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陈亦人教授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4-08-14
陈亦人(1924年7月5日~2004年8月24日),江苏省沭阳县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任江苏省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研究会主任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曾任南京中医学院古典医著教研室副组长、伤寒教研室主任。从事中医药工作近50年,发表专业论文60余篇,主编的《伤寒论译释》经反复修订并多次再版,不仅汇粹了历代医家研究《伤寒论》的精�

十年前的八月,金陵炎热的空气瞬间凝滞,伤寒大家陈亦人教授与世长辞,留给我们无尽伤痛。陈老虽已逝去十年,但他的谆谆教诲依然清晰留在我们记忆中,久久不能忘却。

陈亦人博古通今,上溯岐黄之道,下逮诸家之说,汲汲仲景之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和医疗风格,培养了大批当代中医经典学术脊梁。他生前曾任南京中医学院(现南京中医药大学)古典医著教研室副主任、伤寒教研室主任等职,是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政府重点学科伤寒学科点学术带头人,同时兼任原卫生部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教审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仲景学说研究会主任委员,对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传承做出了突出贡献。

自幼习医 大医精诚

陈亦人自幼秉承家学,14岁即随祖父、父亲研习岐黄之术,3年后复拜同闾儒医戴笠耕为师,精研中医经典著作,对张仲景、孙思邈及叶天士更是推崇备至,先生曾立下誓愿,定刻苦研习仁心仁术,以待学有所成,必效仿诸先师救苦广大穷苦百姓。越弱冠,适值乡里温疫流行,先生普为救治,愈者甚众,以此名噪一时,早年在家乡沭阳县丰富的临证经历为其日后成为一代中医大家奠定了重要基础。

他一生读书、教书、著书,以书为乐、朴实无华,淡泊名利,虚怀若谷,平易近人,深受同行及患者敬重,如其在1982年与李培生、刘渡舟等合编《伤寒论讲义》(第五版)时,呕心沥血,逐条标释,剖析毫末,不辞辛苦,编写了讲义大部分内容,却依然放弃主编或副主编的头衔,而只作为编委以留纪念。

他视患如亲,大医精诚,对一些贫者每每免费诊治,其不仅以身作则,传道授业亦是如此,先生要求学生坚持认真踏实的医疗作风,不可马虎了事,敷衍病人,正所谓“短期未知决诊”,其讲授《伤寒论》第一节课不是宏论六经,而是力倡《伤寒论》“自序”中张仲景为后人树立的为医品德,常批判那些“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的不负责任医疗态度以警醒后世,饱含了他树人育德的良苦用心。

不唯上不唯官,唯唯真理

陈亦人一生治学严谨,求是而不牵强附会,他反对教条,不以上为尊,不以官为贵,广开讨论之门。1986年关于研究生开题前外出采风的教学改革问题,他耐心说服,据理力争,最终学校接纳了该课题,自此这一研究生培养政策一直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延续,成为本校一大教学特色。

他兼容并蓄,敢于质疑旧说,正如其在《伤寒论求是》中所言:“兹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试对《伤寒论》理论进行探讨,对于一些不切实际的传统概念加以商榷。如先生斟酌柯韵伯所言之“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认为阳明病不单是实证,也有虚证,“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之吴茱萸汤证即是虚证;而太阴亦不只有虚证,尚有实证,脾络气滞血瘀之桂枝加芍药汤及桂枝加大黄汤即是实证。“不唯上,不唯官,唯唯真理”成为先生一生的座右铭。

伤寒大家笔耕不辍

作为一名伤寒大家,他几十年笔耕不辍,将自己的知识、经验以书的方式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社会,其毕生心血《伤寒论求是》、《伤寒论译释》(第三版)更是受到海内外研究《伤寒论》同道的赞誉,成为当今伤寒学研究的划时代之作之一。他充分肯定了张仲景对中医的贡献,简明概括出《伤寒论》的学术特点:变(言变多于言常),辨(教人如何辨证),严(方剂的配伍极其严谨),活(示人活法),简(原文398条,仅有13,404字,方剂112首,仅有87味药,文字极简),杂(多数条文为外感夹杂杂病)。

陈亦人秉承寒温一体思想,主张“伤寒杂病互参”,为《伤寒论》正名求实;秉承六经钤百病,同时互参其他辨证,他强调探寻《伤寒论》辨证方法不是为了沽名钓誉,而是为了更好地启示后世如何正确理解张仲景辨证论治的精髓,从而把握其辨证规律。

授人以渔 桃李满园

陈亦人每强调《伤寒论》所揭示的辨治规律,不同于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故而不仅应坚持将《伤寒论》作为传道授业必修课,增加研习条文及汤证对比内容,而且需要进一步增加临床见习时间,培养学生自我领悟的能力。

陈亦人对学生的严格在院内是较为出名的,但其严于表而宽于心,虽然诸多学生当时被批评而感惭愧不已,却可学到真才实学。山东中医药大学一位教授当年学位答辩时就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日后回忆起每每对先生心怀感恩。

此外他一生育才、识才、爱才,唯才是举,呕心沥血、精心培育了伤寒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十余名,硕士研究生20多名。如福建中医学院的张喜奎教授许多人现已成为当代中医界的知名学者、名医。

2004年8月24日,陈亦人先生因病与世长辞,一代大医,他的人品医德我们将永远铭记。

 
Tag标签:

上一篇:中医自励 滁菊颂

下一篇:中医电影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