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通常认为,为关羽刮骨去毒的是华佗。事实上,为关羽刮骨去毒的是樊阿而非华佗。华佗为关羽刮骨去毒的认知多半是误导或误解所致。樊阿为关羽刮骨去毒一事,史书有明确记载。
关羽(?—220),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军事名将,作战尤为勇猛,先后斩颜良、擒于禁、杀庞德,号称“万人敌”。《三国志·关羽传》载:“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这就是关羽“刮骨疗毒”一事的由来,其英雄气概令人赞叹。
但这段话重在表明关羽的英雄胆识,并没有记载为其“刮骨去毒”的是谁,也没有说明关羽在何时何地因事被何人所射。事实上,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关羽左臂“为流矢所中”一事发生于东汉末年的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当时关羽和曹仁战于樊城,被曹仁所射。
对关羽“刮骨去毒”一事,《三国演义》明确“记载”实施者为“姓华,名佗,字元化”,即名医华佗。《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有着精彩的描写:“众将见公不肯退兵,疮又不痊,只得四方访问名医……自言姓名,乃沛国谯郡人,姓华,名佗,字元化。因闻关将军乃天下英雄,今中毒箭,特来医治……公饮数杯酒毕,一面仍与马良弈棋,伸臂令佗割之……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须臾,血流盈盆。佗刮尽其毒,敷上药,以线缝之。”这里写的是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虽然写得很精彩,但属于虚构。
关于三国的历史,人们通常从《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了解。《三国志》由西晋陈寿所著,因忠于史实,在二十四史中被后世史学家列为最高的“前四史”之一。而《三国演义》则系元末明初小说,有很多演绎与虚构成分,前者的严谨性、可信度要远高于后者。更重要的是,华佗早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已被曹操所杀,关羽左臂“为流矢所中”一事则发生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华佗即便是神医,也不能死而复生为关羽刮骨去毒。
华佗(145—208),东汉末年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志·魏志·华佗传》载,“太祖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佗。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仓舒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这段话大意是说,曹操(155—220)常为头痛所苦,华佗以针刺膈俞穴解其头痛之苦,曹操便让华佗专为他治病,华佗以拿药书为由回家后不再返回,在许昌监狱被拷问致死。杀了华佗以后,曹操的儿子曹冲得病时却无人医治,这时曹操才发现自己错了,说后悔杀了华佗,儿子才因此死去。这件事就发生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关羽为曹仁所射一事则发生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此时华佗已被曹操杀害多年,怎么能为关羽刮骨去毒呢?
“刮骨去毒”确有其事,虽不是华佗本人所为,却与之有关,因为实际操刀者可能系彭城人樊阿(164—272),他曾经跟随华佗学医,是华佗的弟子。樊阿擅长针灸与外科手术,他做外科手术时所用的麻醉药就是华佗发明的麻沸散。值得注意的是,“刮尽其毒,敷上药,以线缝之”,采用传统中医药方法为其消毒、敷药、缝合,已有现代医学外科手术的要素。
为什么华佗为关羽刮骨去毒的故事广为流传呢?多半是因为民间对小说《三国演义》的熟悉程度要远超过对史书《三国志》的熟悉程度,再加上华佗的名声要远胜于弟子樊阿,人们从主观上牵强附会,久而久之就以讹传讹。关羽是战场上的英雄,华佗、樊阿是救人扶伤的英雄,都值得人们尊敬。(韦钦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