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某,男,77岁,2012年11月7日初诊。 主诉:左胫骨内侧皮肤溃疡6年余。患者因为多年站立劳累,致左下肢静脉曲张,左胫骨内侧1/3处皮肤溃疡。6年来辗转治疗,以中西药物注射内服、外用,溃疡面未愈。 刻诊:患者近2个月来溃疡处疼痛加重,需拐杖方能行走,行走时感小腿胀沉重,休息及抬高患肢后可暂减轻。查:左胫骨内侧有10厘米×5厘米大溃疡面,疮口下陷,疮面色灰白,有污灰色组织覆着,且见较多暗红色渗液;触之易出血,疮面周围形成黑褐色色素沉着;小腿肤色暗红浮肿,触之肤温较凉,中上段有17厘米×12厘米大暗青色扩张弯曲浅静脉团。舌质淡有瘀斑,苔薄白,脉沉细。 西医诊断:静脉曲张性小腿溃疡。 中医诊断:臁疮。证属静脉曲张日久,寒湿疑滞,血行障碍,患处失养所发。 治则:温经散寒除湿,活血祛瘀通络。 处方:土茯苓30克,白芥子30克,干姜30克,鸡血藤30克,当归30克,赤芍30克,牛膝30克,桃仁30克,丹参30克,水蛭30克。上药入1300克麻油内,浸泡5日后炸枯去渣,熬至滴水成珠时,加入樟丹140克,制成膏药贴敷静脉曲张处,每6天更换1次。 溃疡疮面外敷处方:薏仁30克,萆薢30克,黄柏30克,忍冬藤30克,穿心莲30克,连翘30克。水煎取药液适量待凉后,纱布蘸药液,稍拧至不滴水为度,湿敷患处,每天数次。 晚间疮面撒生肌散(炉甘石粉100克,煅石膏粉100克,血竭粉10克,混匀高压消毒),纱布覆盖疮面,包扎,每晚1次。 治疗40天后,患肢肿胀减轻,肤色由暗紫转为暗红色,溃疡处渗液及灰褐色腐烂组织均减少,疮面周围由外向内见淡红色新鲜肉芽组织生长,略有痒感,痛胀感减轻,行走亦感轻松,弃拐杖。 药已中病,续用上法治疗90天后,曲张静脉已明显缩小变平,肤色呈淡红色,溃疡面新鲜肉芽组织大部分长出,并有明显痒感,已无渗液,余症俱轻,停中药湿敷,继用膏药、生肌散。 治疗5个月余,小腿溃疡愈合,肌肤正常。 按:静脉曲张性小腿溃疡,好发于小腿胫前,多迁延难愈,中医谓之臁疮。本例患者因长期站立劳作,致下肢静脉曲张,加之寒湿阻滞经脉,血循障碍,瘀滞不通,局部肌肤缺血缺氧,致深部组织坏死,而继发小腿溃疡,兼见下肢浮肿,肤色紫暗,胀痛不适等症。 虑患者年事已高,溃疡面较大,屡用中西药效不显,且惧怕手术,惟取温经通络,活血化瘀,软化血管中药直接外用于病变部位,方可获效。故制成膏药外贴曲张静脉处治其本。 方中土茯苓味甘淡性平,可利湿解毒;白芥子、干姜味辛苦性温,功可温经助阳祛寒湿;鸡血藤味苦性温,行血舒筋活络;当归、赤芍、牛膝、桃仁、丹参活血祛瘀,通络止痛;水蛭有抗凝血和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功效。 诸药合用,药效直达病变部位,促进了血液循环,并能祛除寒湿。且配合渗湿利湿解毒消炎之薏仁、萆薢、黄柏、忍冬藤、穿心莲、连翘,水煎后湿敷局部,生肌散收敛疮口。故治疗40天患处诸症见轻,3个月后疮面及周围肌肤痒感明显,且有红色新鲜肉芽组织长出,表明溃疡面缺血缺氧状态已显著好转。坚持治疗5个月后,从根本上改善了患肢血液循环,使瘀血消散,血活络通,生肌敛口,溃疡得以愈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