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院 实现医院和基地一体化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5-02-09
    走进这所建于1954年,人称“津门第一家”的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古老的建筑展现出悠久的历史,这里是天津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缩影。60年间,医院已由当年1800多平方米,发展成为目前拥有两个院区、总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的中医医院。
 
    作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围绕中风病和冠心病2个重点研究病种,以内组团队、外建联盟、国际合作、推广应用为主要模式,开展各项临床研究工作。
 
    打造重点学科群  实现医院基地一体化
 
    “坚持以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为契机,加强重点学科和研究平台建设,培养高水平人才和创新团队,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和学术水平。”基地负责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马融在基地建设之初就提出明确要求。
 
    医院以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2个天津市“重中之重”重点学科为核心,初步形成具有稳定发展方向、特色优势突出的重点学科群。并提出一个中心(中国针灸中心)、两个基地(中风病基地、冠心病基地)、四个专科诊疗中心(中西医结合肿瘤诊疗中心、中西医结合肾病诊疗中心、中西医结合儿科诊疗中心、中西医结合骨伤诊疗中心)的综合布局规划。
 
    首席专家负责制、专家指导机制、第三方监督机制、中医临床研究的协调和协作机制、研究人员分类管理、专兼职结合的模式和科研人员保障和激励机制……基地相继建立并完善了科研协调、协作和激励机制,为确保基地业务建设经费投入,医院设立基地科研专项,每年投入300万元用于支持中风病和冠心病病种研究和学科建设。
 
    目前,该院已经形成以中风病和冠心病研究为龙头,医院和基地建设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基地可持续运行的保障机制已建成。
 
    两位院士领衔  多途径提高临床疗效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和张伯礼分别带领的中风病和冠心病重点病种临床研究是该基地建设的“核心力量”。
 
    针对中风病,在原有中风病研究方向基础上,基地开展了循证医学为指导的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研究,针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吞咽障碍、抑郁等问题承担国家级课题进行相关研究,进一步验证学科带头人石学敏“醒脑开窍”针法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各期的疗效。冠心病研究方面,基于古今文献数据库建设、名中医经验整理及临床证候学调查,建立了相关数据库平台,诠释了冠心病“阳微阴弦”病机特征的现代内涵。
 
    目前,基地已建立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死二级预防方案,证实了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效果,建立了中医药临床疗效的循证评价模式和关键技术。其中,“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临床研究”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建立了基于病证结合的心力衰竭中医分期辨治方案,执笔组织起草了《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通过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等4个学会组织联合发布,规范了行业内心力衰竭的中医诊疗。
 
    借助基地的发展优势,具有医、学、研、产结合的“冠心病中医临床研究联盟”成立,吸引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47家中西医临床、科研、教学单位及企业参与,搭建了高水平合作研究平台。
 
    构建协作机制  向国内外推广成熟技术
 
    马融认为基地建设要有“大视野”,就是围绕中风病和冠心病,建立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的国际性协作团队。
 
    2011年,基地先后成立了中风病联盟和冠心病联盟,围绕2个病种就临床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开展合作,建立了优势互补,协同创新,资源共享的科研创新协作机制。
 
    以中风病“醒脑开窍”针刺技术和“石氏中风单元”疗法为示范,通过开展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接受学员进修等形式,建立了“由技术到学术、由治疗到预防、由城市到乡村、由国内到国外”的成果推广新模式。
 
    目前,中风病“醒脑开窍”针刺技术在国内已推广至全国各省市,含71个地级市、县,涵盖66家三级医院等;国外已推广至五大洲61个国家和地区,达到针刺治疗中风病适宜技术在临床能够学懂、掌握、应用、提高的目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先后被确立为国家科技部推广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大中医药推广项目。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