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赏月,是人生的一大美景。一年中,有十二次圆月,而惟独中秋节的月亮,牵动着古往今来一代又一代人的心。年到中秋、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赏月的好时节。 比起太阳来,月亮更含蓄,皎洁,充满温柔,它一直是光明、纯洁、美好的象征。然而,同样是一轮圆月,由于人的心境不同,干百年来,人们曾谱写过许多动人的篇章。唐朝王建的“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充满了深切的怀念友人之情。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和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真切地点出了游子思乡的情思。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通过对明月的描写,引发了对历史的回忆。江山依旧,人事已非。只有明月多情,穿过女墙仍旧照着这古老苍凉的故都,执今思昔,能不伤感。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写出一个月夜花间独酌者的寂静气氛,反映出诗人被宦官权臣排斥打击的孤寂苦闷的心情。还有明朝李攀龙的“城头—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望。”则描写出了一轮边塞明月和征人思乡的情结。 一轮皎洁的中秋皓月,在人们尽情地享受了其独特的诗情画意外,不免也会从心底里涌起一股淡淡的忧伤。这倒使我想起了那个月宫孤栖的嫦娥,那个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神话传说。这一则略带悲剧色彩的传说于流传中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古人,古人也把自己的感情带进了这一轮中秋皓月。但是,在古代文人浩如烟海的咏月诗句中。我更感兴趣的还是李商隐在《霜月》中的那句“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这里的“青女”据《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是为青霄玉女,是主霜雪的女神。而“素娥”即为“嫦娥”。这种在严峻的环境中自得其乐的精神倒是值得我们效仿的。 也许是今生有幸吧,我能见过好多地方的中秋月。在北国承德的避暑山庄,于郁郁葱葱之中,柔和的月光笼罩着雾霭中若隐若现的群山,伴随着金顶大殿里传出的僧人有节奏的诵经声,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在南国厦门的鼓浪屿岛上,静静地伫立在海滨沙滩的椰子树下,眼前是碧波荡漾的海,头顶是一轮海上明月,给人感觉更多的是张九龄的那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遥望夜空那一轮明月,激起的是一股思乡的情思。在山东半岛的蓬莱阁,于庙宇石刻之中,仰首一轮中秋皓月,更使你感到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在四川江油的李白故里,我仿佛看到少年李白痴痴地望着月亮,不禁心弛神往,浮想联翩: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这是天真烂漫的李白用盎然童趣给月亮画的第一幅、速写。 是这轮明月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从远古走来,又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朝未来走去。远古时期的人们对月亮的敬仰也罢,历代文人对月亮咏颂也好,还有那则源远流长的美丽神话,在这轮圆月走来又即将走去的时空点上,望月抒怀,我倒是感觉诗人李白那首《把酒问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是把话说到了绝处。 一首《把酒问月》,撩拨过多少古人的情丝,今天我们无可非议是诗中的“今人”,而随着时间长河的流逝,我们不是终究要加入那“古人”的行列吗?而那时的“今人”再吟诵起这首《把酒问月》时,是否也是有如此的心境和感慨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