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长得白白胖胖的小宝宝,却因为皮肤上长了“奶癣”,而,令家长们烦恼不已。其实“奶癣”并不是癣,因为癣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病,但是“奶癣”这种常见的皮肤病却与真菌感染毫无瓜葛,因为它多在1—3个月正吃奶的婴儿中发生,所以人们常把它叫作“奶癣”。长“奶癣”的孩子大多体质比较肥胖,营养过剩,属于那种“渗出性”体质,大多数“奶癣”患儿因人工喂养、胃肠功能紊乱、皮脂分泌过多等原因而诱发。 “奶癣”主要发生在头面部,常出现红斑、丘疹、渗液及结痂等多种皮肤损害,医学上叫“婴儿湿疹”。孩子长“奶癣”后,除了让皮肤科医生及时诊断治疗外,家长们的生活护理也特别重要。 长“奶癣”的孩子中以人工喂养者多见,孩子的饮食大多以牛奶和奶粉为主,这些食物往往是引起“奶癣”的过敏原。家长在煮牛奶时可少放些糖,并且多煮一会儿,这样可以使牛奶中的蛋白质变性,降低“.抗原性”,从而减少过敏反应。还可以适当增加奶糕、豆奶等辅食,减少牛奶的进食量。对牛奶过敏反应严重的孩子,还应及时更换牛奶的品种,,最好用低敏或脱敏作用的婴儿奶粉为好。 给患“奶癣”的孩子洗澡时水温不要太热,不要用碱性太大的肥皂,并要避免太阳光直接照射孩子的皮肤。不要给孩子贴身穿毛线衣或化纤制品等衣物。孩子的衣被用品也不宜过热,以免加重皮肤瘙痒。应把“奶癣”患儿的指甲剪短,以免孩子因为用手乱抓引起皮肤继发感染。并要避免接触猫、狗、鸟类宠物,以防动物皮屑及羽毛成为过敏原。 患“奶癣”的孩子们打预防针、接种疫苗也要慎重,接种疫苗后往往会加重或引起过敏现象,孩子患“奶癣”后家长们希望孩子早日痊愈的心切,有些家长则自行给孩子乱服药或涂药治疗,因为没有根据不同的病期对症用药,这样不但起不了治疗效果,往往还会加重病情。 在“奶癣”糜烂流水的急性期涂用药膏,不但“堵”不住皮肤流水,反而会妨碍水分的蒸发,使渗液更加增多。更不能涂治“癣”的抗真菌药,以免刺激皮肤加重病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对症用药。涂药前先用棉签轻轻清除鳞屑及痂皮,然后根据不同的病期再涂用相应的药物。 另外,患奶癣的孩子应忌食鱼、虾、螃蟹等海鲜类食物,对香菇、哈蜜瓜、菠萝、草莓及芒果等易过敏性食物也应少食或忌食。乳母最好也应少食此类食物,以免乳汁中排泄出的过敏物质加重婴儿湿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