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中医院)建院六十周年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5-08-05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中医院自1955年7月成立,医院始终高举传承和弘扬祖国传统医学的旗帜,携手齐鲁百姓一起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辉煌历程,如跳动的脉搏生生不息。乐群敬业,厚德怀仁,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中医院历经60年越发卓越辉煌的发展,在变与不变之间,已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精神和风貌,如同跨越千年时光而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文化,无法超越。
 
任岁月如歌,任时光荏苒,医院始终引领着山东中医药事业不断向前!
 
历山灵秀,汲天地之精华;明湖浩渺,承岁月之沧桑。在儒风浸润的齐鲁热土之上,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中医院走过了60年的峥嵘岁月。从成立之初的简易楼房到现今的高楼矗立,从涓涓细流到海纳百川,从昔日的艰苦到如今的辉煌,栉风沐雨而矢志不移。如今,它开始成为山东中医药文化领域一种新的高度。
 
体量在变 质量依然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也是最公平的见证人。
 
1955年7月5日,济南市广智院街17号山东省公安医院旧址上,一所名为山东省立中医院的医疗单位在众所期待中落成了。7月7日,首任院长刘惠民又在其上发表了题为《中医同仁们几十年的愿望实现了》的文章。
 
这所万众瞩目的医院虽已落成,但现实状况却并不是那么得人心尽人意。医院初建时规模不大,设施也简陋,技术力量更是薄弱,虽名为山东省立中医院,但建筑面积不过4000多平方米。很明显,这样的状况根本满足不了群众的就医需求。求变成为唯一的发展途径。
 
1956年8月,山东省立中医院开始兴建新的医院并于1958年2月迁到现址,占地面积扩展为4.2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为8223平方米。1962年11月,更名为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八年后与山东医学院合并,医院也随之更名为山东医学院附属中医院。到1976年两院分开后,院名又恢复为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几易其名,是这所医院发展的艰辛,也是它发展的拳拳决心。历经历史激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医院的各项工作开始逐步恢复,规模有了较大发展。1980年在原门诊楼北面兴建了新门诊大楼,1982年3月正式启用,建筑面积为8923.11平方米,房间189个。
 
也就是从此,医院进入了正规有序的建设轨道,也开启了飞跃式发展的快车道模式,医院规模实现历史性跨越。2006年,经省政府批准,山东中医药大学经十路校区划转医院。2009年9月,东院区华佗楼启用,开始试运营。2013年9月东院区扁鹊楼启用,解决了长期制约医院发展的瓶颈问题,医院规模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如今的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中医院建筑新颖,宽敞明亮,布局合理,管理有序,已然成为省内规模大、科室设置全、业务水平高、教学实力强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医院分东西两个院区,总占地面积187亩,总建筑面积12.6万平方米,总资产17.4亿。
 
这是一种巨变,60年的巨变。然而,物质层面的发展并非以忽略质量为代价,“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呼喊早已根深蒂固,任岁月的磨砺如何坚实,“质量”二字,也从未减少一笔一画。
 
医疗质量是医疗服务的生命线。自1995年时,医院就通过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示范医院检查评审专家组的评审,已达到了全国示范中医院标准。
 
医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狠抓医疗质量。他们注重管理机制创新,加强和改进综合目标管理,进一步向精细化管理迈进;严格落实各项制度,突出医疗环节质控,培养和规范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诊疗行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完善质量控制与考评制度;深入开展“规范化管理年”活动,修订整理各类规章制度200余项。
 
此外,医院将开展中医医院管理年、医疗质量管理效益年、医疗安全年和“两好一满意”及“三好一满意”活动紧密结合,积极探索试点临床路径管理。为进一步强化护理工作核心指标监控,医院深入开展了“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感动护理服务”“白衣天使在行动”优质护理服务标兵评选等活动。充分发挥“医院感染实时监测系统”作用,开展目标管理,加强院感培训,努力减少院感风险,降低院感率……
 
有名言曰:“对产品来说,不是100分就是0分。”话虽简单,却蕴藏着深刻的道理,这对于医院的质量管理同样适用。而质量管理有保证,医院发展也能真正做到“又好又快”。
 
人才在变 仁心依然
 
在每一个为人民健康谋福祉的发展印记中,医院总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鲁山齐水、海岱之地历经60年岁月的激荡,也未曾在“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庄严使命上亏负一点。
 
想当初,已迁新院址的医院全部职工加起来不过138人,最为严重的莫过那动荡十年,人才更是倍受打击。压力接踵而来,正常工作秩序受到冲击,宝贵的资料大量丢失、损毁。这十年间,病人得不到及时治疗,床位也未增加一张。
 
然而,十年磨一剑,时势造英雄。
 
在这里,众多名老中医药专家历经涅槃而振翅高飞,医院的每一步发展与成就,都饱含着他们创业的艰辛与汗水,见证着他们的梦想与青春。他们以毕生心血,为医院乃至中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身上,也深深烙刻着“省中医人”的印记。
 
尚德俊,国医大师,著名周围血管病外科专家。他在国内开辟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血管疾病之先河,创立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理论体系,以多个“第一”彰显大家风范。
 
张鸣鹤,全国名老中医专家,1964年带领创建风湿病专科,并创立了以清热解毒为主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的理论体系,50多年来从医救人,树德为怀,多项研究达国内领先水平。
 
黄乃健,著名中医肛肠病专家,多项研究、发明“人无我有”,几项科研成果世界第一,不仅推动、影响了我国中医肛肠学科的发展,也为中国肛肠学科赢得了世界的瞩目。
 
程益春,国家级名医。提出的保肝护肾法治疗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等观点具有独到之处,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使中医药对糖尿病的理论与临床研究水平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焦中华,国家名老中医。发展并创新了中西医结合诊治肿瘤、血液系统疾病的方法和思路,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及血液系统疾病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邵念方,“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对内科领域的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危重病的诊治潜心研究,在心脑血管及老年病的诊治上形成了独到的学术思想和精湛的诊疗技术。
 
丁书文,国内知名心血管病专家,对以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有深入研究。率先提出心系疾病的热毒学说,发展了中医理论,开拓了心脏病新的治疗途径。
 
……
 
如今,名医荟萃的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既有一批知识渊博、造诣精深、享誉省内外的老专家,又有一批经验丰富、技术过硬、业务专长突出的中年骨干,更有一大批基础理论扎实、勇于开拓进取的青年人才。拥有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名老中医药专家、名中医药专家5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3人,国医大师一人,泰山学者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人。博士生导师43人,硕士生导师144人;博士后、博士毕业生193人。
 
为继续培养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医院还出台了“泰山学者”建设工程的实施意见,开展了“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其他重要选拔推荐工作。并开展了“晨曦人才计划”,充分做好后备人才梯队建设。每年组织业务骨干到国外进修、培训。强化“三基三严”培训,加强病历书写质量管理,建立医师业务考核档案。开展岗位练兵,提高应急能力,多次承办组织全省中医药行业及院内岗位比武、技能大赛……
 
从建院伊始便为医院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刘惠民、韦继贤、韩长泰、周次清、杨锡嘏、梁洪恩等名老中医,到如上所记尚德俊等当代名医大家,再到今天依然奋斗在临床一线的中、西医人才,纵世事更迭,千变万化,传承之薪火仍生生不息,传下了济世救人的医术,也继承了医者仁心的慈悲情怀。他们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善待病人、爱护病人;不仅杜绝收受红包等各种百姓深恶痛绝的不正之风,而且形成了一种关爱患者、一切为患者着想的良好风气。他们主动将自己摆在一个“服务者”的地位,始终坚持尊重病人、方便病人、服务病人。因为在他们看来:“医患关系,就是一件以心交心的事。”
 
而这,就是医者仁心。
 
学科在变 责任依然
 
有专家称,现今的任何一个医疗机构离开专科都是无法开展医疗活动的,专科水平决定了医院整体的医疗质量。所以,学科建设应成为医院发展的重要抓手。
 
作为山东省唯一一所省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中医院学科建设自然成绩斐然。目前,医院共有24个临床一级科室和11个二级科室,专病门诊40个,医技科室6个。其中中医内科学被列入国家教育部重点(培育)学科行列,中医心病学、肿瘤病学、妇科学、儿科学、针灸学、肝胆病学、脑病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预防医学、中医护理学等进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建设学科之列。医院目前共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8个,山东省中医重点专科28个,为病人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医疗服务。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医院能在一场浩大的争雄之中脱颖而出,使重点研究高血压病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顺利落户医院。要知全国上下,大大小小的中医院不只百余所,而基地项目又是我国在中医药领域重视程度最高、资金投入最大、行业内外关注最高的一个建设项目。医院却能力压群雄,抱得重点研究高血压病的基地头衔。这不仅是医院发展史上里程碑的时刻,更将载入山东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史册。
 
然而,当历史的镜头回到60年前,那时的医院每日只开半天门诊,加上受条件限制,治疗病种较少,且多为慢性病。到1966年时,经过11年发展的医院也不过有内科、外科、妇科、小儿科、骨科、针灸科、痔瘘科、眼科8个临床科室,病房床位也只有250张。
 
当时的状况与今天的变化相比,可以说是翻天覆地了。学科发展进步,息息相关的是科研水平的跨越式提升。1993年以来,医院共承担各类科研课题902项,其中国家级课题63项,省部级课题221项,厅局级课题568项。科技成果总计364项,其中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147项,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1450篇,被SCI、EI收录20篇。尤其是2014年,高血压基地首席专家杨传华教授负责完成的 “提高中医降压质量的关键技术及转化应用”研究,实现了医院在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零突破,在国家中医药服务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医院科研水平获得了跨越式提升。
 
而每一项突破都会为患者带去最直接的受益。到2014年,医院又积极调整政策,创造有利条件,鼓励科室通过开展大病诊疗、新技术引进来提升能力。如周围血管科采用了双向开通联合CDT、STENT技术,耳鼻喉科开展了喉镜声带新生物摘除术,显微骨科通过腓骨移植术治疗股骨头坏死,肛肠科结合“晨曦计划”培养项目开展了直肠癌根治术,神经二外科填补了医院微创治疗非交通性脑积水的技术空白,乳腺甲状腺外科、肺病科等均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新技术项目,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环境在变 服务依然
 
随着百姓就医需求不断提升,医院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治疗疾病的场所,为病人创造一个整洁美丽、温馨、舒适的绿色就医环境,是发展现代医院不可缺少的外在条件,也是医院形象的具体展现。
 
近年来,医院加强了院落整治,合理功能分区。实施“拆墙透绿和立体绿化”工程,美化了道路沿线风景;建立了以各种中药种植观赏为主的百草园,修建了凉亭和休闲花园。
 
此外,医院也从建筑风格、内部装潢、诊疗环境、形象识别等方面入手进行统一制作,通过传统文化元素展现中医药文化,并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中医药文化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以作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的扁鹊楼为例,医院新大楼的设计风格弥漫着一种“传统”的味道。在立面造型设计中,充分考虑了中医院的特有属性和文化建设的内涵,结合院区现有建筑和时代特色,将传统建筑的文脉、神韵、符号运用到现代建筑之中。无论是大厅地面的拼花还是两侧墙壁上的大型浮雕,都充分体现了医院的中医特色。就算是对于老院区,医院也对楼内各系统和设施大规模地更换、装修,改造后的病房里既有传统中医的特色风格又营造出了现代化、人性化、便捷温馨的诊疗环境,住院条件得到了良好改善。
 
环境在变,服务也在变。但变得是环境提升给患者带来的更加温馨的就医体验,不变的医院始终如一的责任和爱心。
 
医院党委书记高毅表示,“看病难”一直是老百姓比较关心的话题之一,为更好地方便患者就医、提供更放心满意的服务,医院不断整合资源,提高服务供给量,改进服务流程,创新诊疗服务模式。从门诊科室的优化细分到预约系统的全方位运行,从“代煎中药送到家”到健康大讲堂火爆开讲,从中医膏方节的健康指导到深入基层的义诊送暖……医院用责任与爱心让更多患者和市民感受到了中医的魅力与温暖。
 
自2011年医院开展“今天我是患者”主题实践活动以来,院领导及中层干部就与患者进行“换位体验”,了解患者在看病中可能遇到的一切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在这个理念下,“代煎中药送到家”“中药小包装”等一些具有中医特色的服务也逐步推广开来。据了解,该院是省内最先施行中药小包装的医院。
 
为方便群众就医,医院还投资进行了门诊楼改造,每层门诊都增设了挂号窗口;优化工作流程,实行挂号和交费一体化,挂号室每天提前半小时上岗;同时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等途径开展预约挂号。2011年,该院又成为省内首个推出手机wap网站的医院,使患者通过手机上网就可方便快捷地查询到医院情况和专家门诊时间。
 
此外,为解决患者东西两院区就医转诊的需求,医院开设了两区“便民就医班车”。班车每半小时在两院区同时发车,妇孺老弱等需要特别陪护的病人,各相关病区会安排专人负责陪送、陪诊。 
 
到2014年,医院又积极响应省卫计委“三增一禁”便民正风行动号召,全面启动无假日门诊、错时门诊及夏季夜间门诊的“三增”门诊,最大限度满足患者就医需求。此外,像异地医保和新农合即时结报、“爱心中医”志愿服务团下基层、“南丁格尔”志愿服务队送温暖、成立120急救分中心以及极具特色的“中医绿色护理”等服务,都有了更进一步的拓展。
 
这是换位体验,是换位思考,更是医院便民、惠民、爱民的最真实表现。
 
管理在变 担当依然
 
医院强调社会效益,注重社会责任。它管理的视角早已不再局限于医疗机构内部,而是从单纯考虑医院自身的发展转变为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在医院服务功能上,从单纯的医疗救治,转变为重视预防保健,重视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重视支援农村和基层,重视扶贫、支农、救灾……医者,唯有大爱仁心,方可悬壶济世。
 
从初创至今,医院身上的社会担当和公益色彩始终没有改变。在国家需要的时候,省中医人总会挺身而出,担当为国为民的责任。在抗击非典、抗洪救灾、汶川地震、雅安地震的救护队伍里,在全运会的医疗保障团队中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医院在援疆、援藏、援塞上所做出的贡献,成为院史长河中闪耀的光辉一页;医院还定期组织社区便民义诊,治未病医疗知识讲座等各类公益活动;积极参与“山东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为百姓送医送药……在济南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中,医院作为被查单位完成了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迎评工作,得到了市文明办的表彰,也对新时期山东白衣战士的精神风貌做出了新的诠释。
 
近年来,随着医改深入,在破解无序就医、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道路上,“医联体”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2014年4月29日,山东中医药大学医疗集团正式成立,成为省城首家中医“医疗航母”。据山东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医疗集团理事长高毅介绍,借助医疗集团的优势, 医院将优质资源主动向基层延伸,在省内率先与多家基层卫生单位签订帮扶协议,通过完善“双向转诊”、开辟“绿色通道”等多项举措,扩大了服务半径,惠及更多的群众。2015年,集团发展辐射省外,6月12日至15日,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人民医院邀请,由医院院长杨传华带队的医疗小组远赴新疆,进行了义诊和克拉玛依市人民医院正式加入山东中医药大学医疗集团并成为理事单位的揭牌仪式。短短两天时间,共计接诊患者300余人,开展教学查房60余例。而克拉玛依市人民医院也成了山东中医药大学医疗集团的首位外省成员。
 
60年间,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从一家简陋的“大诊所”发展成为今天医术精湛、人才荟萃、设施先进、服务优质、特色鲜明的大型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医院,社会的口碑,是不可忽视的力量。
 
昨日的成绩,是镌刻在前行者身后的丰碑;今日的辉煌,是历史赋予后继者的责任。60年的发展是一个总结,也是一个全新的跳板,“力争把医院建设成中医氛围浓厚、专科特色鲜明、保障能力完善、文化内涵丰富、国内一流的综合性中医院”的蓝图终将成为伟大的现实!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