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行头痛“经期头痛”四个常用方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7-01-07
姚克敏(1935-)教授为云南省姚氏医学流派第六代传承人,云南四大名医之一姚贞白之女,原任昆明市中医医院院长,1990年被评为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云南省著名中医妇科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云南昆明姚氏妇科流派传承工作室”代表性传承人。《经期杂病论治》为姚老早年在总结家传经验的基础上亲笔撰写,是姚老几十年临床体会所得,写就搁笔后因忙于政务,未及投稿,延迟至今,现为其学术经验继承人发现并整理,在此发表,以期对本流派学术思想的完善及传承有所禆益。
 
行经乃妇女之正常生理,经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其状如月之圆缺,潮汐之涨落,自然盈亏,循环不已。女子以血为本,以气为动,故气血之盛衰、升降、出入、转枢,是维持此生理功能的源泉和动力。气血者又赖五脏之和调以生化运行。其间至要者为肝、肾、脾、胃也。肾主藏精,为生殖之根本;肝主藏血,为疏泄之权要,此两脏,为女子之先天。脾胃者,化源之主,又司统摄,为后天仓廪之要冲。气血和顺,脏腑平谧之妇女,其经至如常,经期或稍有不适,不为病也。设若脏腑生克失制,气血平衡失调,则发为经病。经病之属,如先期、后期、过多、过少、衍期、淋漓等为其常病。此外,尚有经期头痛、经期感冒、经期肿胀、经行鼻衄、经行腹泻、经期淋症等。皆因行经之际,有感而发,其症各异,而其理则同,可统称为经期杂病。辨证论治有其独特规律,此为妇人医者,不可不察也。

经行头痛
 
经行头痛也称“经期头痛”、“临经头痛”。
症状:每逢经期,或前或后,或行经之际,头痛即作。其位或于头角,或于前额,或于巅顶,或于眉棱、目框之部,甚则牵引颈项不适,或偏于一侧疼痛,剧则伴有恶心、呕吐。兼症中,常伴随出现头昏,眩晕,目花,心慌,情绪不稳定,失眠,多梦,或腰痛,腹胀,乳房胸胁胀痛,或疲乏无力,肢软等。轻者经期一过,即减轻或自愈,但多数患者需服药,以达缓解。此病缠绵迁延,轻则数月,重则经年,甚至有人服止痛剂成瘾难断。借鉴西医诊断多属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血管神经性头痛之类。可发生于各年龄段的妇女,其中以生育期或更年期为多见。
 
头痛为本病之见症,但却是标症;而行经和因行经所导致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则为本病之本。
 
头者人体之首,居最高位,为清阳之府,当保持清静光明之常态。又足厥阴与督脉皆会于此,若风、阳、热上犯,或浊气上逆,清气不升,清空被扰,则将如经云:“气上不下,头痛巅疾”。
 
而邪气自来,必有所因,探源本病病机,皆由临经之期阴血下注,肝血偏虚,厥阴、督脉失于濡养,并使全身阴阳、气血之升降、调节失于常度。如从阴阳论则阴虚而阳浮无制;以脏腑论则肝失濡养,风阳上亢,或肝肾阴虚,水不涵木;以虚实论则属下虚而上实。总之,妇女经期中,其机体的生理特点可以概括为:下虚上实,阴虚阳浮,水虚木旺,升降失司,此即病之本也。在此基础上,或更因风、寒、冷、热的刺激;或因忧郁思虑,烦劳损伤;或兼挟痰湿瘀滞;或重伤气血津液,都可加速其下不潜上、上不制下的病机,而成本病的激发因素。只要这个病理改变一天不消失,不平衡,则经行一番,头痛一番,成为规律性的发作。
 
根据经期头痛这一病变特点,故在治疗上,与其他头痛的治疗应有原则的不同。姑立养阴柔肝,滋水涵木,柔润经络,调节升降,以和阴阳为本病治疗原则。再灵活配合祛风清热、温经、活络、化痰、安神、潜阳等法以治。临床取得疗效的关键是掌握好“治标与治本的用药,进退轻重要有分寸,要善于辨证用药”。
下面重点介绍以四个常用方为中心的临床辨证施治,系个人治疗经验,仅供参考。

1.1  四物汤方  药用:生地黄12 g,当归15 g,川芎6 g,芍药10 g。可普遍用于各类经行头痛。治以养血为主,脉象多细、细滑、细弦或和缓,舌淡红、粉润、红润。
辨证加减:①兼挟风邪(外风或内风)。头痛恶风,症见前额、眉、目、巅顶疼痛,颈项不适,脉象浮、弦,舌不甚红。加用荆芥、防风、白蒺藜、独活、僵蚕、藁本、葛根、白芷。本方中外风者酌减地黄,川芎可用至10 g。②兼挟风热。头痛,烘热,以头角、巅顶为重,口干,烦躁,咽痛,脉弦,舌偏红,或有黄苔。加用桑叶、菊花、夏枯草、钩藤、荷叶、炒枯芩。本方中地黄用生地黄,当归用量在12 g以内,或醋炒。③兼挟肝风。头痛,面潮红,痛如鸡啄、物击,咽干,烦躁,肢麻,耳鸣,脉细弦,舌红。加用钩藤、羚羊角(山羊角)、云母石、珍珠母、生牡蛎、玉竹、黑芝麻、地龙、桑枝、石决明、天麻。④兼挟瘀滞。头痛,痛有定处,或如锥刺,目胀,面晦,脉弦滞,舌紫黯。加用失笑散、丹参、泽兰、郁金、香附、益母草。⑤兼见阴虚、肾虚症状。头痛,眩晕,目花,耳鸣,腰痛,口干不饮,脉细数,舌红。加用桑寄生、杜仲、麦冬、女贞子、黑豆、枸杞子、何首乌、沙苑子。⑥养心安神药物:柏子仁、酸枣仁、远志、合欢皮。

1.2  逍遥散方  药用:薄荷6 g,醋炒柴胡10 g,当归15 g,杭白芍10 g,白术10 g,茯苓15 g,甘草3 g。专用于血虚,肝脾不和,郁热上犯清空之经行头痛。
辨证要点:头痛,隐隐发作,时作时止,时轻时重,痛在眉棱、巅顶,或头角,或偏于一侧,情绪烦躁,易怒,或抑郁不欢,胸闷太息,乳房胀痛,手足烘热,腰痛腹胀,或乍寒乍热,或兼有脘闷,纳少,多梦易惊,月经衍期,行而不畅。脉细弦,舌红,苔薄。
辨证加减:①郁热偏重。头痛加重,咽痛口苦,烘热,舌红,苔薄黄或黄,脉弦或兼数。加用牡丹皮、炒栀子、黄芩、竹茹。本方中当归减至12 g以下,白术减至6 g。②兼挟风邪。头痛明显而昏眩,耳鸣如蝉,肢麻,易惊,脉弦。加用桑叶、白蒺藜、钩藤、白芷、细辛、夏枯草、牡蛎、珍珠母、川芎(用量不超过6 g)。③养心安神镇潜药物:柏子仁、远志、煅龙骨、煅牡蛎、磁石。④理气宽中药物:有肝脾不调,木土不和症状者,加用醋炙香附、枳壳、青皮、陈皮。

1.3  归芎温胆汤  药用:醋炒当归12 g,川芎6 g,半夏10 g,陈皮10 g,茯苓15 g,枳实6 g,竹茹6 g,甘草3 g。专用于血虚肝风,兼挟痰浊,循经上扰,清浊升降失调,头痛,眩晕不休,胸脘痞闷、欲吐,纳少,睡卧不宁,月经不调,脉细弦,舌红,苔薄。
辨证加减:①疼痛明显,或已有呕恶。加用川芎(加至10 g)、细辛、白芷、秫米、生姜汁、赭石。②痰浊重,苔厚腻,脘闷恶心明显。加用藿香、佩兰、砂仁、厚朴、荷叶。

1.4  杞菊地黄汤  药用:枸杞子12 g,菊花6 g,熟地黄12 g,山萸肉6 g,怀山药12 g,牡丹皮10 g,茯苓15 g,泽泻6 g。专用于肝血肝阴不足,或重伤精血、津液,肝肾俱虚,水不涵木,阴不制阳,阳不下潜,头痛,多于两侧或巅顶,甚而巅顶及颈项沉重,眩晕,目花,耳鸣,少寐多梦,心悸,心烦,口干不饮,腰酸足软,月经不调,量少。脉弦细或数,舌红少津,苔薄。此壮水之主、滋水制火之法。
辨证加减:①阳亢明显者,潜镇偏重。加用生牡蛎、珍珠母、磁石、赭石、石决明。②滋肾养血药物。常用何首乌、女贞子、桑寄生、杜仲、菟丝子、当归、芍药。③祛风药物:黑芝麻、天麻、荆芥炭。④养心安神药物:酸枣仁、柏子仁、远志、琥珀末。
经行头痛诊治要点:其一,经行头痛与其他头痛症之区别在于阴血先虚,风阳浮动,故治疗用药应以养血养肝为先。即使在选用祛风清热、化痰、活络等药物时,均以不伤阴血为前提,要掌握好数量、剂量的分寸。同时,因风阳热邪或痰浊上犯而为痛者,在滋阴助肾时,选药又不宜过于滋腻和助阳,以免助长上实之弊。其二,经行头痛,川芎是常用药,曾有报道重用至30~50 g者。然此味性终辛燥,经行头痛,阴血先虚,故川芎不能不用,又不能多用,肝肾阴虚者不用或慎用,免致虚虚实实之害。其三,本病服药,应在经前一周即行,若经期紊乱者,与调经同时进行。总之,止痛仅为治标,而平素应注意补助肝血,调整阴阳,方为治本。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