荞麦清热利湿 开胃宽肠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3-05-30

  荞面河漏是典型的北方面食,是用荞面作成的,吃起来滑润而筋道。先把荞面和好,成为荞面面团,然后,用一种名叫“河漏床子”的特制的工具把荞面面团压成长条,这也正是把这种面食称为“荞面河漏”的缘由。

  做荞面河漏时,先将面剂填入一个下面钻满细孔的圆桶中,河漏床子的一端有一个可以活动的木杆,上面有一个和圆桶粗细相似的木柱,将木柱对准圆筒,然后用力往下压。桶内的面剂无处可逃,只好顺着细孔钻入到开水锅中,变成了长长的面条。把用河漏床子压成长条的荞面下入锅中,煮熟,加入蒜末、香油、醋等佐料,即可食用,味道极好。

  要说起来,用来做荞面河漏的荞麦一向名列五谷之外,属于杂粮,所以,荞麦过去一向是那些显贵看不上眼的东西。这对于荞面河漏的原料荞麦实在是不公平的。

  元朝的忽思慧在他的《饮膳正要》中是这样写荞麦的:“味甘,平、寒,无毒。实肠胃,益气力。久食动风气,令人头眩。和猪肉食之,患热风,脱人须眉。”同时,忽思慧在他的《饮膳正要》中又说,荞麦不可与野鸡同食,否则就会肚内生虫,也不可与黄鱼同食。忽思慧是元朝宫廷中主管饮膳的太医,他写的《饮膳正要》中列举了上百种菜点羹汤的制作方法及所用材料,连狼肉、驴皮都入选了,却没有将荞麦列入到可以食用的食物中,足见其地位之低微。这未免有点委屈了荞麦了。

  但是,在民间,荞麦却是人们喜欢的一种食物,尤其是用荞麦面做成的荞面河漏,更是赢得了无数平民百姓的喜爱。

  出身民间的明朝医学家李时珍在他的《本草纲目》中写道:“荞麦南北皆有,立秋前后下种,八九月收割,……磨而为面,作煎饼,配蒜食,或作汤饼,谓之河漏,以供常食,滑细如粉。”所谓“汤饼”,就是如今的面条,可见,李时珍是品尝过荞面河漏这种面食的。

  《水浒传》中也写到了荞面河漏:“他家卖拖蒸河漏子,热汤温和大辣酥。”这样的描写真是活色生香,让人真想尽情吃上一大碗。

  在西北之地,人们始终很看重荞面河漏,有一首西北民歌里唱道:“荞面河漏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看来,荞面河漏真的是一种人间美味,所以,人们才拿它来比喻坚贞不渝的爱情。

  其实,荞麦面本不是做面食的好材料,因其无筋骨,很难成形,即使勉强做成面条的样子,下到锅里也会是一锅粥。但是,人却能将不可能的事情变为可能,这大概就是人的高明之处。荞麦面借助更强大的外力压成河漏,便有了面条的样子。当然,为了使荞面河漏成型更好,还须在荞面中增添一些粘合剂,常用的是榆皮面,这样做出来的荞面河漏吃起来筋道,把一些荞面河漏放到碗里,浇上一两勺事先调制好的卤汁,味道鲜香适口。

  要想做出好吃的荞面河漏,必须要做出美味的卤汁。

  荞面河漏的卤汁的制作是颇为讲究的。先把猪肉切成方形的大肉块,煮熟,然后再切成细肉条,细肉条要粗细适中,太粗了吃起来太肥腻,太细了一沸腾就彻底碎了。做河漏的卤汁时,把适量的猪油加热,把肉条、蒜末和姜丝放入热油中,搅拌一遍,加入开水,撒上盐和别的调味料,待水开了,放入切碎的韭菜或菠菜以及油炸豆腐条,等到锅再次沸腾时,香喷喷的河漏的卤汁便做成了。用这样的河漏卤汁做出的荞面河漏,味道绝佳。

  中医的药学典籍中记载说,荞麦性味甘凉,入脾、大肠二经,其功能清热利湿,开胃宽肠,下气消积。因此,常吃荞面河漏对人体非常有益。

  在有的地方,荞面河漏又被称为饸饹、河捞、疙豆、河漏子,原本如小家碧玉般的荞面河漏竟然取了这么多别致而新颖的名字,真是质朴而有趣,让人在品尝荞面河漏的时候更是心情悠然,无比开怀。(王吴军)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