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 提高创新能力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6-03-07
“发展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于中医药工作的部署,与去年比,依然提“发展”二字,而其中内涵已有不同。
 
回顾历年政府工作报告,有关中医药工作的表述,从前几年强调“扶持”,到这两年强调“发展”,遣词用语的些微变化,折射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大概脉络。弱势而又重要的事业需要“扶持”,当中医药事业经过多年“扶持”,具备一定基础后,自然就转入了去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积极发展”,于是就有了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对中医药的诸多指示精神,以及《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等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的出台,还有《中医药法(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正是在此背景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虽依然强调“发展”,但内涵已由过去更注重做好顶层设计、制定方针政策等,转换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更须注重在狠抓“落实”上下工夫了。
 
“十二五”以来,在国家的“扶持”政策取向下,中医药事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形成了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整体发展的新格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中医药事业发展基础丰厚,方向明确,尤其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更堪称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国家方略,勾勒出未来15年的发展时间表和路线图。
 
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上,在两个五年规划的交汇之年,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继“十二五”规划后,再次将中医药单列一节作出部署,加之上文提到的系列具体规划,可谓中医药发展的顶层格局初定。此时,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展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就更多具有了“落实”的意味。
 
由此见,“发展”二字,看似简单,其实寄托了党和国家的殷切厚望,立足着多年努力奠定的基石。珍惜这个“大好时机”,维护这个大好局面,务必紧紧拧住“落实”二字,勤于落实、善于落实、严于落实,从而真正发展好中医药事业,让广大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助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吴潇湘)
 
 
从全球范围看,尽管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中药材生产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中药古方,但数据显示,已有900多种中草药项目被日、韩等国企业抢先在海外申请专利。导致了国内中药市场近30%的份额,以及国际市场90%以上的份额被国外企业占领。充分说明了中医药领域知识产权保护任重道远。
 
因此,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的保护对于未来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邓州市中医院院长、国医大师唐祖宣建议,制定保护方案提高知识产权的创新能力。中医药产权保护方案应加大对中医药领域专利资助奖励的力度,引导提高中医药在制剂方法、新治疗作用等方面的知识产权申请数量和供量,鼓励中医药技术和产品,到国外申请知识产权。
 
制订保护案推进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由于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够,很多传统中医药得不到保护,自制药剂及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一直困扰我国院校、医院和科研单位,许多具有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中药新产品不能尽快工业化生产,严重影响我国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在中医药领域已授权的知识产权中,交易活跃度并不高。鉴于此种情况,应依托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中医药知识产权专题数据库,搭建中医药特色知识产权交易服务平台,为中医药产、学、研机构服务,增强中医药领域知识产权转化能力。
 
保护方案要突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建设。在制订方案中,要突出中医药市场知识产权监管,打击假冒专利行为,开展中医药领域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工作,在中医药企业集聚的园区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工作站,形成包括专利、商标、商业秘密等多重保护方法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着力构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在知识产权保护方案的运作过程中,要主动同高等院校联合,使其成为中医药领域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基地,开辟知识产权行业人才的全新领域。从而为医院、学会、协会和企业培养一批兼具中医理论和知识产权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人才队伍是中医药工作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2015年,云南省结合实际、多措并举、加大投入,加大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切实夯实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
 
2015年,在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该省完成4名优秀中青年中医药领军人才和8名优秀中青年中医药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考核,9名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的结业考核,10名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选拔和 20名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和20名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训;在中医药师带徒方面,73名第五批国家级和第三批省级中医药师带徒继承人结业考核;在中医药继续医学教育方面,完成62项近6000余人次中医药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培训;在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开展150名中医类别全科医师、79名县级中医临床技术传承骨干培训,完成6000余名乡村医生中医药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2014年、2015年共培训1.2万余名能西会中乡村医生。完成近300人的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工作;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工作得到有序推进。
 
作为我国卫生工作的方针之一,“中西医并重”是由我国健康卫生事业的发展历史、中医药的特点、现实国情决定的。《中医药法(草案)》《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对此都有体现。全国政协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胡刚建议,落实“中西医并重”方针必须保持制度刚性,从大卫生、大健康事业发展中落实“中西医并重”。
 
胡刚表示,“中西医结合”与“中西医并重”不可等量齐观,前者主要是方法论,后者体现价值观。他坦言,现有的有关发展中医药的规划、制度规定等,大部分是就中医药论中医药,没有比较,就很容易演化为“体内循环”,很少从建设健康中国方略中、从卫生事业大格局出发来谋划。
 
为此,胡刚建议对已经出台的制度,其执行落实情况要进行督查、评估,各级部门、各有关单位落实不力的要进行追责。卫生事业主管理部门统筹中西医发展要一体化谋划,要可量化、可比较、可考核。
 
此外,他建议振兴中医药要抓住教育和人才这个根本。全国性、地方性中医药工作会议必须要有中医药教育机构参加,出台政策要广泛征求意见;在经费投入、项目安排等方面要专门切块扶持中医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保证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源头活水;评价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要遵循中医药学科建设规律,不能只重“世界一流”“国际标准”,忽视“中国特色”“学科特点”。
 
日前,从甘肃省旅游工作视频会议上获悉,今年,该省将大力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充分利用甘肃丰厚的中医药文化资源,以建设陇东南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为主要着力点,打造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精品线路。
 
据悉,该省今年将打造多条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精品线路。兰州重点做好中医保健中心建设;庆阳围绕岐伯文化打造全国中医拜师基地和生态园;平凉围绕皇甫谧文化打造中医针灸保健旅游;定西围绕千年药都打造保健旅游;天水围绕伏羲文化和温泉打造中医药保健旅游;陇南、甘南、临夏围绕生态和民族文化打造中医药保健旅游;白银打造四龙中医药保健旅游;金昌围绕骊轩文化,张掖围绕湿地,武威围绕重离子治癌,敦煌围绕沙疗打造中医药保健旅游产业。
 
“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师应该具备西医药和中医药(或民族医)两种医学体系的知识结构,能为老百姓提供基本的中医适宜技术和诊疗服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201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全科医生培养、使用和激励制度”,2015年《关于推进全科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提出将“中医药特色治疗”纳入签约服务内容,“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提供群众欢迎的中医药服务”。
 
在调研中发现,在现行的全科医师教育、培训和基层医疗工作中,“中西医并重”的原则还没有真正得到落实,主要表现在培养模式、执业岗位设定两方面。陈凯先认为,这种模式所培养的西医全科医生,中医基本知识和技能薄弱,难以提供辨证施治和养生保健、中医适宜技术等医疗健康服务,在从事全科医生岗位工作时不能满足百姓需要。
 
“把国务院有关全科医生的重要部署真正落到实处,建立一支高质量、体现中国医药卫生特色的全科医师队伍是关键。”陈凯先建议:强化全科医学培养力度。医学院校应将全科医学内容作为医学生培养的必修课目,并显著增加其学时和教学内容,使得每位医学院校学生都必须掌握全科医学的基本知识。
 
完善全科医学教育内容设置。加强全科医学的课程建设,逐步实现西医院校和中医院校统一的全科医学教育,建立包括西医和中医教学内容的统一课程体系,以贯彻国家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全科医师队伍的要求。
 
改进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不再划分中医和西医,西医院校和中医院校毕业的全科医学专业学生都应纳入统一的培训体系,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方案、培训要求。全科医师的继续教育,应该按照基层全科医生服务内容和范围的要求,全面开展西医、中医的临床培训,成为一名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师。
 
改善全科医师的执业环境。完成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师,不再区分中、西医类别,全部按照全科医学执业注册;设立全科医师岗位的医疗机构,应将这些人员安排在全科医学岗位。在确定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师比例时,所有获得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全科医生(无论中、西医)全部纳入统计口径。
 
传统知识是在特定的传统惯例、特定的地理区域、特定环境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知识体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认为,中医药传统知识是基于中华民族传统创造的、世代相传并持续发展的,在维护健康以及预防、诊断、改善或治疗身心疾病方面使用的各种以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理论、信仰和经验为基础的知识、技能和实践的总和,是具有现实或潜在经济社会价值的医药卫生知识。
 
随着对传统知识价值认识的深入,传统知识保护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讨论的热点问题。
 
张伯礼表示,对于传统知识面临着变异和流失的威胁;传统知识遭遇“不当占有”和“不当使用”;现行知识产权制度不能满足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的作用等问题。
 
张伯礼建议:由国家知识产权局牵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参与,完成《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条例》报国务院颁布执行,尽快发布“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名录”,对中医药传统知识实施法律保护以制止对中医药的不当占有和滥用,为实现对传统知识的尊重、保存、承认价值与惠益分享提供保障。
 
设立“中医药传统知识管理委员会”。作为中医药传统知识的集体管理组织,具体承担中医药传统知识被不当占有和不当使用的监督管理、纠纷处理等义务,并行使相应的权利;开展中医药传统知识调研、立档工作,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技术规范;在全国范围内建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的中心和分中心机构,形成一支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的专业人才队伍,为中医药传统知识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构筑起长效机制。
 
建立中医药进出口商品的海关编码制度、中药材和特定技术的出口审核登记制度、传统医药特有标志和符号的目录等。规范外商在华投资设立中药企业的审批和监管。
 
两会召开之际,3月4日,由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中药协会等25家协(学)会主办的第八届“声音·责任”医药界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召开。
 
会上,代表委员们围绕新医改纵深推进中全面启动公立医院改革和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医保药品目录、药品临床试验自查核查、中药药品质量一致性评价等新话题进行交流,提出很多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据了解,中国医药行业25家协(学)会工作人员自2015年下半年起通过基层调研、座谈会等形式,广泛收集了当前医药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将基层企业反映的情况整理成为60余份提案建议的素材资料以及调研摘要,供与会代表委员讨论参考。
 
来自医药行业的40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出席座谈,国务院医改办、发改委、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领导及专家、企业界人士近200人参会。
 
“三八”妇女节到来之际,3月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清风铭远志,正气当归家”庆祝三八妇女节故事会活动,展示女性风采、弘扬女性榜样、培育良好家风。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闫树江为局表彰的2015年度巾帼建功先进集体、个人,“最美家风故事”优秀作品和优秀组织获奖者颁奖。
 
“如果没有我们身后那些支持的亲人,或许就没有我们对这份职业的坚守……”舞台上,来自望京医院的三个护士与在座嘉宾分享了感人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观众。而她们只是中医药行业中许多在救死扶伤一线的医生护士们的工作和生活的缩影。获奖中的6位女性代表现场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工作、生活中的难忘的故事。
 
局机关、各直属单位有关负责同志和局直属机关工会负责同志等参加活动。
 
3月4日上午,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医卫界委员联组讨论在北京华北宾馆报告厅进行,97岁高龄的全国政协委员,首届国医大师李辅仁精神矍铄、鹤发童颜,最为瞩目。
 
近3小时的讨论会中,委员们围绕医疗卫生事业畅所欲言、直抒胸臆。李辅仁聆听了13位委员的大会发言,不时点头认同。散会后,他不急不慢理了理耳旁的银发,带上贝雷帽,走出会议报告厅。
 
上世纪40年代初,李辅仁在北京开设中医诊所,70余年的行医生涯中,他见证了中医药事业的进步。
 
“这些年我们发展很快,中医药人才越来越多,与国外交往密切,来华接受中医教育的人也多了,中医药影响力不断提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挥了很大作用。”说到中医药的发展,李辅仁面露喜色。
 
看书集邮是李辅仁除工作外最大的爱好,在驻地宾馆大堂,李辅仁精心挑选了“两会”邮票,来到图书角挑选书籍,还拿起《中国中医药报》了解代表委员的建议提案。
 
“希望中医药学术发扬光大,为了中医事业我也要多活几年。”李辅仁的话正好被赶来的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主任方来英听到,他钦佩地说,“李老,中医思想的精华在您身上体现。”
 
李辅仁热切表示,“希望中医药学术发挥更大作用。”这是李辅仁的愿望,也是所有中医人的愿望。(魏敏)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