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疗法 自我保健治疗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5-06-17
    刮痧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人们就能运用苎麻作为刮痧工具以治疗痧症。《痧胀玉衡》《理瀹骈文》《松峰说疫》《串难外编》《杂病源流犀烛》等古代医籍中均有不少篇幅论述刮痧疗法,近代用刮痧治疗多种疾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的医学工作者还对刮痧的治病机理做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并在刮痧的工具及操作技巧上均有较大的改革与创新。由于此种疗法疗效确切,立竿见影,又能就地取材,操作简单,易学易会,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民间广泛流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刮痧疗法是以中医脏腑学说、经络学说中的十二经脉理论、十二经皮部理论、经筋学说理论为指导。用铜钱、汤匙、硬币、水牛角板等边缘光滑之物,沾上植物油或清水等介质。在人体某部皮肤上反复刮拭、摩擦,以刺激五脏六腑与体表皮肤相关的对应经络穴位,使腠理疏通,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周身气血通畅,阴阳调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据现代有关资料报道,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刮痧首先作用于神经系统。人体皮肤有数不清的神经末梢,在对皮肤进行刮治时,可以借神经传导,通过大脑加强人体的保卫机能。其次是循环系统,通过刮痧,可使血液回流加快,循环加强,毛细血管渗出液自行吸收,增加人体抵抗能力。在临床中刮痧部位大多为气血汇聚之所,该处皮肤可能隐藏着某些免疫功能较强的免疫组织,由于人们的手足平时很少触及这些部位,致使这些免疫组织中的免疫细胞经常处于休息状态,通过刮痧刺激该处的免疫组织,促进了该处的血液循环,受到刺激的免疫细胞,随着血液可散布到全身各处,使病变的器官、细胞得到营养和氧气补充,恢复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总之,刮痧作为一种非药物疗法已广泛运用于临床和人们的自我保健治疗。
 
    古代医学文献和现代医学资料显示,论述刮痧部位等方面的资料比较零乱,部位不统一,区域不开阔,治疗范围狭窄,从而影响了刮痧疗法的研究与发展。笔者在参考古代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过临床反复观察,不断总结经验,将刮痧部位划分为头颈部、胸腹部、背腰部、上肢部、下肢部共5部。每部又分为若干区,每区以穴位作为刮痧的起止点,这种分部分区刮痧法,定位准确,分布合理,论述系统,操作者易学易记,易掌握,十分方便实用,而且大大拓宽了刮痧的治病范围,现介绍如下。
 
    头颈部
 
    头颈1区:位于头维至太阳穴部位。功效:疏风清热,解表镇痛。主治:头痛,发热,三叉神经痛,偏头痛,高血压等。
 
    头颈2区:位于上星至印堂穴部位。功效:清热镇痛,醒脑通窍。主治:头痛发热,鼻疾,眩晕,前额痛等。
 
    头颈3区:位于上星、百会、风府连线部位。功效:健脑提神,疏风清热。主治:头痛,眩晕,中风,中暑,健忘,失眠,休克,子宫脱垂等。
 
    头颈4区:位于风池至肩井穴部位。功效: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通络镇痛。主治:头痛,头晕,颈椎病,咳嗽气喘,呕吐呃逆,肩背痛,鼻出血等。
 
    头颈5区:位于廉泉(喉结上方凹陷处)至天突穴部位。功效:清热解毒,降逆平喘,通络散结。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咽异感症,呃逆等。
 
    头颈6区:位于翳风至缺盆部位。功效:通经活络,宣肺降逆,疏风清热。主治:耳疾,下颌关节痛,气喘咳嗽,上肢疼痛,颈项强痛等。
 
    胸腹部
 
    胸1区:位于天突至剑突部位,功效:降逆平喘,疏肝理气。主治:咳嗽气喘,呕吐,呃逆,胸肋胀痛,心绞痛等。
 
    胸2区:位于胸骨两侧2至5肋间隙部位。功效:疏肝理气,止咳平喘,主治:胸肋痛,胸闷心悸,咳嗽气喘,肋间神经痛等。
 
    腹1区:位于剑突沿11肋下缘至腋中线部位。功效:疏肝理气,活血镇痛。主治:脘腹痛,呃逆,呕吐,咳嗽气喘,肝脾肿大等。
 
    腹2区:位于剑突至神阙(肚脐)部位。功效:健脾和胃,行气镇痛,主治:胃脘痛,腹胀,腹泻,呃逆,胃下垂,消化不良,呕吐,食少等。
 
    腹3区:位于神厥至曲骨(阴毛际凹陷处)部位。功效:温阳益气,调经止痛。主治:阳痿遗精,前列腺肥大,月经痛,带下病,不孕症,疝气,腹痛,腹泻等。
 
    腹4区:位于天枢至关元穴部位。功效:行气镇痛,温阳利水。主治:腹痛腹泻,肠鸣,水肿,小便不利,阳痿,早泄,痛经等。
 
    背腰部
 
    背腰1区:位于大椎至天宗穴部位。功效:通经活络,解表清热。主治:肩背痛,项强,上肢痛,发热,咳嗽等。
 
    背腰2区:位于大椎至骶椎(脊柱正中线)部位。功效:补虚通阳,安神定志。主治:脊柱强直疼痛,头痛,发热恶寒,眩晕,腰痛不孕,尿闭,痔疾,小儿惊厥等。
 
    背腰3区:位于大椎至骶椎正中线旁开1.5寸部位。功效:调理脾胃,温肾壮阳,疏风解表。主治:头颈强痛,恶寒发热,身痛,肠胃疾病,阳痿,早泄,腰背疼痛等。
 
    背腰4区:位于肩胛岗上至岗下部位。功效:通经活络,祛风除湿。主治:肩胛疼痛,心绞痛,肘痛,肩臂痛等。
 
    背腰5区:位于背部3至9肋间隙部位。功效:温经散寒,疏肝理气。主治:头痛,肩背痛,胸肋痛,上腹部痛,心绞痛等。
 
    上肢部
 
    上肢1区:位于肩髃至曲池穴部位。功效:祛风镇痛,通络解痉。主治:肩肘关节疼痛,颈痛项强,上肢麻木等。
 
    上肢2区:位于肘窝部位。功效:疏风清热,调畅气血,排秽解毒。主治:头痛,发热,项强,眩晕,肩背痛,肘关节痛,休克,胸痛,痧症等。
 
    上肢3区:位于曲池至阳池穴部位。功效:镇静安神,开窍泄热,理气和胃。主治:肘臂痛,高血压,头痛发热,胸闷气急,心绞痛,失眠,恶心呕吐,热性病等。
 
    下肢部
 
    下肢1区:位于承扶至委中穴部位。功效:壮腰补肾,强筋壮骨,通络镇痛。主治:腰酸背痛,下肢麻木,半身不遂,坐骨神经痛,骶尾椎部痛等。
 
    下肢2区:位于膝关节腘窝部位。功效:通络镇痛,强腰补肾。主治:腰腿痛,热性病,遗精,膝关节痛,腿肚抽筋等。
 
    下肢3区:位于环跳至风市穴部位。功效:祛风除湿,舒筋通络,强筋壮骨。主治:急慢性腰痛,下肢麻木,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等症。
 
    下肢4区:位于足三里至解溪穴部位。功效:健脾利湿,通利三焦,调气止痛。主治:肠道疾病,消化不良,痰多眩晕,下肢麻木,半身不遂等症。
 
    下肢5区:位于阴陵泉至三阴交部位。功效:健脾利湿,宁心安神,舒筋通络。主治:胃肠道疾病,月经痛,带下病,失眠,心悸,肩臂痛等。

头颈部
胸腹部
背腰部
上肢部
下肢部

Tag标签: 刮痧(18)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