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对待拔罐热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6-09-01
奥运镜头中的“中国印”,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医非药物疗法魅力,也在国内外掀起了“拔罐热”。除医疗机构、专业推拿馆,非中医类诊所包括各种美容院、养生馆、足疗店也纷纷上马,有些所谓“技师”经过几天培训就敢拿顾客“练手”,顺便还带起了徒弟。
 
取穴定位、引火起罐、留置时间都有严格要求,非专业人员往往只摹其形不得其神。不过,以密封罐体吸附于体表,总能使局部充血或瘀血,见到深浅不一的红印,即使部位不准、疗效未至,总可以拿“印”说事儿,生搬硬套几个中医术语应付顾客。
 
根据市场规律,良品热销就会有泥沙俱下的伪劣产品搭车分羹。跟风者只求短期利益不顾行业未来,“山寨货”品质严重打折但外观似是而非,消费者常因无法辨识或贪图便宜侥幸一试,最终顾客倒了胃口、商家砸了牌子、行业损了声誉。所以仅凭市场自净,往往要经历“劣品跟风泛滥-行业失序失誉-良品受殃不振-劣品获利出逃-行业缓慢复苏”的漫长过程。对医疗服务来说,虽然由乱终可及治,但健康损失难以挽回。因此,不能坐视“看不见的手”独力支绌,监管部门也应果断出手,防乱局于未然。
 
2005年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通知,认定“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在疾病诊断基础上,按照中医理论和诊疗规范等实施的中医推拿、刮痧、拔火罐等项目”为医疗行为,必须在医疗机构内进行。但大量营利性机构修“养生”栈道、渡“医疗”陈仓,回避疾病诊断,也不遵循诊疗规范,只以“湿”“寒”“瘀”“滞”等抽象概念忽悠顾客、暗示疗效,趁机推销包括医疗内容的项目“套餐”。
 
所以,主管部门不能单臂发力,既要有雷厉风行、扶优逐劣“硬”的一手,合理论证、划分医与养的界限,制定可操作的项目清单,支持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发展,同时严打非法行医;还要有春风化雨、传道授技“软”的一手,组织中医专家走进机关、学校、企业、社区、乡村和家庭,普及中医知识与文化,推广简易实用技术,提高群众的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和辨识能力,净化服务市场。 (作者解伟单位系山东省枣庄市中医药管理局)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