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某,男性,43岁,2012年8月31日首诊。
患者平素大量抽烟饮酒,熬夜或进食火锅后则发生口腔灼痛,甚则溃疡,疼痛难忍,反复发作,痛苦不堪。来诊时,因4天前吃火锅后口腔灼痛,口颊黏膜见米粒大小溃疡数枚,周边黏膜红肿,表面附有黄白苔,眠差梦多,二便调;舌红,苔黄白相兼,脉滑。 辨证:湿热内蕴,火毒内盛。 治法:清热化湿,解毒泻火。 方药:金银花15克,连翘20克,蒲公英30克,野菊花15克,黄连6克,黄芩12克,牡丹皮15克,栀子6克,赤芍20克,苦参20克,白鲜皮20克,土茯苓20克,土贝母15克,乌梅10克,薏仁30克,白茅根30克,半枝莲20克,白花蛇舌草20克。 4剂,水煎服,每日1剂。并告之其烟酒、辛辣饮食为其病反复发作之根源,叮嘱其戒烟限酒,清淡饮食,按时服药,可得病痊防其复发。 9月9日二诊:服1剂药后大便先稀溏,继续服用大便正常,4剂服完,口腔灼痛明显缓解,溃疡基本愈合,口干稍苦,舌红少苔,脉弦。 辨证:湿去热减,阴伤液耗。 治法:清热解毒,养阴生津。 方药:金银花15克,连翘20克,蒲公英30克,野菊花15克,生石膏24克,赤芍20克,苦参10克,白鲜皮20克,土茯苓20克,土贝母15克,乌梅10克,半枝莲20克,白花蛇舌草20克,熟地黄30克,知母15克,麦冬15克,牛膝30克。 6剂,水煎服,每日1剂。获愈。 按:古人有“口腔咽喉诸病皆为火”之论,口腔位于人之头项部,中医在描述“火毒”习性时有“火性炎上”之说。巴渝居民地处丘陵盆地,两江汇合之处,无论男女童叟,多喜食极辛极辣、极烫极热之“火锅”,曾定伦认为喜食辛辣厚味、滚烫之物是口腔炎发生的重要原因,辛辣入口,化火伤阴,烫物入喉,如火炭内灼,故在治疗口腔黏膜炎时据其病因多以“火毒”立论。 治疗时凡见口腔黏膜溃疡,创面红肿,表面附有黄苔,边缘肿胀,发红,口气臭奢者,予清热泻火解毒为主法,方用“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为主方治疗。 方中银花(常配伍连翘)清热解毒,辛凉轻散内郁之火,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苦寒清热,解毒凉血,气血两清在里之热毒。合用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清热解毒、燥湿凉血之至剂。两方合用,辛凉辛散,解毒燥湿,凉血清热,内彻上炎之火毒;火毒清,内热彻,则“溃疡”、“灼痛”自愈。 中医药传统理论中有“皮以治皮,节以治骨,核以治丸,子能明目”等说法。曾定伦应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认为;口腔黏膜均为人体之外候,为皮肤延伸薄弱之地,口腔黏膜炎症与皮肤疾病病机相关,故在临床治疗口腔黏膜炎及溃疡时多采用皮类中药,如白鲜皮、地骨皮、牡丹皮、苦参等皮类中药材,加入上方中,为其治疗该病的一大特色,该类中药均有解毒化湿,生肌止痒,敛疮生肌之效。 此外,患者服药便溏,为湿热之邪从大便而出。《温热论》云:“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粪燥为无湿耶”,故后则大便正常。4剂服完,口腔灼痛明显缓解,溃疡基本愈合,为内蕴之湿热火毒内清外彻之象,口干稍苦,舌红少苔,为余热未尽,湿去热孤,阴津内伤之征象。故去“黄连解毒汤”诸药之苦寒,加入玉女煎,继续清热解毒,佐以养阴,而获痊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