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评为“浙江省农村中心集镇示范卫生院”、省级“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浙江省长兴县虹星桥镇卫生院,今年1至6月,门诊达4.1万余人次,比去年同期3万人次猛增37%;医疗收入增至176万余元,增幅近10%;其中中草药收入同比增65%,从5.1万元增加至8.4万余元。
该院院长徐晓华告诉记者,卫生院业务增收主要靠中医药。她说,提升农村基层中医药服务,医患获得双赢,在卫生院得益的同时,主要是患者受益。这促使卫生院承担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更好地得到整体推进。最近,长兴县卫生部门组织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考评,结果虹星桥镇卫生院获得第一名。 “不搞中医药,卫生院日子难过” 江南水乡古镇虹星桥辖1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人口3.7万。镇卫生院现有医务职工47名,下设11家联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 徐晓华介绍,镇卫生院承担着农村社区“三大类12项”公共卫生以及村民基本医疗任务,政府采取“花钱买卫生服务”的办法,经检查考核合格以“公卫”达标为主,财政给予卫生院职工每年人均4.1万元补助。从此,卫生院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销售零差率,甚至连挂盐水等也不收费,因此,西医西药诊疗已基本无利可图。如果不搞中医药,卫生院就没多少创收,职工的绩效工资及奖金等主要在财政拨款这锅饭内搞分配,只能首先确保全体职工“吃饱”,很难能使医务人员“吃好”。 徐晓华说,卫生院必须在完成“公卫”任务基础上,为辖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基本医疗服务,通过扩大医疗业务成果,实现单位创收才能使职工多得。 徐晓华认为,卫生院提升和扩大医疗业务成果,必须坚持“中西医并重”,要两条腿走路,尤其要重视发展中医药,因为一是农民喜欢中医药;二是政府大力扶持中医药。她说,长兴县和浙江各地一样,对中医药有很好的政策扶持举措:对中药饮片暂不实行零差率销售;新农合规定中医药及中医非药物治疗的补偿报销比例明显高于西医西药,鼓励医疗机构和患者多看中医。长兴县财政还为乡镇安排中医药人才引进和培养基金;规定职工医保和新农合定点的卫生院,要把提供中医药服务作为必备条件之一。这些政策举措对推动卫生院发展中医药很有利。 虹星桥镇卫生院的中医药,一直有较好的基础,但由于种种原因,到2013年前,该院出现了中医类医生改行,中药师改管药库,中医药门诊门庭冷落、业务滑坡的局面。 2013年,长兴县为切实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组织实施《长兴县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建设标准》,明确要求全县所有乡镇(街道)卫生机构都要创建规范化中医馆,财政给予卫生院10万元左右专项补助。虹星桥镇卫生院以此创建为契机,重振旗鼓大力发展中医药。2014年1月,该院中医馆正式开张,从此,卫生院的医疗业务走出低谷。 “靠自力更生,靠‘娘家人’帮” 2013年3月开始,虹星桥镇卫生院启动“中医馆”创建,首先从加强中医队伍建设抓起:“改行”的中医药人员回归中医药岗位,并招聘了3名中医师和1名中药人员。现在卫生院12名临床医师有6名姓“中”,其余6名“西学中”;卫生院还选派妇产科、外科各1名医师到县中医院分别进修中医妇科和针灸理疗。 一面抓人才队伍,一面抓硬件设施。卫生院创建了相对独立的中医药诊疗综合服务区即“中医馆”,内设中医诊室、针灸理疗室、康复室等,配备了多种中医诊疗设备,并设置了备有530余种中药饮片的中药房。中医馆为患者提供看病、抓药和中医非药物治疗等全程便捷的中医药诊疗“一条龙”服务。 徐晓华原为长兴县中医院的一位中层干部,她是通过竞聘上岗,于2013年3月来到虹星桥镇卫生院担任院长的。她称县中医院是她的“娘家”,她说,是县中医院的熏染,使她更加热爱中医药。来到卫生院任职后,她把中医院的管理理念、发展思路以及中医药建设的做法和经验带到了卫生院进行实践。她说,卫生院的中医药建设,关键靠自力更生,同时靠“娘家人”的帮扶。 长兴县中医院与虹星桥镇卫生院建立了紧密型结对协作关系,中医院由院长柏平华领衔的专家团队对该卫生院创建中医馆及时进行指导检查和评审验收,在中医馆的建设上按照标准把好关。县中医院还免费接受卫生院医务人员前去进修,并为卫生院医务人员进行适宜技术培训;县中医院还提供适合基层推广应用的30余张协定处方,由中医院老师逐一辅导培训后推广使用;此外,县中医院专家轮流深入该卫生院,采取门诊带教和会诊、讲学等多种形式,帮助卫生院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技能。 卫生院成功创建中医馆并具有一定中医药服务技能后,就有能力指导和帮助村级卫生服务站推广应用中医药。现在,虹星桥镇卫生院所辖各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都在二三项以上,其中5家社区卫生服务站还用上了中药饮片;同时,各站普遍应用中医药参与居民健康建档、慢性病管理及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 中医药助推卫生院业务兴旺 今年以来,虹星桥镇卫生院的门诊量月月增加,每天门诊人次从100余号增至150号左右;业务收入从每月25万元左右增加到35万元左右;收支结余也月月增加;职工的工资性待遇等也逐步改善。 卫生院“一体化”管理的联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业务势头也越来越旺。记者在虹星桥镇宋高社区卫生服务站了解到,该站2名助理执业医师原来都是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如今被吸收到卫生院管辖的卫生服务站,通过“西学中”成了“能中会西”的全科医师。该站还增设中药房,配备饮片300余种及中成药五六十种。全科医师宋春方说,他们为村民提供基本医疗以中医药为主,因为村民喜欢中医,而且看中医便宜。他俩每天上午坐门诊,下午走村入户开展公共卫生工作。 宋春方介绍,完成公卫任务后,卫生院发给他们每年的底薪为2.5万元,但光靠这点钱过不好日子,还得靠“多劳多得”。如今西药药品销售零差率,主要靠中医中药还能挣点钱。卫生院有规定,中医药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列入“绩效奖金”考核,一年下来,他得到底薪和奖金总共的收入可达四五万元。正是在这种经济利益机制激励下,社区医生开展中医药服务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今年5月份,该站门诊达1180余人次,创历史最高,其中中医药诊疗达800余人次。 宋春方说,农村基层扩大中医药服务,尤其对患者有利。他举例,邻近的罗家村71岁村民高某,患腰椎病不慎又发生急性腰扭伤,卧床不起,稍一动就痛得全身冒汗,叫他去出诊。宋春方驱车四五里路,为患者上门进行穴位按摩和处方服用中药,接连免费出诊8次,40天后终于使患者痊愈。高某的医疗费总共六七百元,农医保可报销30%。宋春方说,像高某这样的病,如去大医院住院说不定要上万元,在卫生院用西医西药至少也得1000元以上,如此“简、便、验、廉”的医疗只有中医药做得到。 徐晓华也向记者举了不少体现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例子。她说,新医改、新农合所选择的医疗方式必须关注政府、社会和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而中医药在农村不仅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特别具有疗效好、费用低又便利的特点。她认为,农村卫生院提升和扩大中医药服务,有利于卫生院可持续发展,更有助于我国走出一条低成本、供得起、保公平、可持续的新医改和新农合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