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中风(秘方数:14)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07-11-19
缺血性中风 (方数:14)
|
缺血性中风一般是指脑血栓形成或脑栓塞的基础上导致脑梗塞、脑动脉堵塞而引起的偏瘫和意识障碍。脑血栓形成多在50岁以后起病,男性较多,常于休息、静止或睡眠时发生症状,发病情况较脑出血缓慢。常有先兆症状,如头晕、一侧肢体麻木或无力等,在血压低时史易发生。少数病人可有浅、中度昏迷,约在24小时左右逐渐清醒,脑脊液检查正常.临床表现因病变血管部位不同而异,脑血栓形成多在起病后几天内病情可趋稳定,2-3周后由于水肿消退和侧枝循环建立而症证逐渐减轻。脑栓塞患者常有心脏病、骨折、肿瘤以及某些临床操作的影响如静脉注射、人工气胸、气腹、脑动脉造影等,突然发生神经症状时,即须考虑有脑栓塞可能。脑栓塞起病急骤,可有短暂的意识障碍,常发生于大脑中小动脉,可出现偏瘫、失语或有局限性癫痫。脑栓塞的栓子可能被血流推向动脉的远端,或被冲碎而分散进入更小的动脉,故症状和体征可于短期内有明显好转。
脑血栓形成的病因,主要是动脉硬化和高血压。常因心力衰竭、心肌梗塞、心律失常、休克、晕厥、失水、产后出血、疲劳和睡眠等,引起血压降低,血流缓慢,血粘度增加或血液凝固性异常增高而产生血栓形成。引起脑血栓形成的其他原因有脑部各种感染性疾病、钩端螺旋体病、头部外伤和红细胞增多症等。脑栓塞的病因为原来有心脏病的患者。例如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房纤维性颤动、心肌梗塞而产生的壁血栓、细菌性心内膜炎的赘生物均可脱落而成栓子。肺部或盆腔感染、下肢的静脉血栓形成和某些寄生虫病也可引起脑栓塞。其他尚见于胸科手术、气胸、气腹或减压病的气栓塞、长骨或脂肪组织损伤的脂肪栓塞和肺癌等癌细胞的栓塞。
脑血栓形成的主要诊断依据为动脉硬化、高血压的老年病人,在1一2天内逐渐出现偏瘫和意识障碍者。脑栓塞的主要诊断依据为有患心脏病、肺部感染、骨折等病史而突然发生偏瘫和意识障碍者。近年来对缺血性中风的诊断可依靠CT检查。在病理上脑血栓形成后病变血管所供应的脑组织即发生梗塞、局部水肿、周围组织充血,经数小时至数日后,病变区发生肿胀、缺血性坏死和软化,有时也可为出血性梗塞,坏死组织逐渐液化而形成囊腔,最后可遗留黄色萎缩疤痕。脑栓塞的病理变化与脑血栓形成大致相同。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中风的治疗可用低分子右旋醣酐静脉滴注,以稀释血液,减少血粘度和血细胞积聚,增加血流速度,有利于微循环以及应用血管扩张药物和抗凝疗法。
本病在中医学中归属“中风”范畴。本病一般比出血性中风为轻,故出现中风之中经络者较多,中脏腑者较少,脱证者更为少见。(夏翔)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