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国医大师”的先进事迹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4-12-26
    这次会议是全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次盛会。我们一要弘扬国医大师的精神,学习宣传我省两位“国医大师”的先进事迹,树立全行业形象,缓解医患关系;二要以师带徒为基础,加快中医药人才培养;三要研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路径道路,形成全社会共识,使中医药事业在我们之手传承到位,并进一步发扬光大,成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一个文化瑰宝,同时成为人民群众健康的保护神!
 
    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在治党治国方面,运用了很多中医药的思想和方法。习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凝聚了深邃的哲学智慧,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将中医药概括为卫生、经济、科技、文化、生态五个方面的资源,并提出要“进一步激发中医药发展的活力和潜力”。
 
    据统计,“十一五”以来,国家在中医药事业中的投入达到了480亿,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文件,实施了一揽子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项目,我省中医药事业在硬件投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国家为了进一步继承发扬中医药学,弘扬大医精诚的医德医风,大力营造名医辈出的良好氛围,激励广大中医药学者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医药保健服务,分别在2009年、2014年开展了两届国医大师评选表彰活动,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给予中医药界的最高荣誉。两届共计评选了60人,目前健在的不足60人。陕西有2位国医大师,这是全省中医界的骄傲,也是全省人民的骄傲。他们是当代中华医学界的精神丰碑,需要大家进一步地发扬光大。
 
    张学文、郭诚杰教授作为西北地区健在的两位国医大师,他们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桃李芬芳,为中医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老一辈中医药工作者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一是献身中医、鞠躬尽瘁的敬业精神。他们几十年如一日,恪尽职守,治病救人,如今八九十岁高龄,仍出门诊、带徒弟、搞科研,坚持在临床、教学、科研一线。这种敬业精神,需要我们学习。二是关爱患者、大医精诚的医德医风。他们医者仁心,时刻关注患者病痛,视病人如亲人,对病人和蔼亲善,也为他们的健康注入了活力。三是严谨笃学、追求卓越的治学态度。他们刻苦钻研理论,大胆实践创新,创立了“脑当为脏”的新理论和“疏、通、补、调”的针灸治疗大法。这是两位大师一生钻研的2项有创新精神的思想和方法,需要我们弘扬。四是甘为人梯、淡泊名利的大师风范。他们不计个人得失,摒弃门户观念,将自己毕生积累的宝贵学术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后人,悉心培养了一大批我省中医药人才。两位大师的精神风范是我们全省卫生计生系统的宝贵财富,广大医务工作者,特别是中医药工作者要以大师的高尚医德为追求,加强医德医风修养,不断提高医技水平,为全省人民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表彰大师,目的是为大力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当前我省中医药工作面临良好发展机遇,要充分认识加快中医药发展对深化医改,提高百姓健康水平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加大工作力度,推动我省中医药发展上新的台阶。
 
    正确认识和看待中医药事业
 
    近年来,我省中医药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从行业内部到社会有关方面,都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归结起来,就是对中医药事业怎么看,怎么干的问题。我们必须用历史的眼光、现代的思维,以更宽的视野、更深的层次,来看待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第一,中医药的地位、作用及其科学性不容置疑。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医学科学,几千年来生生不息、延绵不断,是我国卫生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中医药的历史地位、现实作用和科学价值,是客观存在并经过实践检验和证明了的。建国以来,我国卫生方针做了三次大的调整,但有三个要点始终未变,一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二是“农村重点,”三是“中西医结合”。这三条和中医药都有很大的关系,或者说,中国的卫生工作方针,离不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预防为主”,中医药在治未病、调整人的健康、形成人的综合抵抗能力和防病能力上,有着西医不可替代的作用,就是综合施治、强身固本的作用,所以“预防为主”离不开中医;“农村重点”更离不开中医药,中医药“简、便、验、廉”,能够很方便地给老百姓治病,解决穷人的问题,解决基层老百姓的问题,所以离不开中医;“中西医结合”,就是把中医药的历史传承,和西医的现代化手段结合起来,提高为老百姓健康服务的水平。所以说,卫生工作方针从1949年到1996年,做了3次大的修改,三个要义没有变化。三个要义中,中医药都不可替代。所以说,全国人民的健康水平,要靠中医药做出重要贡献。
 
    其次,中医药有着广泛的、深厚的群众基础。它已经作为一种文化,深深地渗透到我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越来越多的人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中医药的理论、方法进行预防保健。从炎帝神农氏尝百草开始,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老百姓的健康就是在中医药的扶持、支持下,提高人的健康水平,促进了社会的持续发展。我们中华文化之所以在全世界几大文明传承中未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药不仅对人类健康有贡献,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贡献,也是对全世界古文明传承至今的贡献。因此,我们从卫生事业的发展来看,从继承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都必须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当前我们从事医疗卫生事业的领导干部、医务工作者,我们不仅要负现实的责任,把中国传统的中医药要继承好,还要负历史的责任,让中医药事业在我们手里发扬光大,不能丢掉。
 
    第三,中医药有着巨大的社会需求。陕西地处西部,是欠发达省份,老百姓的收入不高,看病需要一定的费用支持,中医药“简、便、验、廉”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必须充分开发利用中医药资源,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作用。一方面,中医特色不可替代。西医对目前好多问题不能全部解决,如“面部麻痹”,西医没有很多好的办法,中医通过扎针、拔火罐、按摩等手段,不但可以抑制,而且可以根治。再如“中暑”,中医两小瓶“藿香正气水”就能解决,西医却没有好的办法。所以,西医在很多地方,代替不了中医的特色。另一方面,医疗事业发展需要中医药。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快,医疗服务特别是医院的服务,将来的趋势就是要向两头延伸。现在的医院主要是治疗,下一步要向前延伸,就是要体检、营养、咨询、保健,解决人少得病、不得病、晚得病的问题,就是要防治结合、预防为主,加快医院的建设。现在好多医院不设儿科、妇科、保健科、重症精神科、传染科,不支撑公共卫生,这样不行。向后延伸,就是要解决理疗、保健、康复的问题。这两个方面的延伸,都需要中医药,也离不开中医药。因此,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第四,大卫生格局的转变、医学模式的转变,都要靠中医药来支撑。现在的卫生部门,主要工作是医疗,公共卫生虽然也做,但做得还不够精细。“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没有好好贯彻,没有使老百姓真正提高防病能力和健康习惯的养成。世界卫生组织做过一个课题,对影响人健康和生命质量的因素做了四大总结,其中遗传因素占15%,人的生存环境,即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占17%,医疗因素占8%,人自身防病意识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占60%。所以,我们急需转变大卫生格局的意识,把预防为主放到第一位,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首先要解决老百姓的健康习惯的养成。我们现在的医学模式,就是欧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发展模式,主要是盖医院、买设备、创新医疗技术,来解决看病的问题,但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各国政府、卫生部门都给世界卫生组织提意见。因此,要加快医学模式的转变,由过去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模式,来解决人的健康问题,所以提出了加快全科医师的培养,真正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而中医的思想方法,与现代大卫生格局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不谋而合,中医药的精要之处,在于其主张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未病先防的思想,现代人更崇尚自然,世界回归自然的脚步势不可挡。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会相信中医、热爱中医。在座的国医大师、名老中医,也要用战略的思维,来看待中医药对世界人民的贡献。
 
    中医药事业发展方向和重点
 
    继承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优势和基础,而创新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动力和促进。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古典医籍文献、历史医学医案、传统制药技术的整理,另一方面要深入总结中医学的内在规律,借鉴现代的医学技术,为我所用,提高中医药的服务能力。
 
    首先,要尝试以黑箱理论进行组方研究。现在对中医药的研究,存在一个误区,用西医的方法来研究中医,这样不行。中医药是一门经验医学,强调的是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什么“证”用什么“方”是有规范的。几千年来传统的中医药发展,都是围绕“方”来推进。所以一定要用组方的思维来研究,不要把方向走偏,要用西医手段来推进中医发展,就是要遵循这个规律,要研究“证”、研究“方”,才能把中医药研究得更加透彻,用现代的手段使人们明白中医药的机理。
 
    其次,要树立“特色树形象,结合攻难关”的思维。要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保持弘扬中医传统的技法方药,大力发展西医替代不了的特色专病专科、专药专方。要中西医结合,一起攻克当前影响百姓健康的重大疾病,比如慢性病、癌症等。现在慢性病消耗了全国医疗卫生69.8%的资源,我省去年老百姓看病花了1000亿,700亿花在了慢病上。过去中医药的生产,与农业经济伴随而生,都是人们为了生存而发展,中医药研究的也是人的营养不足等问题。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在是营养过剩的问题,疾病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需要我们中医与西医结合起来,来开展重特大疾病的研究。如果结合起来,能把这些疾病给攻克了,中医药在现代人的意识中的地位就很快提升上去了,老百姓就会非常认可中医药。
 
    第三,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加快中医药队伍建设。中医药是经验医学,长期都是靠师带徒的方式传承,但现在网络技术的普及,全民文化水平、知识层次的提升,需要我们在传承师带徒的基础上,用现代手段加快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国医大师是我们的瑰宝,是我们的无形资产,但是光靠他们,无法解决所有群众的问题。因此,历史传承下来的中医药文化遗产,要运用计算机大数据的手段把规律总结出来,把治疗方式模拟推广,让中医药人才能够很快的使用到基层中去,缩短中医人才成长路径,提高全省人民的健康水平。所以,加快人才培养,是我们的当务之急。省中医药管理局、省中医药研究院、陕西中医学院一定要做好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的研究。
 
    第四,要中医教学、科研、医疗、医药一体化同步推行。既要有临床、科研,又要有教学,还要研究中药,这是中医药的一个重大特点。现在不是我们看病的水平下降了,主要是中药材出了问题。以前组方用药比较少,都是自然生态成长的药材,现在都是人工种植的多,加上地域、气候以及人为等因素的影响,中药质量很大程度不如以前了。所以在当前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中药的质量,需要陕西中医学院药学系认真研究。
 
    我认为,只有把上面这四件事情研究好了,中医药在当前深化医改、促进卫生事业发展,提高老百姓的健康,保护老百姓的生存质量上,就会做出重要的贡献。这也是今天在座的各位同仁的现实责任和历史责任。
 
    营造良好的中医药发展环境
 
    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经济的推进,现在的中医药发展,既有加大投入,加快人才培养,加快药品产业化生产的良好一面,但也有制约中医药发展的不利一面。
 
    第一,要加快研究制定鼓励中医药人员的政策。主要要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在那个历史年代,确实可以实现,但要在现在全面的落地实行,一定会受到收入分配、市场经济的冲击,我们一定要承认这个现实。因此,我们要给中医药发展创造条件。关键是解决人的问题。一是薪酬制度,在同等级医院,学中医的与学西医的,同职称、同年龄、同学历的人员要一样,中医人员也可以高于其他人员。下一步,要与人社厅一起研究,做出安排,让大家愿意学中医、热爱中医、传承中医。二是职称,现在中医的职称好多时候拿西医职称的标准来衡量,所以中医药人才水平上不来,这也是一个制约的因素,所以应该适当做出改革,制定新的政策,同时在促进中西医结合上要制定相关的融合政策。可以考虑让西医人员职称晋升时,要加入中医的考试内容,逼着他们学习中医知识,学中医的人一定要把西医的检验、生化、影像等手段学会,毕竟这些方法将以前比较深奥的经验,用简单形象的图像、语言来进行了说明,节省了大家思考、判断的时间。中医治疗方法中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思想,就是“投石问路”,它的前提是没有现代化的检测手段,摸索着治病,给老百姓带来了不必要的痛苦,同时浪费了大量的医疗资源。所以下一步,中医药人才职称的评定制度上要做一些变化,在中西医融合上做出安排,让学西医的人一定要懂中医知识,学中医的人一定要懂西医的诊断方法。
 
    第二,要加快卫生系统中医药知识的普及。我们一些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对中医持有偏见,其实就是对中医没有认真的学习认识和研究,所以要加快在卫生系统对中医知识的普及,比如今年9月份网上说,中国人用中医药,导致十分之一的人都患肝病,这是完全没有科学依据的一个伪命题。因此,一定要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普及中医药知识,让大家正确认识中药的作用,以及用到什么程度比较恰当。同时,要给西医人员普及中医药知识,弥补他们对中医学习不够、理解不够、信任不够的缺陷,要让大家知道中药西药虽然方法不同,但都是通过人体自身来防病祛病。
 
    第三,要形成大力宣传中医药的社会氛围。公共卫生以“预防为主”,要坚持政府的公益性,更要调动全民的积极性,要将人的健康不仅交给医生,而且要把握在自己手里。所以,加大中医药理论、思想方式方法的学习,与日常保健、养生知识相结合,提升百姓自己的抗病能力和防病意识,以及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都非常有必要。所以,中医药的人员要善于在《百姓健康》栏目中发挥作用,把中医药讲清楚。再一个,我们要用现代网络的手段,让年轻人接受,把中医的特色及一些名医的作用发挥好。三要让老百姓认可中医药的同时,也要注意向社会精英阶层灌输中医药思想,借助他们的影响力,推动中医药发展,这样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学习宣传国医大师事迹暨名中医传承拜师大会上的讲话,本版有删减。)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