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与阿拉伯-伊斯兰医学“东西合璧”的精华,是阿拉伯医学在中国本土化的结晶,具有鲜明的民族烙印,其渗透于回族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古老而又新兴的民族医学,展现着巨大的生命力,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文化渊源,使其在历史上曾经盛极一时,为回汉各族群众繁衍昌盛和身心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
悠久历史
公元651年中阿正式友好往来,医药方面的交往也兴于此时。许多阿拉伯学者,特别是一些医学家不断总结自己民族的医疗实践经验,同时还将其他国家的医学著作译成阿文。随着文化交流,医学理论相互补益渗透现象在后世阿拉伯医著中不乏其例。
中国回医学的发展,相伴于中阿医药交流。早在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经此路输入中国大量药物,中国与西域之交流日益频繁。阿拉伯与中国的正式友好往来则始于唐代,医药方面也兴于此时。公元651年,第三任哈里发欧斯曼使节来到中国长安,进见唐皇,搭起了中阿友谊的桥梁。自此以后,阿拉伯等穆斯林主要沿水旱两路往来于中阿之间,水路由波斯湾到马尔纳湾,经孟加拉湾抵马六甲海峡至我国南海达广州、泉州、杭州,再转至长安;陆路则经波斯、阿富汗到新疆天山南北,最后达唐都长安。由于盛唐五代时期,阿拉伯与中国商业贸易十分活跃,香药贸易则是主要内容。
到唐末五代时,久负盛名的回医药学家李珣,人称李波斯,著有独具风格的回药学专著《海药本草》。该书之所以用“海药”命名,是因其收录药物多来自海外,并大量总结了唐末海外药物临床应用的经验,有较高的文献学术价值。另外还有郑虔的《胡本草》及非医药学著作《酉阳杂俎》等也记载了许多外来药物,包括阿拉伯药物。从唐代开始,回回先民对香药的推广应用有颇多贡献,如用香药防治疾病、养生保健、祛邪防腐等。同时,中国穆斯林也将中国的针灸学、脉学、炼丹术等临床诊疗技术也源源不断输入阿拉伯国家。
宋代的中阿海外贸易较唐代有很大的发展,贸易品种由唐代的珍宝犀牙为主、香药为辅,渐变为以香药贸易为主。由于大量香药的引进,从而大大丰富了回医临床。至今苏合香丸对治疗中风所致的神志不清、牙关紧闭、半身不遂等重危急症都有十分显著的疗效。
元人统一中国之后,继续奉行南宋时的海外贸易政策,推行少数民族医药共存的方针,回医药文化此时也发展到鼎盛时期,涌现了与回回药物有关的、集阿拉伯医药学与中国传统医学为一体,具有中国回医特色的大型综合性典籍《回回药方》,是一部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和皮肤病等科,内容丰富、具有中西合璧特色的医学典籍,约有药方6000~7000条之多。
特色医理
回医学理论体系继承了阿拉伯伊斯兰医学中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对人类的体质特征、生理特征、发病机制均能给以唯物的哲学解释。回医学承袭伊斯兰医学的“四元”理论,以人天浑同与有机整体思想为主导;以元气一元论与阴阳七行学说为基础;以动态和谐与过程论的观念,探索人的生命活动中身体和心性健康的整体规律及其与疾病失序的关系;以辨质为主,结合辨证、辨病、辨经,论证治疗、康复、养生、预防为特点的医学理论。
以“真一理论”、“元气学说”为核心的万物本原论 真一理论,由伊斯兰医学大师拉齐提出,人体的生理及疾病所导致的病理变化皆在“真一流溢”范畴之中,从而演化出数一(无机、元气)、阴阳、天地、四元三子、四性四液的人及万物的生理和病理体系。元气学说,元者,一切精粹之所聚;气者,一切精粹所寓之器。具有生化能力的元气,不仅成为“后天形器”(物质)世界,一切有形无形事物的本原,而且从承元妙化,首判阴阳到“唯独人也,妙化天真”,都有元气统摄。
以“阴阳学说”为核心的阴静阳动,平衡和谐论 回医学认为,混沌元气开始生化,则“一动一不动,遂于其中有两分之象”。其“静”多动少者,谓之“阴”;“动”多静少者,谓之“阳”。 回医学重视“阴”与“阳”、“动”与“静”的辨证关系,更重视阴阳的和谐统一。
以“三子学说”为核心的“金、木、火”自然生化论 从金、木、火三者在天地化育之中而言,称为“三子”。而当三者形成以后,万物又靠它资生,所以又称“三母”。
以“四元学说”的四类运动性态论 回医学把阴阳演化生成的水、火、气、土称作四元。
以“七行学说”为核心的七行分布,万物汇成论 四元三子构成回医学特有的七行学说,七行分布,万物汇成。
以“四性四液辩证观”为核心的生理病理四相转归辨证论 四性与四液的生理,盖人之脏腑,四行相聚而成。
以“脑与经络结构观、整体观”为核心的脑与经络主宰调节生命活动论 认为脑与经络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主宰,这一理论已经达到较高的认识水平。
以“真一流溢”“天人合一”为核心的独特的生命认识观 回医学承袭了阿拉伯伊斯兰医学大师拉齐和伊本·西那的“真一流溢说”和任何自然物质皆是(现实)形式因和(潜在)质料因所构成的“形式转化学说”。回医学非常重视天人感应之说和精神疗法,以此将同源、同构、彼此“通然”的人与宇宙万有全盘构筑到“真一显化流行”这一形理整体系统模式中,并以此作为立论基础和方法。
优势病种
回医学的优势病种早在经典著作《回回药方》中就有详细的记载,在《回回药方》残本4卷中,治疗疾病153种,中风门和折伤门就单独两卷,其余还包括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烧伤科杂病,尤其重视治疗脑病,其骨伤正骨技术、止血技术堪称“医学最高水平”。
丰富资源
回药资源十分丰富,在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中,宁夏重点开展了回药传统知识调查工作,历时3年,列入回药品种的回药材495种,其中重点品种258种,尤其宁夏六盘山、罗山、贺兰山药源丰富,蕴藏量极大。
用药特色
喜用香药
香药即香料药物,也称“舶药”, 广义的香药是古西域(阿拉伯人、波斯人等)用以治病疗伤、防病养生,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多为海上舶来品;狭义的香药,是指有香味的药物。
特色剂型
回药剂型有汤、丸、丹、散、膏、饼、露酒、滴鼻剂、漱口剂、灌肠剂、糊剂、搽剂等,但舐剂、油剂、滴鼻剂、露酒剂、糖果剂、饼剂、漱口剂、搽剂独具特色,与汤剂为主的传统中药有很大差别。
《回回药方》不但在剂型上多种多样,而且丸剂、舐剂、饼剂、油方、药露等方剂在制作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赋形剂,在种类和数量上有突出特色。
特色药用部位
回药与传统中药相比,特色鲜明。在回药当中,虽然有些药用植物与传统中药名称相同,但使用的药用部位不同,功效也不同。如桑科植物大麻,中药用其种仁火麻仁,用于润肠通便,回药用其叶子大麻叶,用于镇静止痛,散风,止筋搐;麻黄科植物麻黄,中药用其草质茎发汗散寒、平喘,用其根止汗、强筋骨,回药用其种子止脱发,祛风。
特色技术
回医诊疗技术是历代回医先辈优秀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回医临床的核心。现已整理出回医特色诊疗技术56项。回医特色诊疗技术包括内服药物疗法、外用药物疗法、手法器械类疗法、精神心理感官类疗法、养生调摄类疗法、活物类疗法和宗教习俗疗法七大类。其中诊疗技术重点阐述技术概念、适用范围、操作及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禁忌症等内容;常见疾病治疗以列举该疗法治疗常见病所使用的具体方法或药物等内容,其中芳香疗法和药茶疗法充分体现了回医以香药为主、重视养生保健的特点,至今仍在回族地区广泛使用,可谓回医诊疗技术传承的典范。“张氏回医正骨疗法”“陈氏回医十技法”“汤瓶八诊疗法”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以适宜技术在宁夏推广应用。
发展概况
宁夏作为回族聚居地,发展回医回药已成为自治区一项重要民生战略。《宁夏中医发展条例》明确规定,发展回医药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2009年11月,自治区政府召开“全区发展中医药回医药会议”,会议印发了《宁夏回族自治区促进回族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方案》。2012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签订了《共同促进宁夏中医药回医药发展协议》。2012年11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了《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回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从发展目标和政策支持方面都给予了极大支持。
近年来,回医科研机构、学术团体、教学机构等相继成立,一大批从事回医药研究的专家和学者在回医药理论和技术研究中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回族医药》《回族医学奥义》《回族医药学简史》《回药本草》《回族医方集粹》问世之后,相继承担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共卫生资金项目,通过深入研究,编纂出版了《回回药方梳理》等多部回医著作,成立了宁夏回族医药研究所、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回医学院、中国回药标本馆、中华回医药博物馆、汤瓶八诊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回医中医医院,5家公立县级中医医院同时增挂回医医院牌子。(高如宏 杨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