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又名直肠脱垂,临床主要表现为排便用力时直肠脱出肛外,部分患者还伴有粘液血便、便秘、肛门部位坠胀等症状。本病中医也称“脱肛”,升阳益气为第一大治法,临床研究发现,以下方法对治疗该病有较好的辅助作用,供参考。 方一 云南白药8克,五倍子、煅牡蛎、煅龙骨各12克,枳实3克,共研细末。先以3%温盐水坐浴,再外涂石蜡油,然后取药粉均匀地外扑直肠粘膜面,手法复位后卧床休息1小时,一般连续使用3-5次可治愈。 方二 取鱼腥草60克,野菊花根50克,赤石脂、伏龙肝各40克,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候温坐浴,每日2-3次,连续5-7天。直肠还纳后勿过度劳累,能够稳定疗效。 方三 五倍子、龙骨各等份,研为细末备用。每次排便后,先用1%白矾水洗净肛门,涂以香油,而后在消毒纱布上撒上上述药末,将脱出的直肠缓缓送入肛门,并卧床休息30分钟,连续7-10天。 方四 石榴皮50克,苦参60克,五倍子40克,明矾、石菖蒲各20克。将上药加水煎汁坐浴,每日1剂,每日2次,连续7-10天。 湖北远安县中医院 胡献国 相关链接 脱肛临床分期 根据脱肛程度,临床一般分为3期。 Ⅰ期:排便或增加腹压时,直肠粘膜脱出肛门外,便后能自行回纳,脱垂长度一般不超过2厘米。 Ⅱ期:排便时直肠长期反复脱出,使直肠粘膜充血、水肿、溃疡、糜烂,因而常有带血及粘液的分泌物流出肛门。此期直肠全层脱垂,需用手方可回纳,脱垂长度在4厘米左右。 Ⅲ期:不仅在排便时直肠脱出,而且在咳嗽、喷嚏、排气,行走或久站、久坐时,直肠都会脱出肛门外,无法自行回纳,脱垂长度在6厘米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