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医药典籍《回回药方》 原书共 36 卷, 现仅 存四卷残本, 保留继承了阿拉伯伊斯兰医学中的 “真一 ” “四元” “三子” 与“四体液” “禀性” “疾病根 源” 说, 以及中世纪以来阿拉伯伊斯兰医学基础理 论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 同时也融合了中医学 “元气 ” “阴阳” “脏腑经络” 等学说, 其所代表的回 族医药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以下就 《回回药方》 中脾胃病的病因病机、 治 疗用药特色做一探讨。 1 《回回药方》 对脾胃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回回药方》 中将原发病因和继发病因分别称 为 “根源 ” “病根” 或“因” , 其对脾胃病病因的认识 主要有以下 6 方面: 一是气候因素: 有气、 热、 寒、 风, 湿、 干; 二 是情志因素: 大喜、 大怒、 惊恐、 愁思等; 三 是饮食因素: 有醉, 过饥、 过饱, 饮食生冷、 饮食秽物、 过食冷性或热性食物等; 四是生活起居: 有过劳、 房 劳、 睡眠少等; 五是创伤因素: 有跌仆损伤、 刀箭伤、 各种击伤、 虫兽伤等; 六是中毒因素: 有饮食中毒及 各种接触中毒 。《回回药方》 的这种病因范围与中 医 “三因” ( 内因、 外因、 不内外因) 的病因基本相当。 同时 , 《回回药方》 中也特别强调体质禀性在疾 病发生中的作用, 认为宇宙万物包括人之身心均来 源于 4 种原质( 热、 冷、 干、 湿) 和 4 种元素( 水、 土、 气、 火) 。4 种原质构成人的禀赋质性, 分别有禀质 干、 湿、 热、 冷以及干热、 干冷和湿热、 湿冷 8 种不同 气质。4 种元素构成了人的禀性与体质, 分别有水 质、 土质、 气质和火质的不同, 从而揭示出禀赋气 ( 体) 质易感疾病及防治方法。 《回回药方》 在脾胃病发病中也特别强调机体 的发病与禀质气性衰败、 疾病根源有关, 又与体质体 液( 白、 黄、 红、 黑 4 种体液) 病理变化有关, 合称“白 痰根源” “黑白根源” “黑血根源” “浊痰或白痰根 源” 等 。《回回药方》 指出 , “根源 ” “病根” 或“因” 等 影响患者的禀质气性, 导致禀性衰败, 脾经、 胃经气 力损伤而有净湿、 湿浊、 净痰、 浊痰等堆积体内, 经脉 阻滞不通, 发生脾胃病。中医学指出, 脾为生痰之 源 , 《回回药方》 中由于脾经、 胃经损伤产生的“白痰 根源 ” “黑血根源” 等相当于中医“痰饮” “瘀血” 等。 在单指具体某一脏腑时 , 《回回药方》 常称为“某 经” , 不过这里的 “经” 并非指 “经络” , 而是指脏腑本 身。因此, 临床中脾胃病多为脾胃气虚、 阳虚、 痰饮、 寒湿内阻等病证。 2 《回回药方》 脾胃病治疗用药特色 2. 1 善用香药、 温药散寒化湿通络 从 《回回药方》 对脾胃病的病因病机认识来看, 以气虚、 阳虚, 痰饮、 寒湿内阻类脾胃病较多, 导致胃 经、 脾经气力不足, 相当于脾胃气虚、 水湿壅盛者为 多。同时在治疗法则方面也提出热胃经、 消散风, 如 中医学所讲“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 其气 必虚” , 强调正邪双方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说明患 者脏腑功能损伤而气力不足, 易致外风侵袭而损伤 脾胃经, 导致运化黄黑体液能力下降, 湿浊、 浊痰停 留体内, 因此在脾胃病的治疗方面香药、 温热药物, 即中药温里药、 芳香化湿药以及温补肾阳的药物用 量较大, 注重从脏器功能调整和祛除外邪, 即从脾胃 经脉和禀性病变的调理。 2. 1. 1 善用香药、 温药散寒化湿通络, 注重肝 脾肠经并调 从脾胃经脉病变进行调理, 并注重肝 脾肠经并调, 体现气候、 情志因素在脾胃病发病中的 影响。如治疗胃经弱者之哈不里哈八西方 [1 ] : 铁渣 ( 制过) 十二两, 辣菜子二十两、 韭菜子、 胡萝卜子、 葫芦巴子、 葱子、 萝卜子、 草果( 去皮) 等药捣研细, 以韭菜水为丸, 每朝服二钱。其中应用辣菜子、 韭菜 子、 葫芦巴子、 葱子、 萝卜子等种仁类温阳药物, 通阳散寒, 濡润通络, 加之草果芳香化湿, 祛除浊痰或白 痰, 增强胃经气力。同时又以韭菜水泛丸增强温化 之力。 又一方 [1 ] 能治胃经、 肝经、 腰子冷者, 还能治肝 经坚实, 又能止蛊证不生。包括韭菜子八钱, 干姜、 八里剌、 牛柑子、 茴香、 肉桂、 黑诃子、 桂心各七钱、 胡 椒、 荜拨、 甘松二钱、 丁香一钱、 沙糖等, 其中韭菜子、 干姜、 茴香、 肉桂、 桂心、 胡椒、 荜拨、 甘松、 丁香也是 以芳香、 温阳药为主, 温通脾胃经脉、 助肾化气、 散寒 化湿, 实则依《伤寒论》 太阴病之例, 对久病者侧重 补肾以健脾胃, 治疗 “宜理中四逆辈” , 以韭菜子、 干 姜、 茴香、 肉桂、 桂心等温里补肾药物和芳香化湿药 温肾气、 助脾胃经脉气力, 增强运化能力, 对于病程 较长的脾胃病的恢复具有较好的疗效。 又如番打的浑 [1 ] 能热胃经, 能消散风, 又胃经 并肠经疼, 用之皆得济。药用咱法阑( 即番栀子花 蕊) 、 撒答卜子( 即薄荷子) 、 干姜、 松子仁各六钱, 乳 香各二钱, 胡椒八钱。明确提出能热胃经、 消散风, 强调患者脾胃经脉损伤, 气血亏损而气力不足, 易致 外风侵袭, 即“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这也说明回 族医学在发展中融合了中医学的精髓, 应用撒答卜 子、 干姜、 松子仁、 乳香、 胡椒温通补中, 助脾胃气力, 疏散外风。 再者如马竹尼阿傩失答芦方 [1 ] , 此方是忻都人 造的马肫( 即膏子药) , 服之能令面色光泽, 去其黄 色, 令口气、 汗气转香, 又能助肝经, 食前食后皆可服 也。药用梅桂花六钱, 香附子五钱, 丁香、 麻思他其 ( 即西域芸香) 、 甘松、 白薇各三钱, 咱法阑( 即番栀 子花蕊) 、 肉豆蔻花、 草果、 肉豆蔻各二钱, 阿米剌 ( 即牛柑子) 二十两等。中医学认为, 口臭是湿气蕴 蓄化腐所致, 治疗上遵循“除之以兰” , 此方中香附 子、 丁香、 麻思他其、 甘松、 草果等即遵循香药芳香化 湿、 温通脾胃肝经而达令口气、 汗气转香之效。 2. 1. 2 善用香药、 温药, 注重调理禀性体质 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互为一体, 天人相应, 形神统 一。回族医学在调理患者脾胃经脉气力、 气质的同 时, 亦注重患者禀性体质的调理, 即是“身” 与“心” 、 “形” 与 “神” 二者关系的调理。这也是回族医学融 合中医学理论的又一体现。同时, 根据禀性不同将 药物、 方剂、 疾病做了分区, 有干性的、 湿性的、 性冷 的、 性热的。阿维森纳( 伊本·西那) 《医典卷二·生 药志》 讲海狗肾( 腽肭脐) 的药性时说 : “它是海犬的 睾丸( Khusyat Hayawallial- babri) ” , “它的热性在第 三等级之末尾到第四等级。它的燥性在第一等 级 ” 。《回回药方》 卷之十二亦言 : “腽肭脐, 禀性第 三等类至第四等上热, 第二等上燥。 ” 因此, 脾胃病 治疗上也体现了注重体质调理的特色。如治禀性而 冷的调理禀性马准( 即膏子药) : 干姜、 细辛、 木香、 胡椒、 菖蒲各一两, 干薄荷、 阿魏根、 黑则米阳( 即腽 肭脐) 、 芥子各五钱。又如马准, 治因寒湿胸膈力微 ……禀性有湿, 脚气寒湿, 治肝脾俱硬等。药用诃 子、 熟金樱子各等七钱, 胡椒、 荜拨、 干姜、 红番盐、 黑 番盐、 香附子、 白豆蔻、 丁香、 香菜、 牵牛子、 番茴香、 干芫荽各等五钱、 柴胡十五两等。以上二方均侧重 以香药、 温药调理患者禀性体质, 这也是《回回药 方》 中脾胃病治疗方面的一大特色。 2. 2 善用动物药温润通络 中医药中应用动物类血肉有情之药的不乏其 数。早在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中即有当归 生姜羊肉汤治疗血虚寒疝、 产后血虚腹痛等病症, 唐 ·孙思邈 《千金要方》 中记载采用羊靥、 鹿靥治疗甲 状腺功能低下。临床表明, 动物类药其疗效优于植 物类药 。《回回药方》 中治疗脾胃病采用动物类药 亦较多, 且种类繁杂。如阿他纳昔牙方大者 [1 ] , 治 疗凡肝经、 脾经、 胃经因冷、 白痰、 黑血生的证候。其 中即采用腽肭脐( 海狗肾) 、 羊角( 制烧过) 、 狼肝( 干 者) 各等分补益精血, 温通脾胃经脉。 此外, 又一方[1 ] 治白痰根源, 药用野撒答卜( 即 野薄荷) 、 海螵蛸、 博剌( 即硷) 、 没药、 荜拨、 羊粪( 烧 过) 、 鼠粪各等分。中药中有五灵脂活血化瘀理气, 此方中应用羊粪、 鼠粪亦取其温阳理气、 活血化瘀、 促进白痰根源消散之效。 又一方[1 ] 治黄痰根源, 药用海螵蛸( 烧过) 、 纳 体龙( 即梧桐泪) 、 鼠粪等, 亦有鼠粪之用活血化瘀 理气。此外又一方速效者应用竹根( 烧过) 、 鼠粪、 刺猬皮的灰、 硇砂、 博剌( 即硷) 等, 其中刺猬皮在中 药中功效为行瘀止痛、 止血、 固精, 用于胃脘疼痛、 子 宫出血、 便血、 痔疮、 遗精、 遗尿, 此处应用刺猬皮灰 也有行瘀止痛止血之效。 马竹尼海撒而方[1 ] ( 即加腽肭脐、 牡丹皮、 木 香、 胡椒、 番栀子花蕊的膏子药) 能克化饮食。其中 主要有腽肭脐、 甘草汁、 牡丹皮、 木香、 胡椒、 荜拨、 米 阿( 即苏合油) 、 甘松、 麝香、 真珠、 没药等, 腽肭脐即 海狗肾温肾壮阳、 填精补髓, 常用于阳虚畏寒、 阳痿 遗精、 早泄、 腰膝痿软、 心腹疼痛等, 麝香开窍醒神、 活血通经、 止痛、 催产。 大西知即尼牙方, 此方是经验过者。人或禀气 冷……又能开肝经气结, 消散肝经上坚实, 又能热胃 经冷。又人伤食者, 吃此则能消化。其中有腽肭脐、 肉桂、 白薇、 堵胡( 即野胡萝卜子) 、 没药、 胡椒、 荜 茇、 木香等, 也有腽肭脐, 即海狗肾的应用。 从上可知, 脾胃病中应用动物类药物主要在于 温补脾胃经脉之气力, 活血通脉, 促进白痰、 黄痰根 源的消除。与中医学活血行气可以促进痰饮消散原 理一致, 正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即 有痰饮病的治疗大法 “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 。 2. 3 内服善用舐剂, 外治长于拓药 鑫在临证之时对于不同的疾病善于采用相应的治疗 方法, 因而能获得较好的疗效。如“疟疾: 委中出 血、 金门、 隐白、 太溪、 太冲” , “中风惊痫: 用艾火灸 顖会, 禁针” 等。同时在其著作《针灸便览》 自序中 也提到 : “语云: 一针、 二灸、 三服药, 此言岂无谓哉 ……后缓病仍以方药治之, 急症即以针法奏效。 ” 2. 4 针推灸焠, 丰富临床 《针灸大成·诸家得失》 云 : “其致病也, 既有不 同, 而其治之, 亦不容一律。 ” 川籍针灸医家重视临 床实践, 临证时不拘泥一法, 灵活权变, 丰富了治疗 手段。章汝鼎重视针灸术并尝谓 : “古人治病之法, 以针灸为先, 灸、 熨、 洗诸法并用。今诸法失传, 而专 责之汤液, 故有邪气隐伏于经络之间, 而发为痈疽 也。 ” 因撰 《针灸大法医论》 一书以阐其道。本圆亦 重视民间经验疗法, 如 《同人针灸》 中记载 : “腋下狐 臭: 先剃去腋毛, 以定粉搽之, 六七日后, 其中有一点 异者, 必孔如针大, 或如簪尖, 及气竅。用炷如米大, 灸三四壮。永不发。 ” 2. 5 善治危症, 针起沉疴 川籍医家尤其清代针灸医家善用针灸治疗危急 重症。如本圆在 《同人针灸》 书末附《集成全身灯火 歌》 , 歌赋中指出邪气抵达气关、 命关时各自的选穴 方法, 并认为此法“治小儿诸风伤寒一切危急之 症” 。王锡鑫认为 “劫病之速, 莫先于针……嗣遇谈 及针法, 如某病一针, 捷如奔马, 某经一穴, 效奏桴 鼓” , 肯定了针灸在急症治疗中的重要地位。他在 《针灸便览》 中收录了不少危急重症的治针灸疗方 法, 如治疗灸卒死 : “一切急魇暴绝, 灸足两大趾内, 去甲一韭叶。 ” 在治疗诸杂病篇中, 记录了卒心痛、 咽喉闭塞、 眼戴上翻、 伤寒发狂、 口噤、 横生胎死、 风 痫倒地等多种危急重症的针灸治疗方法。 3 结语 巴蜀地区针灸医学的发展源远流长, 其登堂入 室, 济世活人, 功载史册, 时至今日仍服务于人民。 川籍医家通过总结中医经典及历代针灸学家学术思 想, 融会贯通, 形成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 经络腧穴 学说为支撑、 针与灸等技术为手段的学术特点, 有效 服务于临床。然本次总结未能归纳梳理出巴蜀针灸 医学发展派别, 更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赵立勋. 四川中医药史话[M]. 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3. [2] 王和文, 袁秀丽. 涪翁与 《针经》 小考[J]. 中医临床究, 2011, 3 ( 5) :80- 81. [3] 谢克庆, 和中俊, 梁繁荣, 等.“西汉人体经脉漆雕” 的价值和 意义[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6, 19( 1) :36- 38. [4] 梁繁荣, 谢克庆, 和中俊, 等. 从西汉人体经脉漆雕看早期经 络学说[J]. 中国针灸, 1996, 16( 4) :49- 52. [5] 梁繁荣, 曾芳, 周兴兰, 等. 成都老官山出土经穴髹漆人像初 探[J]. 中国针灸, 2015, 35( 1) :91- 93. [6] 陈先赋. 四川名医传[M].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