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养生的要义是心身健康、延长寿命、明心见性。许多佛修者,将毕生心血花费在修身上,以求有一个健康的肉体和自在的灵魂。其修习的关键就是禅定。禅定不但是修身良法,而且还是养性妙方,在佛门受到极度的重视。禅定术作为佛门的养生之样,有修心、修身、居食医药三个方面的内容。修禅之初最重要的是调“五事”——调饮食、调睡眠、调息、调心、调身。“调五事”不仅有利于修禅者很快进入禅定状态,对于平常人保持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也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以用来指导养生。具体分述为: 1.调饮食:在饮食上必须做到不过饥不过饱,不宜不洁,不宜食之物。“食若过饱。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令心闷塞;坐念不安。食若过少,则身赢心悬,意虑不固。” 2.调睡眠:不可放纵贪睡,但又不可刻意减睡,应适量而睡,睡醒即起。 3.调身:要保证有充足的体力,因而在坐禅之前不宜做剧烈的运动,以免伤身。在坐禅之时,姿势要安好,不可过度紧张,亦不可过于松弛。 4.调息:须将呼吸调练到“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姿神安稳,情抱悦豫”的境界,佛教称此种呼吸为“息相”。 5.调心:人定前心要做到“不沉不浮”,即坐禅时意念不要飘逸浮动,这样会引起身体不安;也不要昏蝉无知,头脑低垂,这样身无生气。人定之后心要做到“不急不宽”,即入定后不要摄心太猛,这样会出现头痛、胸痛。若是发生此症状,便要放宽心,意想身中之气流向下身;也不要任心过度,这样会由于意志散漫而出现倾倚曲、口中流涎或者是心暗悔不明之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