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炳奎 奠基中医 重视教育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3-07-12

  吕炳奎,1914年1月3日生于上海嘉定区望仙乡,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第六、七界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中医司司长、卫生部原党组成员,曾担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气功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华气功》主编、中国民间中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常务副理事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顾问、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校长、北京光明中医学院院长、董事长、吕炳奎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等职务,享受副部长级医疗待遇。2003年12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学医行医  投笔从戎

  吕炳奎幼染黑热病,幸遇走方郎中,几味神药,一拔病根,遂萌学医宏愿,以解民难。初中毕业时,年方15岁,敬拜嘉定名中医汪志仁为师,埋头苦学5年,精通内外妇儿诸科。19岁挂牌行医,一鸣惊人,声誉日隆,医名颇佳,带徒一名,求治者夥。

  1938年抗日战争风尘骤起,日军侵占上海,嘉定沦陷,民族危亡。他极为愤慨,毫不迟疑地抛弃已有的地位声望与丰厚的收入,变卖家产,购枪抗日,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战争,任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支队队长。后在新四军六师师长谭震林领导下,任浙东军政分委书记,堪称民族卫士。

  解放战争时期,他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中海防纵队政委,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早的舰艇部队。同时又担任中共华中海上工委书记,负责统战、军需、情报工作。

  一位热血郎中历尽艰险,出生入死,走上革命道路,谱写了壮丽的传奇人生,是党的教育和家乡人民哺育的硕果,也是中医界崇高医德、舍生取义的光辉典范。

  奠基中医  重视教育

  吕炳奎一生致力于中医教育工作,是现代中医高等教育事业的奠基人,卓越的大教育家,党的中医政策的坚决捍卫者。

  1954年3月吕炳奎以省委统战部与省卫生厅的名义召集了江苏省第一次中医代表座谈会,应邀参加的中医名家有邹云翔、承淡安、曹鸣皋、叶橘泉等70余位。同年,吕炳奎调任江苏省卫生厅长兼党组书记,组建了全国第一所中医院、中医进修学校,编写了相关教材27种。两年多培养200余名各科师资,有力地支持全国名中医院校,尤其是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去京教师达40余位,如董建华、程莘农、王绵之、印会河、王玉川、杨甲三等。中医教育起步早、首推江苏省中医师资进修学校。所以吕炳奎常言:“中医工作,起步南京”,他为全国中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路奠石,功莫大焉。

  1956年,谭震林向毛泽东主席推荐说:“吕炳奎是个名中医,应该让他出来管中医工作”。毛主席立即调吕炳奎任中央卫生部中医司司长,吕炳奎深感责任重大,当即表态:“要为中医讲话,为中医事业工作”,这是他铿锵有力的誓言。他调任卫生部中医司长后,更得展其兴办中医教育、弘扬中医学术的宏伟宿愿,与郭子化一起建成了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所中医学院。5年后陆续在全国办了28所中医学院,使中医高等教育事业得到空前发展。他组织全国中医专家编写我国第一部高等中医院校统一教材《中医学概论》和参考书,从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角度,通俗易懂地阐明中医理论体系,为普及中医药知识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同时还在南京、北京、成都等地创建了中医教师培训基地,培训骨干教师。这两项举措在中医教育史上堪称第一。

  1960年初,全国中医学院的师资队伍已基本形成,为新中国中医教育奠定了基础。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全国高校要砍掉40%,只留500所。中医学院23所,只保留北京、上海等5所老校。吕炳奎心急如焚,立即上书总理,后国务院文办主任林枫表示:“中医学院不动”。

  为提高教学质量, 1962年组织编写第二版教材的计划,1964年秋季开始使用。第二版教材突出中医理论,精切实用,其作用和影响很大,至今大家仍交口称赞。把它当作重要的教学参考书。其中吕炳奎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他对中医带徒的传统非常重视。从1955年到1960年,全国大约有5万名中医徒弟,他本人百忙之中身体力行,带徒十余名,如谭凤森、张朝和、郑伟达、张清华等。他一生桃李满天下,珍惜人才,重视人才的培养,私淑者遍环宇,如孙光荣、郝万山、王文奎、王丙申、美国张瑞祥、台湾石惠珠等等。其子嘉戈、嘉卫精中医、世其学,克绍其裘。他还主持举办了西医离职中医班,热情支持西医学习中医。以实际行动为中西医结合培养了一大批中坚力量。

  1982年衡阳会议上,他提出中医教育要坚持发扬中医特色、以中医为主的重要论点,成为以后振兴中医的重要论据,得到了时任国家卫生部部长崔月犁的高度赞扬和全国中医同道的热烈拥护。

  1984年,他又创办光明中医函授大学,以“团结、勤奋、严格、务实”的校风,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临床,坚持寓医理于临床的教学思想,造就了一代既明医理又能治病的中医师,培养了3万余名优秀中医实用人才。自编具有中医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系统教材,并开展海外教育,法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也采用这套教材,扩大了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名医办学、群策群力,不花国家一文钱,在全国办了33所分校,近200个辅导站,泽被海外,盛况空前,是史无前例的伟大创举。

  此外,他还非常重视中医带徒工作,临终前还呼吁中医药师都要带徒弟。

  重大决策  老骥伏枥

  1977年吕炳奎经调查研究,起草了一份关于中医工作认识和建议的书面报告。后经中共中央研究批示,形成了后来的中共中央关于中医工作的1978年(56)号文件。中央的重大决策,是中医发展的强劲春风。

  他在报告中提出三支力量的方针。他洞察发展医药学“西医学习中医是关键”的提法,有否定中医自身发展规律及其能动性的倾向,贬低中医,挫伤了中医的积极性。现阶段,“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长期共存、共同发展”是正确的方向。经多次讨论,1980年初,卫生部党组通过了“三支力量”的方针。

  1984年4月在衡阳召开了全国中医医院和中医高等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要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问题。全体代表听了总结,激动地跳起来,高呼“中医得救了!”这是新中国中医发展史上的第二个春天。同年12月,卫生部在石家庄召开了中西医结合会议,强调团结中西医,认真解决中西医结合基地队伍建设问题。

  此外,他还创办了光明中医函授大学,任校长,后改名为北京光明中医学院,任董事长兼院长。并先后任中国民间中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常务副理事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致力于民办中医事业的发展。

  当光明中医大学宣布成立时,得到了全国各地名老中医拥护和支持。他们纷纷主动要求在当地成立分校或辅导站,各地相继建立分校34所,培养了三万多中医人才。

  吕炳奎对中国文化、儒释道诸家、中医、武术、气功等均有精深的研究,他的美国友人张瑞祥、王金怀教授、石惠珠都称他为“民族卫士,文化学者、医林泰斗”,敬仰尊奉之至。

  目睹现今中医西化的局面,他呼吁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带徒弟,以便让中医药事业真正传承下去。师带徒、父传子的教育方法是五千年来中医教育的基本形式。“名师出高徒”,带出了历代无数名医。文革后毕业的中医院校学生要再补课、回炉强化,并经名医传帮带,方能成合格人才。

  在2003年防治非典时期,他已九十高龄,不顾年高体衰,还主动请缨,上书总理,请示带医疗小组,亲临非典一线参加治疗,并拟了防治方药,尽了一个老医务工作者的责任。

  呼吁成立中医部。鉴于中医工作的特殊性,并要改变中医依附西医的局面,他多次上书中央,建议成立专门机构专管中医药工作,以便更好地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学术思想  博大精深

  吕炳奎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哲学等有精深的研究,提出有独到见解的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太极阴阳论,涉及中医理论体系的天人一体论、神气统一论、气化论、经络论、气功特功论、调气论、万物之灵论等。

  太极阴阳论

  中国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整体系统理论体系,如《易经》的“太极阴阳八卦”,阐述了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是全球文化史上一个颇具特色的整体系统的理论体系。“不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是在一个理论体系的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如天文学、数学、哲学、音乐、戏曲、艺术等。

  科学之祖。德国莱布尼兹研究中国八卦,创造了计算机。近代学者受《易经》启迪得诺贝尔奖金者四人:德国海森堡、丹麦鲍约、杨振宁、李政道。杨振宁云:今后中医学有希望得诺贝尔奖,因为中医源出《周易》。这是出自内心的肺腑之言。

  科学灯塔。“国外已把太极图看成科学之灯塔。南京大学天文系一位同志在研究天体运动中发现了太极图原来是天体运动的一种规律,这个发现震动了国际科学界。”英国李约瑟指出:中国传统科学思想复合体,可能在科学发展的最终状态发挥大于人们可承认的作用,使科学大大向前发展。

  医、易相通。“医易同源”、“医易通天”,就是言天地人的变化的。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个缩影,她采用《易经》的太极阴阳以说明医理,形成了自己的系统理论。

  天人一体论

  中医学拥有全面系统整体的合天地人为一体、无所不包的理论体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悉人事,通天达地,学贯人天,理通百科,有海纳百川的恢宏气度,是含百科知识的综合科学、高级科学、大科学。诸如天文气象、环境、地理、物候、生态、军事兵法、哲学、思维、心理等等,均为我所用、关系密切。创造性地描绘说明这个规律性的理论模式——太极阴阳八卦便“成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基础理论,这是中国独有的民族文化之魂”。具有宏观准确性、真理性、科学性。

  人身是一个小天地、小宇宙。宇宙之间存在的东西,人体上都有。万物以息相吹,人体实含有生物进化、宇宙演变的诸多信息,宇宙统一全息。人类是最高级的,是全息进化的一个缩影。“中医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在我国科学史上是占有重要位置的,是享有盛誉的” “日本人讲中医理论是最先进的,不仅仅是医学问题,在整个世界科学方面是一个先进的理论。”

  神气统一论

  生命是神气形三者的统一。神指思维,意念:气指物质、功能、能量;形指形体。气充盈周身,将二者结合为一个整体。其中神气最重要,是生命力之所赖,是为主导。吕炳奎认为“思维是物质”。他说:“人的意识是一种物质,思维是物质运动的反映,其运动产生的信息是一个了不得的东西”。“思维本身既是物质的反映,又是物质的运动,是两者相互配合的结果”。思维本身是一种物质,“思维产生的信息,这种信息的能量与作用是无限的”认为思维意识本身是物质运动。它向医学、哲学、自然科学提出了挑战(称“三挑战”),“使很多理论都要重新考虑,并引导向生命科学发展。” 

  神气统一即物质精神统一,是哲学上的大命题。太极(气)一元论,一气生阴阳。神气形即信息、能量、物质,实质上是一气之所化。唯物、唯心之纷争可以休矣。可归结为道气(太极)一元论。

  气化论

  中医理论是无形的,是形而上的大道。道从虚无生一气,人禀天气以生,中医崇尚气与气化。元气运行,情志功能变化,升降浮沉出入、病理变化,皆离不开气和气化作用。气有保卫、温煦、固摄、气化、营运等作用,是生命的象征。气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人死后一切停止,气止化绝,神机息矣。气是客观存在的,有物质基础的,“比形态学理论高一层”行之有效,具有更高的层次。外国人发现中医理论很高,现在从生命科学讲,中医是高的。“我们这个伟大的宝库,是了不起的”中医是活人的“气学”。

  经络论

  吕炳奎认为“经络学说是中国医学系统理论的核心”。它是人体中层次最高的综合调控联系系统,“它甚至与意念、思维等脑功能相关”。专家们已经从声光热、电、同位素等生物物理、生理、形态等领域证实了经络的客观存在。“经络的科学证实与实质的阐明不仅为中医理论找到现代科学根据,而且势将导致现代医学和生物科学发生重大变革,从而使医学和生命科学进一步发展,造福于人类”。

  经络是联系天地人整体系统的纽带。经络在调整人体的内在活动、联络外在环境、抗御疾病、维持健康等生理病理活动中,无不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内属脏腑、外络肢节,应日月星辰之运动,顺四时气节之变化,适地理环境之迁移,起到综合平衡调整的作用。

  经络系统主宰着全身气血运行,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反馈系统。“因此,中医辨证论治,药物归经、针灸推拿的循经取穴,气功导引的大小周天、气血流注……无不以经络为依据,以调整经络平衡而祛病,以保持经络平衡而康复为主线”。

  经络是我国古代重要发现。“我们聪慧的祖先,运用自身的功能,以自我内视为手段,首先观察到气血、经络以及它的循行路线和分布”。

  中医的经络研究及应用超越了现代科学几千年,形成了统化的理论、完整的学说,还应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治,养生等方面,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所以,中医的体系是比较高的。要把经络的本质搞清楚,现代科学需要有一个大的发展,方有可能搞清楚。

  气功特功论

  吕炳奎认为“中医、气功和人体特异功能,三者是联系在一起的”。三者统一,气功、特功是中医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吕炳奎称之为“人类生命科学”,“人体科学”钱学森亦称“人体科学”。

  气功是自我锻炼、修养身心的原则与方法。上古之时社会非常单纯,自然气氛非常常有,声色精神的干扰非常浓郁,恬淡之世,人民朴实,志闲少欲,心安不惧,形劳不倦,气感更加敏锐强烈。气功医家“特别是运用气功的感觉,内视导引等作用得出了系统的理论”。气功所产生的内景就是认识人的生命奥秘的工具,气功的外部效应的研究,将使神气的作用客观化、现代化。气功的外部效应和人体特异功能是一致的。它不但为训练特异功能提供了方法,并且能使特异功能稳定、强化。

  21世纪是生命的世纪,人体科学的世纪。从生命科学讲,中医是高的,理论很深奥。气功是一门复杂、高深而全面的科学——人体科学,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这一发现,可证明中医学的科学性,为创造我国新医学提供了思路。“对揭开人体的本质和生物的本质有很大的帮助,这个发现在世界科学史上不亚于天然放射性物质的发现,将会引起生物学、医学科学的革命”。 

  调气论

  中医学治病主要是调整人体脏器失衡的气机(病理性的),使阴阳平衡,恢复脏腑经络的正常功能,达到祛病的目的。药物不是直接治病的,而是调整功能的,调好了脏腑功能;能自能抗病胜邪。与西医杀灭细菌病毒,修复病灶、补充某些物质元素的针对疗法根本不同。中医是调理阴阳所偏之气,以平为期。“中医的治病用药,主要是调整内部功能,达到祛病康复。”针灸、气功,推拿不用药物,也能调整脏腑经络,使气血平衡通达而祛病保健。“把人体内在的生理功能和外界的自然规律相应的调整到最佳境界,人就能得到健康的最佳状态。”人就可以掌握自己的生命,成为自由的人,可以健康长寿。调气可祛病,养气可长生。并进而掌握自然界一切物质运动变化的规律,主宰自然界。中医是“气学”、“调气之学”。

  万物之灵论

  他多次强调“人为万物之灵”,人蕴有高度的智慧和巨大的潜能,与天地并称“三才”,三者之中人最重要,“人者,天地之镇也”。人是大自然的自觉意识者,具备宇宙古往今来的全部信息(神气),通感宇宙之妙,“积神 于心,以知往今”(《灵枢·五色》)。人天相通相应,人能掌握自然及本身的规律,通彻万物故谓之灵。

  灵赖神气。神气之用,通天达地,功侔造化。人是灵于万物,高于万物的。如“烟、酒、茶、香料,还是靠人口舌鼻辨别优劣。茶、酒靠专家来品尝,各种香料还得靠鼻子。没有科学仪器来辨别桂花香或是兰花香,也没有一种仪器来测定好酒好茶”。这样简单的东西还无法弄清楚,何况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呢?这说明人的智慧经验很重要,仪器很难辨认识别者,专家就可迎刃而解。

  高尚医德  优良作风

  吕炳奎一生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精诚奋斗70余年,其高尚品德和优良作风是值得永远记忆和终生学习的。

  他以“道德重无价,人格胜五岳”作为自律的准则。认为“人性、理智、道德、情感、人格,这就是人类文化的内在基础”。

  他以“医为仁术,济世活人”,“以仁爱之习,救死扶伤,扶贫济困,善心善意为病家服务” ,“弘扬华夏文化,积极继承祖国医药学,使之发扬光大”,作为对弟子的医训。他自己正是一生清兼、无求无索、无私奉献的楷模。

  他光辉的一生,以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以中医大业为重,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舍生忘死、勇猛拼搏、奋斗不息的一生。

  青年时期他作为一个热血郎中,急赴国难,抗日救国,舍生取义。和平时期,毅然归队,重操岐黄,不计免得、地位、报酬与个人前程,一生默默奉献,“领袖医坛扬国粹”,振兴中医大业,如奉家珍,把事业看作高于个人生命的大事。

  “伟大出于平凡”,他作风朴实,平易近人,待人诚恳,清廉慎勤,尽职尽责。不谀上,不傲下,周而不比。他无求无索、不计报酬,诊病不收诊费。任光明函大校长,不拿工资,终生义诊。夜以继日地工作。中医遇难危机之时,仗义执言,力挽狂澜,拨正中医的航向。工作中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实事求是;坚持原则,直抒已见,严于律已,保持良好的晚节。他挚爱中医,有继承发扬中医的坚定信念,有强烈的敬业精神,献身精神;艰苦朴素,自奉俭约;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人民、为中医事业而工作;他淡泊名利,耄耋之年,没有任何荣誉和头衔,但仍以饱满之热情心系中医药,为之奋斗不息。

  由于他对新中国中医事业的突出贡献,在全国中医界享有崇高的威望。人称“医林泰斗”、“杏林耆宿”、“济世风清医国手”“中医卫士”、“中医干诚”、“捍卫中医政策之先驱,振兴中医事业之导师”(颜正华)、“医坛魁自”、“医苑巨擘”、“振兴中医第一功”(邓铁涛、钱超尘等)。他是中医界深孚众望的领袖,大家敬仰拥戴之情,决非过誉。其功业品德,实至而名归也。他的一生诚如原国际针联主席、全国著名针灸专家王雪苔教授在为吕老八十大寿及行医60周年之际所献的一首诗中所云:“传奇身世历沧桑,戎马郎中侠义肠,领袖医坛扬国粹,一生心血沃岐黄。”

  最后,晚生借小诗一首以寄托哀思。

  悼恩师

  统帅中医五十年,环宇共仰尊泰山。

  羲黄事业得振兴,恩师汗马第一功。

  统领杏林百万众,关键时刻急冲锋。

  力挽狂澜指航向,中医大业日兴隆。

  深知中医一真人,理论独特是圣经。

  涵盖天地人全科,大道传承永无穷。

  万古常青参天树,荫育后学千载春。

  客观真理久经验,综合高深大道真。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