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江淮名医赵海仙故居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4-04-23

  江淮名医赵海仙的故居位于江苏省兴化市东城外大街舒家巷15号,人称赵海仙洋楼。去年寒假我拜谒了赵海仙故居。

  赵海仙,名履鳌,字海仙,晚清名中医。之所以字闻于民间,导游说,这与他给东海龙王看病的传说有关。

  东海龙王在一条小河里喝水时,不小心将蜈蚣精吸进了肚子。蜈蚣精进入龙王身体后爬进了它的脑子里,渴了就喝龙王的血,饿了就吸龙王的脑髓,不舒服时就在龙王脑子里闹腾,闹得龙王的脑袋常常钻心地疼,还时不时有一、两滴黄水从鼻孔中滑出。因为不知道是喝水时落下的病根,因而龙王四方求医都治不好。

  听说赵履鳌看病有两下子,这一天龙王变成一个书生,来到了赵履鳌的诊病处。赵先生望见来人鼻子里流出了黄水,又闻到腥臭味儿,就开了一服药:先将螃蟹蒸熟了,取出蟹黄,继续蒸。赵履鳌特别关照书生,这时只能将鼻子贴近蟹黄,若是有难耐的奇痒,千万不要去挠。切记!切记!

  过了两天,平静的赵履鳌诊病处突然来了一帮装束奇异的“怪人”,说是奉东海龙王之命特来答谢“赵海仙”的救命之恩,并送来一大排装满珠宝的箱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只玲珑剔透的水晶盒,里面竟然躺着一条扁担长的大蜈蚣。赵先生百般推让,最后只留下了那条大蜈蚣,并将它挂在诊所门口。

  原来,赵履鳌一见那个鼻子流着腥臭黄水的书生就知道是生病的龙王来了,蜈蚣最馋蟹黄,那蜈蚣精闻到蟹黄浓烈的腥味就直往外钻。赵履鳌关照龙王不得去挠痒,就是要让蜈蚣精顺利地爬出来。

  赵先生救了龙王的命,龙王就送给他“海仙”的雅号,从此,“赵海仙”的字号便名震四方,被人们一直叫到了现在。

  给龙王看病当然是传说,但眼前这座洋楼,却真是当年扬州大盐商为报答赵先生的治病救命之恩,延请日本人设计,宁波匠人承建,建成后赠送给赵海仙先生的。由此可见赵海仙高超医术之一斑。

  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明清建筑。从西门经门厅进入,首先是南北两处廊房,都是青砖山墙瓦屋老脊,檐下砖雕。

  这六间廊房当年是赵海仙先生行医问诊的候甬道,北廊房是把脉诊室,南廊房为草药煎沸之地。清末状元张骞登门问疾,“扯裙治手”“药室拾币”等治病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廊房中的蜡像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了赵海仙施医救人的场面。

  两廊房之间是长方形天井,方地砖铺设。廊房与东院有花墙相隔。花墙北端拱下有一中式圆形洞门,门上方有一石匾,隐约可见“盂园”二字。导游介绍,天井中原来建有三重叠的狮、虎假山及荷花池,其形状如“盂”,因赵海仙原籍高邮,高邮古称盂城,故称此园为盂园。圆门东内侧亦有一石匾与“盂园”二字对应,上书“逸情云上”。两块石匾外为隶书,内为篆书,清秀、爽心,使人产生一种超脱、安逸祥和心态。

  园内南屋为书房,是先生长年苦读研修之所。清光绪十四年,兴化霍乱流行,以致“奔走求医者,纷然于道路,往往转瞬之间,遂不及救”。穷困者更是“求医弗得”,“死不旋踵”。赵海仙白天联合兴化医家28人在四圣观设“济急局”为病人义诊,独辟蹊径,以“鸡屎白散”加味治之,救治好许多病人;晚上,他在这间书房挑灯夜战,迅速写成《霍乱麻痧辨证》一书,广为散发,传播医治霍乱的方法,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形成了“尊经而不泥古,用药以轻、巧、灵活”的赵氏辨证施治理论。赵海仙还在这里传授弟子,不少弟子后来成为知名的良医。

  盂园正北为三层二十八间洋楼,此乃赵海仙故居的核心与标志建筑,也是先生居住之处。洋楼坐北朝南,仿罗马建筑风格。十二根整木立柱由下至上,从一楼至三楼,一贯到底。2008年经过修葺,其气派、精美不亚于当年的奢华。

  洋楼正门上方挂有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聂成文题写的匾额“悬壶济世”,两边抱柱楹联是著名书家范石甫的墨宝:“医本儒流道近文章一品,药乃军武功高甲胄三分”,分别从医德医术两方面给予先生以至高的评价。

  登上洋楼,凭楼远眺,兴化金东门历史保护街区的全景尽收眼底。

  洋楼现在为兴化市中医博物馆,是江苏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馆内全面展示了兴化历代名中医及其相关文献资料,重点展示赵海仙医案、著作及其对兴化医派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

  赵海仙是清末20位名中医之一,上门求医者甚众。国学大师、明代状元宰相李春芳八世孙李审言在他的文稿《李审言文集》中这样赞叹赵海仙:“先生于医,且清空灵敏绝世之识,善能融会贯通,不名一家,若寻其蛛丝马迹,未尝不一一尽函古人之意在内,其倾动一时以此。”

  赵海仙说:“医为仁术,为医而不仁,何用为医?”我留连故居,直面医界,先生的话可谓振聋发聩!先生的学术经验世代相传,先生的高尚医德也必定化作一种潜在、积极、振奋、永恒的精神力量,激励着后代医护人员树立起儒雅真诚、谦和热忱、自信自强的医者风貌。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