脾胃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生活中由于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等,都可能伤及脾胃,造成脾胃疾患。若脾胃功能失常,则可出现脾失健运、胃失和降的病理变化。“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所以历代医家都一直重视脾胃病的治疗和研究。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疗效独特,涉及的病种覆盖消化系统的许多方面,代表疾病有急慢性胃肠炎、反流性食道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等。笔者将自己在跟师学习中,获得医治脾胃病的点滴体会,与同道分享,共同学习、研究、总结,以便更好地继承中医专家的临证思路、用药经验和学术思想。
辨治脾胃病尤为重视具体病位
脾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互为表里。在生理功能上,脾主运化,脾为胃行其津液;胃主受纳,为水谷之海,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从而滋养全身,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黄帝内经》中记载了一段论述:“帝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帝曰:愿闻其异状也。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得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月真 胀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可见脾胃关系密切,在生理和病理却有所不同,自然治法也不尽相同,所以必须辨别其具体病位,在脏还是在腑,即病在脾或病在胃。
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升,胃主降,两者相反相成。脾属湿土,胃属燥土;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燥湿相济,阴阳相合,方能完成食物的运化过程。一般来说,脾病多虚多寒,胃病多实多热,古人曾概括为“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即指此意。中医还有“不思饮食,嘈杂易饥,病在胃;食后饱胀,大便稀溏,病在脾”之经验总结。脾病多涉于胃,胃病亦可及于脾。临床辨证要根据病人的主要症状,辨别其脏腑病位主要在脾,还是在胃,或脾胃兼病。《黄帝内经》有“治病必求于本”“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之论述。
重视肝脾(胃)同调,运用柴平汤和柴芍六君汤游刃有余
脾胃受纳消化食物的功能与肝的疏泄有密切关系。一方面肝的疏泄功能使气机条畅,有助于脾升胃降的协调,为脾胃的运化功能创造良好条件;另一方面,肝能生成胆汁,以助食物的消化,而胆汁的分泌又直接受肝之疏泄功能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肝有调畅情志的作用,各种疾病的发生均与情志有密切关系。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全身气机疏通畅达,故《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土得木而达”。
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木来乘土,故见脘腹疼痛,或见脾气不升,则飧泄;影响到胃,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则嗳气、呃逆、恶心呕吐,胃气不通则脘腹胀痛。前者称为肝脾不和;后者称为肝胃不和,即“木不疏土”。《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说:“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湿中满之证,在所不免。”
叶天士认为:“肝为万病之贼”“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肝火肆横,胃土必伤”“肝病必犯胃土”。常见的有:
肝胃不和证 症见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胃脘攻撑作痛,急躁易怒,泛吐酸水,嘈杂纳呆,呃逆嗳气,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略数。为肝气郁结,胃失和降。治宜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方用柴平汤加减。柴平汤又名柴平煎,出自《景岳全书》由小柴胡汤和平胃散组合而成。小柴胡汤主治“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在伤寒热病中是清热剂,在六经中为和解剂,在治疗各科杂病中,又是理气解郁剂,所以在临床上运用范围较为广泛,而疗效也可靠。用平胃散燥湿运脾,行气和胃。杜光明常加少量黄连,以增加辛开苦降与半夏泻心汤异曲同工。两方合用可疏肝之郁,宣胃之滞,恢复枢纽升降。
肝脾不调证 症见胸胁、乳房、少腹胀闷窜痛,善太息,情志抑郁或易怒,遇怒则诸证加重,腹胀,便溏不爽,泻必腹痛,泻后痛减,食欲不振,肠鸣矢气,舌苔白,或苔腻,脉弦。治宜疏肝解郁、健脾燥湿。方用柴芍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方中六君子汤,益气健脾,行气化湿。木香、砂仁加强醒脾之力,行气化湿;柴胡气质轻清,能疏解少阳之瘀滞;白芍养肝柔肝,与甘草合用,缓急止痛,三药合用取四逆散之意,疏肝理脾,解郁。诸药合用有疏肝解郁,健脾燥湿,行气止痛之功,使脾得以健运,肝疏泄正常。
巧用药对,效若桴鼓
脾胃病常见打嗝、嗳气、泛酸、呕吐、胃脘疼痛、腹胀等,常用“胃三对”,融入辨证选方之中,能明显改善症状,提高治愈率。
良附丸 高良姜,性味辛、热,归脾、胃经。温中止呕,散寒止痛。香附,性味辛、微苦、微甘、平,归肝、脾、三焦经。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两药合用即良附丸,行气疏肝,祛寒止痛。主治气滞寒凝证。有胃出血的患者慎用。
乌贝散 乌贼骨,性味咸、涩,微温。归肝、肾经。固精止带,收敛止血,制酸止血,收湿敛疮。浙贝母,性味苦,寒。归肺、心经。清热化痰,开郁散结。乌贝散具有制酸止痛,收敛止血之功效。用于肝胃不和所致的胃脘疼痛、泛吐酸水、嘈杂易饥。但是,萎缩性胃炎患者不宜用乌贝散。
公丁香和肉桂子 公丁,性味辛、温,归脾、胃、肾经。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肉桂子,性味温、辛、甘,归胃经。温中散寒,二者合用加强温中散寒之功。
以上中药,常联合使用。脾胃病多寒热错杂,需寒温同调;其中高良姜、公丁香、肉桂子都可温中,可以看出杜光明对顾护脾胃阳气的重视。其一,脾之健运,化生精微,主升清的功能须有脾阳的推动。叶天士云:“脾为阴土,得阳使运。”其二,六淫之中,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最为缠绵难解者,莫过于湿邪。脾为阴土,胃为阳土,湿邪在五行中也属于土,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外来之湿邪,最易侵犯脾胃,而脾胃运化失常,也最容易产生内湿。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脾喜燥而恶湿,故湿邪侵犯人体,常先困脾,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有“湿胜则阳微”之说。选用浙贝母,即可助乌贼骨制酸止痛,收湿敛疮,又可与温中的中药联用,起到温中有清之功。乌贼骨归肝、肾经,用在此处还有固肾之意,选用香附意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善用鸡失藤治脘腹痛
鸡失藤味甘、微苦,性平。具有祛风利湿、止痛解毒、消食化积、活血消肿之功效。用于风湿筋骨痛、跌打损伤、外伤性疼痛,肝胆及胃肠绞痛,消化不良,小儿疳积,支气管炎。在临床中,杜光明常用鸡失藤治疗脘腹部的疼痛,疗效确切。他常说:“方有合群之妙用,药有个性之专长。”
脾胃病的病理主要表现为脾、胃、肠道的生理功能失常,因气机阻滞,升降失常,形成湿阻、食积、火郁、痰结、瘀血等,引起胃肠病变并可累及其他脏器。治疗原则包括保护胃气,调理升降,并通过寒温相适、升降并用、补虚泻实,达到阴阳相对平衡。在临证中,杜光明本着脾胃生理病理的不同,肝脾胃常互相影响来选方用药,做到“崇古不泥古,融汇出新知”。治疗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为主;并对证施以清热、温中、行气、化湿、降逆止呕、化瘀、止痛等方法,其中始终贯穿着顾护脾阳的思想。因辨证定位准确,选方用药做到“有是证、用是药、选是方”,药证相对,方药证相应,所以收效迅捷,让病人满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他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治病疗效是关键。”让笔者对“读经典,做临床”“做临床、读经典”有了更深的理解。(付文璐 郑洪永)
来源:中国中医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