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跨越发展纪实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4-12-04
    古朴典雅的诊室,现代化的医疗仪器设备,井然有序的就医环境,郁郁葱葱的热带植物,加上空气中幽幽的中药香气,走进位于哈尔滨市和平路上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大楼,让人感觉到一种既古老又现代的文化气息,给人安静平和的信任感。当地百姓们亲切地称呼这所医院为“中医大一院”。
 
    作为全省规模最大、设施齐全的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和康复中心、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该院近年来以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为契机和引领,坚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弘扬“厚德 济世 博学 传承”的院训精神,立足长远、科学谋划,突出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实现了医疗、教学、科研全面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医院是黑龙江省首批中医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基地、黑龙江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第一批申报认定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认定的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先后获得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黑龙江省文明单位标兵、黑龙江省中医工作先进集体、黑龙江省优秀临床教学基地、黑龙江省卫生系统创建群众满意医院活动先进集体、黑龙江省卫生系统行风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勇立潮头
 
    扎实推进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
 
    2008年12月,国家发改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确定全国16家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光荣入选,承担重点建设妇儿病基地任务,成为黑龙江省医疗卫生系统及高等医学院校中唯一一家国家级研发基地。“这意味着我们要对祖国中医药事业发展承担更重要的责任,同时也是我们打造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现代化中医院的重要契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兼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党委书记孙忠人说,基于这样的认识,医院坚持“一个根本”,围绕“一体两翼”,即坚持重点病种“多囊卵巢综合征”研究这一根本,以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建设为主体,以中医临床科研规范和高水平人才队伍培养为两翼,近年来在基本建设、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基地运行机制及模式创新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
 
    按照国家关于基地建设坚持“打基础、建机制、谋长远、见成效”的工作要求,医院积极探索建立基地建设管理委员会负责制、重点病种研究项目首席专家负责制、临床科研协作机制和激励机制、科研奖励制度、优秀临床科研人员选拔和培养制度等,加强顶层设计,以创新管理制度体系保证基地建设高起点、高水平推进,整体提升了医院的科学管理水平。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资金和政策支持下,建筑面积为62660平方米的中医临床研究楼于201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使医院总床位数增至1500张,新门诊楼诊室增至130余间,每天可接纳5000余人次就诊,医疗、教学、科研条件均得到明显改善。
 
    经过几年的建设,该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围绕重点病种多囊卵巢综合征,建立了PCOS文献信息库,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提出“痰壅胞宫”“天癸失序”“冲任阻滞”的PCOS中医病机新理论;形成并推广了针药联合提高PCOS活产率、中药复方干预降低PCOS代谢并发症等临床诊疗技术。同时,通过积极开展高水平国际协作,联合美国耶鲁大学等共同发布了“多囊卵巢综合征”全球经验——哈尔滨共识;与20余家分中心共同开展“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同生育阶段中医防治方案及转化应用研究”;组织制定国际《不孕症临床试验报告指南》,探索建立大样本、多中心、规范化、国际化的中医临床科研模式。
 
    目前,医院已顺利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地业务建设阶段评估、重点病种研究阶段验收,还先后通过了伦理审查平台、共享信息系统建设评估,以及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新增专业SFDA认定、中医药标准化研究推广基地培训及应用评价项目验收等。今年3月2日,检验科顺利通过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质量和能力的(ISO15189)现场评审,成为全省首家通过ISO15189认证的中医医院。医院还成立全省首家中医临床转化医学研究中心,通过提供专职科研平台,打造集培训、设计、质控、数据管理等为核心的一站式转化服务平台,提升医护人员的科研能力;投入800余万元对占地3000平方米的制剂室进行全面改造,改建后的制剂中心跻身全省行业先列。
 
    以基地建设为引领,夯实研究平台。医院以病种研究为示范,带动学科群、专科网络建设,学科建设布局渐趋合理,管理水平稳步提高。基地建设以来新增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局级重点学科6个,中医内科学、脾胃病学科、中西医临床学科和中医妇科学被遴选为“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同时巩固发展重点专科(专病)建设成果,大力培育优势专科队伍,现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0个,省级重点专科12个,省级重点专病4个,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协作组组长单位2个,中医优势病种协作组组长单位1个。
 
    在基地建设基础上整合全院优质科研资源,充分挖掘临床研究基础,发挥临床诊疗优势,医院初步形成了以临床带动科研,用科研成果促进临床,科研和临床工作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大大提升医院总体的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近三年来共获科研立项192项,获科研经费资助1636.76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4项、青年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课题3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立项数量及资助经费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获得各级科技成果奖励113项,其中省部级奖励34项,厅局级奖励79项。
 
    管理创新
 
    促进医院科学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以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为契机,医院积极推进管理创新,加强制度建设,为医院发展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制定并落实了领导班子周例会制度、中层干部月例会制度及行政查房制度,做到及时了解基层情况,及时做出有效决策、及时传达医院信息、及时解决实际问题;制定专业技术职务评审量化考核方案,更科学、客观地保证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工作的公平和公正,得到了教职员工的广泛认可;启动“与成本核算相结合的绩效工资考核核算方案”,通过增收节支双向管理改善医院经营模式,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服务成本,积累医院发展资金,使有效的医疗资源发挥最大效益;落实医疗技术管理制度,实行分级分类管理,确保医疗安全。
 
    紧跟大数据时代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结合公立医院改革和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的实际,医院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将数字化医院建设工作纳入“一把手”工程,从中医诊疗特点和规律出发,探索建立由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医疗和数字化服务构成的现代医院经营和管理模式。目前,医院数字化管理系统初步实现了院内信息的统一管理、统一协调,完成新楼搬迁网络信息系统软硬件的更新换代和系统升级;完成LIS系统更新换代,全面提高医院检验水平,达到省内领先行列;全面启动办公自动化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挂号、就诊、收费、发药、检查、治疗各环节的共享和贯通,为就诊群众提供可靠、便捷的医疗服务。以临床研究基地的单病种为突破口,制作了2000多个电子病历模板,逐步推广到全院病区使用,替换了纸质病历,短时间内全面完成了门诊电子处方的切换。目前该院已顺利完成与市医保中心的网络对接工作,使医保管理工作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医院还不断创新和完善激励机制,鼓励临床科室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治疗项目。在全省率先设立“突出中医特色贡献奖”,对在中药饮片、自制药、针灸、按摩等中医疗法方面做出贡献的医生颁发“突出中医特色贡献奖”。坚持人才强院战略,在人员培训、软硬件等方面加大投入,在奖金分配、职称晋级等方面优先考虑,逐步建立了以中青年为主体,专业包括临床、基础、临床科研方法、文献信息、新药研发、标准规范、科研管理等多方面的科研骨干队伍,职工队伍中现有博士学位144人,硕士学位288人。
 
    从长远的眼光筹划临床和科研人员能力建设,医院积极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多种形式,通过选派重点病种临床和科研骨干到国内外科研院所进行临床科研技能培训,邀请国际、国内知名学者来院开展科研方法学培训,积极组织国家级、省级学术讲座和院内科研培训等各种层次的学习交流培训活动,不断拓宽中青年科研骨干的科研视角和科研思维。
 
    引进高端人才“为我所用”。该院与美国耶鲁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广东省中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等单位建立实质性的科研合作,特聘美国宾州大学理查德教授、瑞典哥德堡大学伊丽莎白教授以及美国耶鲁大学张和平教授为学校特聘教授和龙江学者;特聘翁维良教授和孙塑伦教授为慢病项目方案委员会专家成员;特聘香港大学吴鸿裕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刘建平教授作为基地重点病种的方法学专家,在课题设计、数据管理、质量监控等方面全程参与,使慢病项目的研究质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服务社会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真正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医院积极转变服务模式,优化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多项目的服务,如病人出院随访、电话预约就诊、开展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医德医风检查跟踪调查等,架起了医生、医院与患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和互动的平台。医院还积极拓展中医特色护理火针疗法、中药塌渍等项目,充分体现中医的理论优势、方法优势和养生保健优势;开设中药精品小包装饮片药房,进一步提高了中药饮片处方的调剂质量,满足不同人群需要。
 
    近年来,随着百姓对中医医疗保健优势的认可,每日门急诊数量不断增加,排队挂号为患者带来了诸多不便,尤其是看知名专家的门诊更是一号难求,往往需要通宵排长队,由此也使号贩子有了可乘之机,严重扰乱了医疗秩序。特别是中医门诊的特殊性,临诊医生为每个病人望、闻、问、切需要花较长时间,还要视其具体病情来开方下药,传统的排队叫号就医过程较长,加剧了患者及家属的焦虑情绪。针对这一客观情况,医院与中国移动公司哈尔滨分公司联手创建的数字化、信息化“医患无线牵”自主平台,将互联网技术及手机通讯方式引入预约挂号、收取化验报告单、查询医疗消费情况等就医环节。该平台依托中国移动4G技术,利用短信、互联网及手机应用,足不出户就能够实现24小时跨地域预约挂号,查询化验报告结果,了解每日就医消费情况,且可利用上述方式完成就医信息推送,使患者及时了解医疗资源,公平获取医疗资源。这一惠民利民之创举,可为百姓带来全新的就医体验,确保患者减少在医院不必要的滞留时间,同时也可节约医院的医疗资源及经营成本,并有利于构建和谐和睦的新型医患关系。
 
    弘扬中医药大医精诚、济世博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医院专门制定了支援社区卫生工作实施方案和工作制度,成立领导小组并规定领导小组和出诊医生的职责,确保支援活动落在实处。在帮扶农村卫生先锋行动中,对被帮扶的九家医院给予多功能床、彩色超声、手术无影灯等仪器设备共820件,总计约260余万元;新增武警哈尔滨市支队为对口支援单位;与27家市县级中医院开展合作,免费为其培养人才、帮助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在对青冈县中医院开展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帮扶模式,协作共建青冈县中医院祯祥分院,采取帮管理、传技术、带人才、扶学科、送设备等多种形式,积极帮助其不断增强医疗服务能力,完善服务功能,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造福一方百姓;与香坊区5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医疗转诊协议,并与其中5家建立区域医疗联合体;医院还派出5名医务人员到新疆阿勒泰地区支援工作,接收对口支援医院23名骨干医师来院培训学习,出色完成了援疆工作任务。
 
    提升“软实力” 
 
    以特色文化建设推动医院创新发展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医药文化是中医人的“根”。医院将文化建设视为“管理之魂”,在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的同时,注重加强顶层设计,使传统文化、现代意识和人文精神有机结合,建设独具特色的医院文化,提升“软实力”,为医院进一步创新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医院被授予黑龙江省卫生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精神,医院成立了由院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文化建设纳入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结合实际制定了《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建立了职责清晰、分工协作、有效落实、逐步推进的文化建设责任体系。
 
    医院在中医临床研究楼的建筑设计中,从屋顶、建筑物的外檐轮廓、门楼、窗户、梁柱和颜色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特色和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充分展示中医药文化特色;在门诊大楼建设文化墙,通过由医学专家、学术成就、典故著作等构成的历史画卷让人们感受到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气息,使患者从就医环境、诊疗方式、服务态度上感受中医的独到之处。
 
    医院还加强视觉形象识别体系建设和管理,统一规范标识使用。组织专人编写了《员工文化手册》《中医药传统文化建设读本》等,院领导带头认真学习,并将其作为员工培训的重要内容,教育引导全院职工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中医思维,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同时,不断加强职工行为规范体系建设,定期举办行为规范、服务礼仪等方面的培训,要求全院医务人员统一着装,并严格遵循文明服务用语规范,在诊疗和服务过程中突出中医特色和人文关怀,形成富含中医药特色的管理文化和服务文化。
 
    以纪念建院50周年为契机,加强对院史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成立医院文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院史研究室,系统回顾和总结建院历史和先辈功绩,用先进的文化凝聚人心,增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推进中医药继承和创新,先后成立了9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个龙江韩氏妇科流派传承工作室,积极开展名中医经验的收集、整理、挖掘、研究和推广应用。
 
    打造和谐人文医院。与新闻媒体联手搭建科普宣教平台,在报纸上开设专栏专版,宣传医院的技术和服务;50多名医生做客电台直播间,近百名医务人员走进电视荧屏,跨越空间与市民交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公益活动,如各类健康讲座、大型义诊活动等,积极传播中医药文化,普及健康与防病知识。编辑的《中医药特色服务手册》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的“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中荣获“最佳科普作品奖”。
 
    当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全体员工正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坚持“厚德 济世 博学 传承”的院训精神,突出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努力为把医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研究型中医医院而不懈努力!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