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喉科是中医的一个特色分科,其起源较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有对于咽喉疾病的介绍。医学的不断发展,对于咽喉疾病的认识也不断完善,无论是药物食疗,还是手术排脓,各家论著里喉科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岭南中医喉科历史也可以追溯到千年前,《神农本草经》中就载有岭南地区的喉科眼科用药,如橄榄、诃子、石菖蒲等,汉代杨孚的《异物志》中亦载有咀嚼槟榔,可减少口咽干痛腹痛等内容。历代岭南医家在治疗疾病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就岭南地区而言,其地处南方,五行属火,气候炎热且复杂多变,湿热易熏蒸,易侵犯咽喉。咽喉病多系火急之患,咽喉乃气之升降出入的要道,生命之所系,肺胃之门户,十二经脉循行和聚会之所,一旦有病,常可引邪入犯,酿成危候。医学大发展的明清时期,整体气候变暖,给瘟疫流行提供了有利的气候环境。广东地区清末到民国时期瘟疫尤其盛行,如白喉类的传染病、瘟疫兼咽喉病非常多,也涌现出了一批精于喉科的医生。
古氏喉科颇负盛名
古氏喉科学术技艺的集大成者——古绍尧(1885—1944年),名昭典,一名赞韶,广东三水人,祖籍广东省五华县。其父古锦华在三水县六和乡设馆行医,古绍尧自幼跟随父学医,后学课于广州医学求益社,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在广州西关开设医馆。古绍尧精于喉科,以医治喉症、麻痘闻名,他配制的“喉症散”,医治白喉甚为灵验。撰有《喉科学讲义》《儿科学讲义》等教材。
上世纪20年代在广州中医学校教学时,教材的编写大多有任课教师单独完成,因此古绍尧编著的讲义则是他自己多年临床实践的总结和中医教育经验的组合,展现了他的学术特点和教学方法。古氏编撰的《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喉科学讲义》重视解剖,强调辨证。通过对咽喉的解剖位置以及其功能的介绍,强调咽喉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古氏用方渊源有自,多出名家,但不泥古,往往灵活化裁。据考证,所使用的清咽散、八仙散、玉枢丹出自清代张宗良的《喉科指掌》,其中清咽散是在张氏“六味汤”的基础上再加前胡、枳壳两味组成。六味汤乃张氏治疗72种喉症的基础方,每症皆用六味汤加减。另有很多方出自清代吴谦等人编著的《医宗金鉴》。治疗白喉所用的方也是依据清耐修子所著《白喉治法忌表抉微》中的代表方剂加减而成。古氏用药多受名家名方的影响,加上多年的从医经验,自成一家,不泥用古方,生搬硬套。对于不同的病症,根据病因病机、轻重缓急,则采用不同的方药,如清咽散一方,虽是喉证总方,但古氏也只是在11种喉病中采用,稍重者则用清咽利膈汤。作为中医家传,古氏还用一些自创方剂,如珍珠捷妙散、凤凰散等。
古绍尧曾在广州中医专门学校任教,这里受教的学生后来有不少都成了名医。如广州中医学院罗元恺教授,荔湾区中医院院长胡肇基,还有杜蔚文、杜明昭、蒋钧堂等一批名医都在这个学校读过书。
古氏一门名医辈出
古家一家七子皆名医。古绍尧将医术传给了他的7个子女。其女古瑞娴精治儿科麻疹,儿子古肖尧解放前在西关行医,口碑甚好。其他子女古瑞卿、古玉贞、古瑞仪、古玉清、古少尧皆以医治痘疹出名,各自在医术上有独到见解,其医疗技艺名噪一时,为岭南医界所乐道。
古氏家族的传承历史是近代中医变化的缩影:祖辈自设医馆,父辈少时跟诊学习,及长或在专门学校系统学习中医知识或已经成名在学校任教,当代子孙大多是科班院校教育出身,展现了中医从师带徒的教育方式走向高等院校教育的变化与探索。
古绍尧先生以喉科和儿科见长,其学术思想是集各家之长与自身经验的结合。他的子女大多在皮肤病领域各显身手,这可能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有关系。建国以来卫生水平提高,社会政局相对稳定,瘟疫的发病率有所降低,加上西医的不断发展,抗生素的使用,传统的中医喉科渐呈式微趋向。也许这就是古氏家族子女大多转入皮肤科的一个缘由。痘疹等疾病在原理和表现形式上还是类似于喉证的,这说明古氏家族的中医传承不仅是中医世家秘方的传承,更是中医思想和中医基础知识的传承与教育。在古氏家族中有不少人继续从医,且有自己的优势领域,这更加说明了古家的教育对于子女的引导是有很大积极作用,才可使传人,有自己独到治疗特色,从而在新的时代不断谱写出新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