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上世纪50年代我国学者开展脉诊仪研究以来,已在脉诊仪、舌诊仪、四诊仪等诊疗仪器研发方面取得一批成果。在新形势下,为进一步系统梳理中医四诊的源流和现状,深入研讨中医四诊仪器研发的主要瓶颈,明确未来发展方向,5月15~16日,围绕“中医四诊仪器发展的关键问题与前沿方向”的主题研讨会召开,现摘编部分专家的发言,以飨读者。 医改给中医药发展提供了契机,中医药为医改提供了动力,医改离不开中医药。美国医药卫生的经费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8%,中国占5%,而中国的GDP是美国的1/2,中国人均医疗费用却是美国的1/8。各国政府都关心人民的身体健康,现在很多问题不是用钱就能解决的,例如疲劳综合征、糖尿病、高血压等病症,其关键在于自我健康管理,而中医“治未病”的目的就是调整个体健康状态,顺应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
上世纪70年代我国就开展了中医四诊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信息的采集和分析方面还没有取得突破,关键问题是多学科的交叉综合不够。任何一个学科成熟发展的标志就是标准,中医药引领世界就是靠标准,我们要把标准建立起来,逐步修订,尽快形成共识,并取得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 中医四诊设备就是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融合计算机信息技术、电子工程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等,研制开发具有中医特色的智能化、量化、可视化及示范化的诊疗设备,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建立中医诊疗技术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一是构建中医四诊研究的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多学科交叉手段不断创新,建立现代中医四诊技术方法学,构建中医四诊技术创新平台,通过重点研究室(实验室)、临床研究基地、工程中心、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科技产业孵化基地以及公共数据共享平台等建设,完善中医四诊研究的创新体系。 二是强化中医四诊技术开发,丰富中医理论体系。加强中医四诊技术研究和设备研制,在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和双盲的临床实验中不断积累资料,形成中医诊断技术与理论研究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不断丰富中医理论体系。 三是构建中医四诊技术与设备标准体系。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制订一批符合中医特点的四诊设备的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以及相应的临床操作规范指南,通过四诊仪器的标准研究最终为制订国际标准奠定基础。 四是建立中医四诊设备现代产业化基地。应用多学科交叉的优势,不断拓宽学术领域和学科新的增长点,通过产、学、研相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建立中医诊疗设备现代产业化基地。 五是形成中医诊断技术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在建立和完善中医四诊技术重点实验室、产业化基地的基础上,走国际合作的道路,建立一批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联合研发实验室或研发中心,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国际合作研究与交流。 六是培养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人才。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加强中医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立足学科前沿,培养一批具有学科优势的中药诊疗设备研究人才,并在中医院校设立相关专业,探索中医诊疗设备研究人才培养的途径。
中医四诊仪器研发的目的,就是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水平。用新的诊断方法来替代过去的四诊方式,如果能提升诊疗水平,我们就应该朝这个方向发展。例如,西医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听诊器,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发展不是否定过去,并不是有了新的诊断设备,就会完全取代先前诊断过程中的传统四诊模式。在中医四诊仪器研发中,一定要考虑它是否能够有助提升诊疗水平,这是研发的主要方向。 目前中医诊断客观化的困境是,得到公论和普及的仪器未出现,完全符合中医理论的仪器并未出现。中医的理论具有“虚拟”性、功能性,而现在中医仪器监测的是某一生理指标,往往这一指标只表现中医某诊法中的极少信息。相当多的信息在中医的“脑”中、通过“嘴”传达给工程技术人员的“耳”,再到工程技术人员的“脑”过程中严重变形失真。相当的科技水平从功能手段,从数据到功能手段离我们中医诊断客观化的要求相差甚远。我们不要迷信科学或者不科学地对待科学,科学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现代科学只是人类在现代的认识,必定要发展。站在统一人类医学的高度,不仅可冲破“中医诊断客观化的困境,更可明确医学诊断发展的方向和思路。 中医证候的度量(诊断)基本上不能依靠中医“四诊”的客观化来直接实现,必须依靠众多的生理、生化和功能指标来表征,大数据的融合。现在的误区是简单、机械地模仿中医,获得的信息是片面的,但中医的思维是“系统、辨证”,单一的信息是不可能作出诊断。
中医仪器是辅助中医诊断形成有效的结果,可以发展新型诊断仪器,不是完全依照中医理论,而是辨证地应用。 目前中医诊断客观化的困境是,得到公论和普及的仪器未出现,完全符合中医理论的仪器并未出现。中医的理论具有“虚拟”性、功能性,而现在中医仪器监测的是某一生理指标,往往这一指标只表现中医某诊法中的极少信息。相当多的信息在中医的“脑”中、通过“嘴”传达给工程技术人员的“耳”,再到工程技术人员的“脑”过程中严重变形失真。相当的科技水平从功能手段,从数据到功能手段离我们中医诊断客观化的要求相差甚远。我们不要迷信科学或者不科学地对待科学,科学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现代科学只是人类在现代的认识,必定要发展。站在统一人类医学的高度,不仅可冲破“中医诊断客观化的困境,更可明确医学诊断发展的方向和思路。 中医证候的度量(诊断)基本上不能依靠中医“四诊”的客观化来直接实现,必须依靠众多的生理、生化和功能指标来表征,大数据的融合。现在的误区是简单、机械地模仿中医,获得的信息是片面的,但中医的思维是“系统、辨证”,单一的信息是不可能作出诊断。 中医仪器是辅助中医诊断形成有效的结果,可以发展新型诊断仪器,不是完全依照中医理论,而是辨证地应用。
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开发出更多具有实际疗效的设备,临床诊断离不开人,它是一个诊断治疗过程中的手段工具,是由人来完善的。在中医诊疗仪器发展方面,存在很多困难,关键的问题是临床医生没有使用到这些仪器,缺乏对诊疗仪器的了解,所以临床医生的认识和运用中医诊疗仪器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同时,有些诊疗设备设计多个学科,必须要有专业人士提供教学指导,目前在教与学之间没有形成合力。 如果能够为医生提供更科学的数据依据,诊疗操作设备更方便,医生也愿意使用。中医诊疗仪器仍作为医生的辅助诊疗工具,在标准制订上应关注产品的功能与实用性,主要功能为医疗保健,能在医院、家庭、社区中用,可用于教学和科研上。 同时,医疗设备和仪器的研发都应面向国际化,要收集国际数据,把好的东西引进来,现在世界上更加推崇产品开发与标准化的同步,我们也应该适当作参考。
中医四诊技术是中医诊疗特色的核心内容之一,发挥中医四诊技术优势,将其应用于载人航天实践,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的中长期飞行医学监测、评估体系,是航天实施医学的发展方向。 中医四诊技术在航天医学领域应用具有两个方面的可行性: 第一,中医诊断学以全息脏象论为理论基础,对航天医学具有很强的适用性。航天环境所引起的机体各种异常状态,如心血管功能失调、骨丢失、肌萎缩等,都可以用中医诊断学理论进行分析归纳,建立针对性辨证分型,这就为建立航天环境下中医诊断评价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中医诊断评价体系是一种基于人体表征信息和主观感受综合的全面评价方法,具有宏观、整体、无创、易采集的特点,因此更适宜于特定航天环境下应用。以中医诊断学原理为指导的人体状态监测、评估,也将为航天员中医药保障措施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第二,中医四诊技术现代化发展,使其在航天领域中应用成为可能。近年来,中医四诊现代化、客观化研究日益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研制了形式多样的面色诊仪、舌象仪、脉象仪,可实现数字化面诊、舌诊、脉诊图像的获取与分析;从心血管功能、血液动力学角度探讨了脉象的形成机制,建立了一些脉图的分析方法,探讨了常见病证与脉象的关系等。 随着航天医学的不断发展,建立基于数字化中医软件产品的监测系统,获取较全面、富有中医特色的健康数据,并能对各类中医诊疗信息进行动态集合分析的中医数字化信息系统迫在眉睫。建立这一系统的目标是:将中医药理论、方法与航天医学相结合,优化航天员生理功能检查方法,确定航天员中医个体生理参数,创立特色的航天员个体化诊疗方法,建立适合中国航天员的航天生理功能评价标准体系。 目前,中医四诊仪器应用于航天领域在某些方面还有待完善,如:仿生技术与自动化程度低,技术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提高;诊断信息主要是脉搏波、面色、舌色、问诊量表,不够全面,诸多其他诊断信息方法尚未纳入,未能充分体现中医整体观和诸诊合参原则;对航天环境下人体个体表征信息数据研究基础较为薄弱,经验尚待积累,方法和技术有待验证和完善;航天实际应用中可能面对的工程问题,例如医监信息的天地通信、在轨信息的下传质量、微重力环境对人体中医学信息提取的影响,以及空间站机载产品的低功耗、长寿命、小型化、轻量化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