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后易感寒 新伤先发散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7-11-11
孙达武
 
1933年生,湖南省中医院教授,主任医师,湖南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
孙老从医60年,长期致力于骨伤疑难病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尤其在创伤骨科中手法复位、夹板固定、功能锻炼以及中药内服等方面经验丰富。笔者有幸跟师聆听教诲10余年,受益匪浅。现将孙老在诊治“伤后易感寒、新伤先发散”及“手法治疗踝部骨折”等伤科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伤后易感寒,新伤先发散
 
“伤后易感寒,新伤先发散”语出元代李仲南《永类钤方》。孙老将这一观点运用于临床,疗效颇佳。孙老认为,大凡跌打损伤,均因猝然所致,故多发生于正常人。即伤员本来处于一个平衡的正常调节的生理状态,突然遭受到意外损伤,使人体的动态平衡发生紊乱,出现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生理反应。损伤后全身肌肤循环血量相应减少,机体为保证生命器官的血液供应,以保持体内内环境的稳定,必同时进行有选择性的血管收缩,其中进入皮肤毛细血管的供血,就要相对减少;皮肤血供减少,必然降低皮肤调节体温的功能,也同时降低皮肤的防御功能,此时伤员最易感受风寒之邪,夏天易中暑,此为“伤后易感寒”的病机。故孙老认为,伤后应该发散寒邪以通气通血,即伤后应该先服用2-3剂疏风驱寒发散的药。
 
孙老治疗新伤患者,常先用经验方“羌活发散方”,使受伤时已感受风寒之邪的伤员免受发病时寒热头身疼痛之苦。孙老习用方药如下:川芎、归尾、桂枝、木通、赤芍、香附、乌药、桃仁各10 g,防风、丹皮、苏梗、川芎、红花各6 g,细辛、生姜各3 g。本方以桃仁、红花、归尾、赤芍、丹皮、川芎活血祛瘀为主;以川芎、防风、细辛、桂枝、生姜、苏梗发表散寒为辅;佐以香附、乌药行气止痛,因气行则血行,以增强祛瘀之力;用木通通经利窍为使。诸药相谐,诚为活血祛瘀,发散寒邪之良方。
 
新伤先发散,贵在将患者伤后所感受的风寒之邪,发散于致病之前,即“防患于未然”。孙老将此理论运用于临床几十年,大凡骨折病人经此治疗后,很少有病人由于天气变冷后出现患处疼痛。所以,此理论对我们中医临床治疗骨折疾病很有启发。
 
手法整复及小夹板塑形超关节固定踝部骨折
 
踝关节是人体结构复杂,负重量与活动量最大的关节。踝部骨折在创伤骨科中,是常见的关节内骨折,由于其关节面小而多,如距骨就有7个关节面,因此不同外力可造成各种类型的骨折和韧带、关节囊的损伤,如果处理不当,可能造成踝关节接触面积减少,造成踝关节不稳,并发创伤性关节炎。孙老处理踝部骨折,在手法复位,固定垫加压、小夹板塑形超关节矫形固定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整复方法
(1)顺向牵引:患者平卧位,膝关节屈曲90°,一助手站在患侧,用上臂夹住患肢大腿,双手抱住膝腘窝部向上牵引。另一助手站在患者远端,一手握住足背部,一手托住足跟,先顺原畸形方向牵引。
 
(2)纠正旋转:由于距骨体形上窄下宽,后窄前宽,距骨滑车面约有10°的螺旋斜形坡度,因此内翻者都有内旋,外翻者都有外旋,外旋者也有外翻,故在顺原畸形牵引中,先纠正旋转畸形。
 
(3)反向翻转:旋转畸形纠正后,术者令助手改变足的牵引方向,即由原外翻骨折的牵引方向,逐渐由外翻位转变为内翻位牵引。
 
(4)扣挤两踝:踝足在反向翻转牵引下,术者此时用双手掌同时对抗扣挤踝关节两侧上下、内外,迫使患足随同牵引时的内翻或外翻,将其骨折复位,如有下胫腓联合分离的病例,更需反复对向扣挤,直至下胫腓联合分离消失,踝穴恢复正常为止。(5)推拉背伸:在双踝骨折与距骨复位后,如有后踝骨折,一般均向后上方移位,术者一手用力推跟骨向前,一手拉胫腓骨下端向后,同时令牵引远侧的助手,将前足逐渐背伸,使后关节囊紧张,牵拉后踝骨折块促使复位。
 
固定步骤
(1)小夹板塑形:为了将踝关节固定在与原骨折畸形相反的位置,小夹板必须塑形,才能使骨折保持在整复后的位置不变。把杉皮削制成3块宽长、2块狭小的共5块夹板,其中内外两侧的夹板,用一根10号铁丝附在夹板四周,并用胶布把铁丝固定于夹板四周边缘上,外用绷带包扎,然后再将小夹板下1/3段,塑成所需要的弧度。
 
(2)固定方法:如外翻骨折,需内翻位固定者,先在外踝下方放一梯形固定垫,内踝上方放一塔形固定垫,用胶布条固定好,然后将内外两侧塑形夹板超踝关节放置,最后把后侧夹板放置于足跟水平的部位,跟腱部垫以棉花防止压迫足跟。前侧两块狭长的夹板,均放置于超过胫距关节至足背部位,前后侧夹板的下端及所有夹板的上端,均需捶软。夹板长度需达小腿中上1/2。夹板安放后,用布带作四度捆扎,需松紧适宜。再用与夹板等宽的胶布从一侧夹板的1/3段绕过足底粘贴固定于对侧夹板的下1/3段部位,保持固定稳妥。固定后再进行透视检查,并在小腿内旋20°位置检查距骨内外侧间隙和胫距关节间隙是否正常。
 
术后处理与功能锻炼
复位固定后,小腿抬高,膝关节屈曲于135°-150°位置,并鼓励患者作股四头肌收缩与足部未固定关节的自主活动,和一定范围的背伸踝关节活动。一般固定7-8周。
 
 
附  典型病例
吴某,男,24岁,被汽车撞倒跌伤双足踝关节等处,经照片诊断为:右足三踝骨折,内翻Ⅲ度,距骨完全脱位,左足单踝骨折,入院后,施手法复位,小夹板塑形超关节固定患足于外翻位,术后透视检查,骨折对位均可,距骨完全复位。住院60 d,出院后休息1个月,去除夹板,能走路,2年复查,骨折已完全愈合,踝关节背伸跖屈功能接近正常。
 
按语:踝关节骨折是关节内骨折,对手法复位及夹板固定有较高的要求,孙老认为骨科医师在处理踝关节骨折时首先必须掌握以下几点:(1)正确的分型,踝部结构复杂,骨折类型繁多,必须熟练地了解踝部的解剖生理特点,再根据受伤的机理及踝关节正侧位片,三维CT,核磁共振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骨折类型,然后采用相应的手法复位。(2)塑形夹板的制作,超关节固定以及压垫的施放均有较高的要求,单纯的夹板塑形效果不好,以及固定不牢靠,所以在夹板的四周采用铁丝围靠可以很好的解决塑形及固定的问题。压垫的施放必须充分了解骨折碎片的移位方式。(3)充分了解踝关节固定后功能锻炼的方法。
 
作者:孙绍卫
改编自:孙达武教授治病经验谈系列——踝部创伤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