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不节不洁或偏嗜导致的疾病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6-10-30
据调查发现,现在胆结石的发病率越来越多,而90%以上的患者都有不吃早餐或少吃早餐的经历。不吃早餐或少吃早餐,空腹时间过长,胆汁分泌减少,但胆固醇含量却没有改变,久之,胆囊内多量胆固醇胆汁就会引起胆结石的发生。中医学很早以前就认识到饮食不节对人体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饮食是人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必赖气血津液等物质基础,物质基础的来源,但饮食失宜,或不节、或不洁、或偏嗜,则又常为导致疾病的发生的原因。

饮食物靠胃之受纳、腐熟,脾之运化,故饮食失宜主要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的机能失常,脾胃受损,又可聚湿、生痰、化热而发生多种病证。如《脾胃论》说:“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之气既伤,而无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饮食所伤,主要包括饮食不节、饮食不洁和饮食偏嗜三方面。
 
1.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是指饮食无规律,或过饥过饱,或过软过硬等,饮食以适量为宜,过饥过饱可导致疾病。过饥则摄取不足,化源缺乏,终致气血衰少。气血不足,则正气虚弱,机体抗病能力降低,易于继发其他病证。反之,暴饮暴食,摄取量过多,超过脾胃的受纳、腐熟和吸收、运化的能力。就会导致饮食物阻滞,损伤脾胃,出现脘腹胀满,嗳腐泛酸,厌食,吐泻等食伤脾胃的病证,这种病证,小儿更为多见,因其脾胃较成人为弱,更加食不知调,最易为饮食所伤。食滞日久,可郁而化热。婴幼儿食滞日久,还可酿成疳积,出现手足心热,必心烦易哭,脘腹胀满,面黄肌瘦等症。成人长期过饱,还可因阻滞胃肠经脉的气血运行,而发生下利、便血等症。进餐无定时,则脾胃休作无规律,终致脾胃功能紊乱而发病。
 
        此外,在疾病过程中,饮食不节尚可造成食复,如热病初愈时,脾胃功能尚未恢复,若饮食过量或吃不易消化的食物,常可导致食滞化热,与余热相合,使热邪久羁引起疾病的复发,或迁延时日。
 
2.饮食不洁
        饮食不洁泛指饮食物被污染或腐败变质等。进食不洁,可致胃肠疾患和肠道寄生虫病。胃肠疾病可见吐泻、腹痛或痢下脓血等证。寄生虫病,可见腹痛,嗜食异物,面黄肌瘦,肛门瘙痒等症。若蛔虫窜入胆道,还可出现上腹部阵发性绞痛,四肢阙冷,甚或吐蛔的蛔厥证。
 
        若进食腐败变质有毒的食物,可致剧烈腹痛、吐泻等中毒症状,甚至昏迷或死亡。误食毒物,可导致机体中毒。
 
3.饮食偏嗜
        饮食偏嗜,是指对饮食物的摄取过于偏面,包括饮食物的种类和温度两方面。饮食物要调节适宜,既不能过凉,也不能过热,五味中的任何一味,即不能过量,亦不可偏废。否则,就会导致阴阳失调,或某些营养物质缺乏而发生疾病。
 
 
首先,偏凉偏热
过食生冷寒凉可直接损伤脾胃阳气,导致寒湿内生,发生腹痛、泄泻等症。若过于辛温燥热,可致胃肠积热,出现口渴,腹痛胀满、便秘胀满、便秘或酿成痔疮。
其次,五味偏嗜
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精微物质,是多种多样的,各种精微物质都由五味所化生,五味与五脏,各有其亲和性,如“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若长期偏嗜某种食物,就会导致相应脏腑的机能偏盛偏衰而发生疾病。如古人认为:
多食咸味的食物,会使血脉凝滞,面色失去光泽;
过食苦味,会使皮肤干燥而毫毛脱落;
过食辛味,会使筋脉拘急而爪甲枯搞;
过食酸味,会使皮肉坚厚皱缩,口唇干薄而掀起;
多食甘味,则骨骼疼痛而头发脱落。
过食肥甘厚味,又易化生内热,甚至引起痈疽疮毒等病证。
另外,饮食既有所偏,就易有所废,有所废就易发生如佝偻病、夜盲证等某些营养物缺乏的疾病。所以,饮食五味应当适宜,平时不要偏嗜,病时更应注意饮食忌宜,饮食物与疾病相宜,能辅助治疗,促进疾病好转,反之,就会加重病情。
 
        另外,饮酒过度也是常见的致病因素之一。酒是由五谷酿制而成,是五味之精华,适应用之,可宣血脉,避风寒,益气力,助消化,有益于健康,用于治病,可消邪气,引药势。若醉饮无度,因其大热有毒,可致酒精之毒攻心,神炽昏迷,甚至导致死亡。如《本草纲目》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之精,生痰动火”。又说“过饮不节,杀人倾刻。”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