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成像技术被用于中医研究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在经络研究中取得丰硕成果。但利用红外成像技术辅助中医临床辨证的研究,尚属罕见,笔者用5年时间,潜心钻研,根据经典中医理论和现代物理理论,创立了脏腑定位,寒热秩序偏离定性的红外分析方法,把脏腑经络穴位热态与中医证候紧密联系到一起,实现了红外成像检测辅助中医临床诊断的设想,2011年10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中医诊疗设备推广项目》中组织中医专家对这项技术进行技术审核,推荐该技术在中医医院推广使用。本文简单介绍这项新技术的原理、临床研究和技术优势。 红外成像中医检测原理 根据中医诊断学教材,将人体热图划分为16个区域:即胸膺、虚里、左右胁、胃脘、大腹、小腹、左右少腹、左右腰区,根据《经络腧穴学》教材,对任督脉躯干段、三焦进行定位。根据黑体辐射定律“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E=σT4(σ是射线频率,在人体是一常数),采用温差算法,算出各个区域热态△T,通过比较健康人平静状态下的脏腑热序列曲线,评判区域对应脏腑的寒热偏离。比如健康人督脉热态高于任脉热态1.5℃左右(阴平阳秘状态),当人体阳气不足,或阴虚内热时,两经温差减小,这一现象与“督为阳脉之海,任为阴脉之海”理论吻合。健康人三焦热序列为上焦凉,下焦热,中焦居中,三焦温度差小于0.2℃~0.3℃,当三焦脏腑功能下降,体质偏颇或疾病状态,三焦热秩序紊乱。三焦热结构从能量角度诠释了“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灵枢·营卫生会》)这种描述。《灵枢》阴阳系日月篇:“其于五藏也,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阳中之少阴,肝为阴中之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我们的研究结果是:健康人五脏热秩序为肺-心-脾-胃-肝-肾-命门,温度由低到高,与经文的阴阳关系完全一致。 十九世纪匈牙利化学家普里高津提出耗散结构(能量开放系统)理论,他认为世界上存在许多开放能量结构,结构从外部获得足够的负熵与其内部能量消耗的正熵平衡,在这体系中就会形成稳定的能量结构,比如手机电池,需从外界充电(获得负熵),使用中消耗电能(正熵),假设手机充电与耗电电量平衡,蓄电池内部的电能结构(正负极)就是稳定的。人体也是一复杂的能量开放系统,人体从饮食和呼吸氧气获得负熵,生命代谢后产生热量从体表散发(正熵)。健康人的产热散热达到平衡,脏腑之间能量产生有序运动(阴平阳秘),一旦人体受到内/外环境能量干扰,脏腑功能紊乱,个别脏器应急性产热增加,或散热不畅,脏腑热态改变,呈现出藏热序列紊乱,比如上焦最热,下焦最凉等,或小肠凉偏离、肺热偏离等异常的能量结构。结合中医“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可以对应解释这种寒热偏离的脏腑热态结构(阴阳失衡),并与中医证候进行比对,如脾胃虚寒、大肠实热等。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正常人体脏腑热态结构,在不同年龄、性别、体质、季节、时间都不同,分析每一个体脏腑热态的标准要因人而宜,必须结合中医整体观理论进行分析。 临床研究 为了研究脏腑热态与中医证候的对应关系,我们采用统计学方法,采集大量临床样本资料,完成了正气强弱、寒热证候和九种体质脏腑热态差异三项研究。 督脉热态与人体正气强弱相关性研究 以冬泳、艾滋病感染者和平和质人群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他们热态差异,寻找正气强弱的脏腑热态特征。58例HIV/AIDS患者、54例冬泳三年以上人群和52例相对健康平和质人群三组的横断面研究,观察督脉、任脉、神阙、肾与命门、三焦等脏腑的热态,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数理统计。研究结果:冬泳组、平和质、艾滋病人三组督脉热态△T呈递减,且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神阙穴和命门相对热态差值△t平和质和冬泳组均明显高于艾滋病组;艾滋病人组任脉热态△T明显高于平和质和冬泳组;冬泳组、平和质、艾滋病人三组的肾热态△T呈逐级递减,且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督脉、任脉、神阙、肾与命门等热差值变化,在本次试验中表达了人体正气强弱,也符合中医理论对正气的论述,督脉为阳经之海,神阙、肾与命门为元阴元阳之本的观点。 寒热证候脏腑热态差异性研究 HIV/AIDS证候研究中,对120份舌象、脉象、红外成像及问卷表资料齐全的病例,按照舌象仪采集资料和结论并结合人工识别和四诊资料进行寒热证候分组,剔除寒热错杂明显的病例,获得寒证组45例、热证组45例,与118例平和质人群(对照组)进行三组人群的脏腑热态比较,将三组数据进行T-test统计学处理。结果:①寒证组在督脉、任脉、神阙、中焦、下焦等区域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②热证组在督脉、中焦、下焦等区域热态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③寒证组肝、神阙区域热态明显低于热证组。结论:HIV/AIDS患者与平和质人群比较属于元阳不足。寒证组表现为下焦元阳亏虚,小肠能量代谢下降;热证组肾与命门能量下降,说明其真阴真阳耗伤。热证组肝区热态高于寒证组,推测存在炎症病理改变,是中医邪热盛病机的体现。 九种体质人群脏腑热态差异比较研究 用200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九种体质量表》为体质评判标准,对1021例体检人群进行体质评估,同步采集人体红外热像。筛选出体质单一资料552份,其中平和质330人,气虚质57人,阳虚质39人,阴虚质37人,痰湿质18人,湿热质29人,气郁质27人,瘀血质9人,特禀质6人,按照不同体质分组,用方差分析方法比较各组热态差异。研究结果:不同体质存在脏腑热态差异性。 我们还将166例偏颇体质(除平和质以外的其他八种体质)与111例平和体质的热态进行比较,发现偏颇体质在督脉、下焦和左腰区域存在凉偏离特征,说明元阳不足是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 利用红外成像中医检测技术,我们在临床诊治了一些病人,如宫寒不孕案、高热待查案等,都获得良好临床验证。 红外成像检测技术用于中医临床的优势 中医临床辨证准确性一直是影响中医疗效的关键。目前,临床病人用药复杂,疾病发展错综复杂,所以病人的证候寒热虚实夹杂不清,临床辨证非常难。而现代中医多采用传统四诊辨证,四诊主要靠医患主观信息为主,描述模糊,主观性太强,无法量化,诊法技术的落后,严重制约了中医的发展。红外成像检测技术,将寒热症状客观化、数据化,并且同时显示出脏腑经络腧穴的全身信息,完全符合中医诊断“知外揣内,见微知著,知常达变”的基本原理,结合临床四诊,辅助中医临床医生对病人进行证候辨识和疗效评价。值得一提的是,该技术在某种意义上也能反映出现在医学病理改变,包括炎症、肿瘤、循环障碍等。 红外成像检测技术对人体没有损伤,检测过程方便简单,不污染环境,检测价格低廉,并且已经进入医保目录。经过多家医院使用,已经受到许多临床医生认可,有望成为当代临床中医师辨证论治的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