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熙明关爱安徽省“北华佗、南新安”中医药事业始末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5-08-01
1985年8月,卫生部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了一次非常重要的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我们借“合肥会议”东风,提出了“北华佗、南新安”建设发展安徽中医的战略构想,以期振兴安徽中医药事业,重新恢复安徽历史辉煌,再度确立安徽中医药大省、强省地位。
 
合肥会议结束后,胡熙明又抽出两天宝贵时间,专门对安徽中医学院及附属医院、附属针灸医院,六安市中医药(原六安地区中医院)进行了考察与指导,并认真听取了省卫生厅关于安徽全省中医工作的回报。他在结束视察和听取汇报后,对省卫生厅近年以来的中医工作给予了肯定,尤其对以“北华佗、南新安”建设发展安徽省中医药事业的决策与构思,很是赞赏。
 
为了贯彻落实“合肥会议”精神和胡熙明副部长对安徽中医工作的重要指示,时任安徽省卫生厅长周维海同志,在“合肥会议”结束之后,立即召开卫生厅党组会和厅长办公会议,专题讨论制定以“北华佗、南新安”为主体思路的安徽中医事业发展规划及对策方案等中医工作方面的问题。1982年“衡阳会议”之后,安徽省各级才开始恢复重建或新建中医机构,至1984年底,全省有县(市)级中医院或中医独立门诊部仅28所,且半数以上还是城关医院改建的,规模小,多数都是不足30张床位的集体所有制性质的医院,医疗用地普遍狭小,医疗用房严重不足,医疗条件及设备简陋,各级政府财政均无拨款支持其生存发展。省本级的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开设病床260张,附属针灸医院开设病床50张,其医疗用房不仅简陋且系危房,医疗检测设备严重缺乏,政府财政拨款也仅能维持其职工工资发放。全省从事中医临床的中医中药人员已减少至一万人左右,且百分之八十以上分布在公社(乡),大队(村)两级基层医疗机构,基本上都未评定技术职称,工资或生活津贴多以工分制形式结算,无固定保障。绝大多数在公社医疗机构工作的中医药人员也没有城镇户口和商品粮供应,因而到省市政府或卫生行政部门上访人员成群结队。全省各地享有名望的老中医少之又少,寥若晨星。刚刚恢复重建的安徽中医学院也没有教学楼和图书馆,芜湖中医学校虽在原址开办,但教学用房和教学用具严重不足,两所院校师资队伍均严重缺乏,招生规模小,每年毕业的学生数量还抵不上当年全省临床中医中药人员自然减员的人数。工作在西医机构的中医中药人员也受到严重歧视,其工资、住房、家属子女就业等等待遇得不到与同单位工作的西医工作者同样对待与尊重。社会上有些部门或单位也不批准职工报销看中医吃中药的医疗费用。面对上述种种问题和现象,我们受“合肥会议”精神和胡熙明视察安徽时的讲话所鼓舞,并没有气馁,没有怨天尤人,没有丧失信心和奋斗勇气,我们冷静而理智地分析后认为:“危机与希望同在,困难和机遇并存”。经过反复酝酿讨论与研究,针对安徽历史与现实状况,初步拟定了“安徽省中医事业1985至1990年建设发展规划”。
 
胡熙明副部长对安徽“北华佗、南新安”中医药事业的倾心关爱,他在“合肥会议”之后曾多次来安徽检查指导中医工作或参加安徽中医工作的重大活动,他不仅为“华佗医学研究所”“新安医学研究所”和“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等单位亲笔题词鼓励,还为1988年创刊的安徽《中医临床与保健》题写了刊名。我们不会忘记,胡熙明同志在卫生部副部长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任局长期间内,特别关心我省中医机构的建设和发展,他指示卫生部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部门及领导在国家下拨中医专项拨款中对安徽倾斜和关照。在他任内,安徽中医学院(现安徽中医药大学)教学与行政主楼、图书馆大楼、中医附院病房大楼、针灸医院门诊与医技综合楼、芜湖中医学校、安徽省华佗中医药职业学校、安徽省大别山中医职业技术学校,以及芜湖、安庆、蚌埠、黄山等市、县级中医院都得到了专项经费支持,有少数单位个别基建项目还主要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拨经费中完成。这里尤其要提到的是,黄山市(原徽州地区)新安医学研究所的基地建设,由于胡熙明倾心关爱“新安医学”的研究工作,他在1986年春视察原徽州地区中医工作后认为,“新安医学”学术价值很高,对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有过很大贡献,应该加大发掘研究的力度。他经与原徽州地区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及卫生厅领导商量后,决定由原徽州地区屯溪市划出依山傍水的地方20亩,建成具有研究开发,临床医疗与国内知名中医药专家疗养及旅游保健等一体功能,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服务保障功能齐全,具有徽派建筑特点和中医药文化氛围的新安医学研究中心(基地)。他还亲自委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时任计财司长宋文义同志亲自审查建筑图纸,督查施工,并负责分期拨款。在他的大力支持和宋文义司长的努力下,1990年年底,新安医学研究中心(基地)基本建成。胡熙明对安徽中医工作的倾心关爱也曾受到过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医界业内极少数人的质疑,但胡熙明心胸坦荡地告诉大家:“在中国历史和中国革命史上,江淮大地儿女是有过巨大贡献的,在中国医药发展史上,江淮大地曾是中医药的重要发祥地。新中国成立后,江淮人民以丰富资源、丰盛能源无私支援了国家建设,目前安徽财政底子薄,中医机构底子差,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帮帮江淮人民,何况安徽的同志们很努力,很有作为,在很短时间内,中医事业就有很大变化,中医工作就有明确思路和方向,我们没有理由不对他们高看一眼,厚爱一层。”正是胡熙明和他那个时代的领导及同志们,对安徽“北华佗、南新安”事业的执着关爱与支持,安徽省中医药工作才开拓出了今天这样大好的局面,才能走上依照《安徽省发展中医药条例》依法建设发展的道路,并昂首阔步前进!(作者系原安徽省中医管理局局长)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