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移动医疗百花齐放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6-11-03
移动互联时代,中医也走上了时代前沿,与互联网科技的深度结合让传统中医迸发出新的活力。近两年,中医移动医疗产品集中涌现,与中医有关的健康管理应用、互联网自诊问诊平台、健康数据采集设备等逐渐出现在公众视野。“冬日中医”“金华佗中医”“国医堂”“天人中医”等产品也受到手机用户的青睐。
 
纵观整体大环境,中医药振兴发展势头正猛,“互联网+”东风劲吹,中医移动医疗已经站在了政策与行业的风口上,小米创始人雷军曾说过,只要站在风口,猪都能飞上天。但中医移动医疗也面临着盈利模式不清晰、融资困难、政策壁垒等一系列问题。寒潮与热浪的焦灼中,中医移动医疗究竟会走向冷酷寒冬,还是迎来崭新的春天?
 
网上郎中贴心服务
 
近来,小陈一直觉得消化不良、疲劳乏力,在一款名为“冬日中医”的APP上提交了一份免费咨询的订单后,一名认证为主任医师的林医生接下了她的订单。经过半个多小时的交流,医生对她的病情有了初步了解,在看完舌象,填写了详细病案后,林医生判断她是脾胃失和、水湿内停、肝郁气滞,建议她吃些汤药进行调理,并给予了相应的调理方案。
 
即时贴心的线上交流,是中医轻问诊类软件最吸引人之处。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健康管理与促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郭学志指出:“医生能利用碎片时间,随时跟进患者病情,给予关怀。而且中医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处方,合理使用移动医疗可以较好弥补线下就医在时间、空间上的局限性。”
 
“开始吃药了吗?”“来月事也别中断吃药!”“吃完药记得给我反馈效果,我帮你调整药方。”好长时间忘了打开APP的小陈,一上线便收到了林医生一连串的“催促”。“感觉比我妈催的还紧!不过能感受到医生的关怀,还是挺温暖的。”小陈乐呵呵地对记者说。小陈告诉记者,以前去医院看中医,去一两次就不想去了,一是去一趟医院太麻烦,排队挂号、等拿药耗时间,二是医生要根据病情调方子,跑医院的次数也比较多。但是通过手机应用,省去许多繁琐的程序,随时和医生交流,效果也挺好。
 
郭学志认为,互联网能实现全时、即时的交流,使得中医服务更为贴心,这对于擅长身体调理和慢性病治疗的中医来说,这种深度交流有助于建立稳定的医患关系,也为平台带来了高度的用户黏性。
 
中医移动医疗百花齐放
 
相较于西医来说,中医在互联网医疗上有其独特优势,中医诊疗不需要借助复杂仪器设备进行诊断,而借助互联网,中医在慢性病的治疗和养生调理方面的特长也能更好发挥。
 
在苹果应用商店以“中医”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可以搜索出上百款高度相关软件,类型繁多,有以“金华佗中医”“冬日中医”为代表的在线轻问诊软件、以“爱尚康”为代表的中医健康管理软件,还有以“推拿狮”“理大师”为代表的中医服务O2O软件等。
 
在网上看病,到底靠谱吗?对此,北京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副教授、副主任医师杨桢就经历了一个从反对到支持的心态转变。杨桢介绍说,此前他认为互联网无法实现脉诊这一关键的诊断环节,因而持反对态度。但他在临床中发现,对于有的患者,通过望、闻、问就可以获得丰富的疾病信息,这对于因为医疗资源匮乏而从外地远赴大城市求医的患者,是一大利好。他相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法律法规的完善,中医移动医疗能更好地惠及患者。
 
持续探索盈利模式
 
高流量、低收益的问题一直是移动医疗创业人的心结。作为商业产品,营利是每一款产品都绕不开的话题,然而至今移动医疗行业都缺乏一个好的盈利模式。“金华佗中医”创始人戴韵峰告诉记者,目前,包括中医在内的绝大多移动医疗产品都还没有实现盈利。在移动端,很多中医移动医疗软件都是以低价或免费的在线问诊服务为切入点,延伸至其他业务,以期撬动消费。
 
目前,诊金分成是最为直观的收入来源。小陈在“冬日中医”上购买的咨询服务就花费了100元。此类软件多会设置“虚拟科室”为用户分诊,每个科室有不同专家“出诊”,为患者提供中医在线咨询和调理服务,根据专家资质和诊疗项目的不同,收费定价也有一定差异,多在10元到100元之间。平台通过与医生的诊金分成取得一部分利润。
 
线上商城的药品、中医健康产品销售利润也是一些移动医疗产品的重要收入来源。据戴韵峰介绍,目前“金华佗中医”已经和同仁堂等多家实体中药连锁店达成合作,未来将自建中心药房,进一步控制药品质量,提升收入。“冬日中医”也已与同仁堂等公司展开合作,提供药物配送服务,这部分收入成为“冬日中医”目前主要的利润来源之一。
 
通过对用户健康大数据的深入挖掘,大数据的价值变现也被认为是中医移动医疗软件实现盈利的一个重要发力点。“长期来看,我们通过线上交流的方式快速获得客户,同时基于大数据进行医患精准匹配,这会是‘冬日’未来稳定盈利的来源点。”“冬日中医”创始人李祖赟介绍说。
 
“天人中医”的经营者表示,目前该公司正处于医生、用户、中医保健方案等数据的积累阶段,当这些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对数据进行时段、区域性及相关属性的统计分析挖掘,包括对中国人群体质数据的分析、中医养生用药标准化和规范化研究,并探索中医药健康养生的核心证据,为相关科研机构及相关生产企业提供精准的分类报告,为大众用户提供精准的个性化养生方案。
 
此外,一些中医移动医疗软件的线下业务布局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例如“金华佗中医”正致力于利用SAAS平台实现与线下实体中医馆联动,打通线上和线下融合的O2O闭环,通过帮用户导流以抽取佣金。据戴韵峰介绍,传统中医馆面临高成本、低复购率、高病患流失率等问题,打通线上环节后,就能拓宽传统中医馆的获客渠道,优化医生随诊服务,提高诊疗效率,减少病患流失。目前,线上复诊已经成为“金华佗中医”的主要收入来源。
 
政策壁垒仍将存在
 
政策壁垒也是中医移动医疗绕不过的话题。现行的《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提供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的网站不得从事网上诊断和治疗活动。这就阻止了互联网企业提供线上诊疗服务的可能,而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去年颁布的《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对远程医疗明确了定义,将“医疗机构运用信息化技术,向医疗机构外的患者直接提供的诊疗服务”纳入远程医疗范围,给移动医疗行业带来一线曙光。
 
根据上述规定,一个互联网企业想要做线上诊疗,就必须拿到医疗机构的牌照,变成一家医疗机构,如果没有取得运营资质,该企业则不得提供互联网诊疗服务。
 
面对政策规定,从事移动医疗企业一般采取两种应对措施,一是布局线下医馆业务,线上诊疗活动都由线下医馆提供支撑;二是将“诊疗服务”的概念替换成“咨询和调理”的概念,以规避法规风险。
 
“金华佗中医”走的正是第一条路线。据戴韵峰介绍,“金华佗中医”与线下医馆的合作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新开店,另一种是店中店。新开店是指“金华佗中医”与优秀中医师合作,由“金华佗中医”提供资金、租赁场地、办理营业审批、配备人员设备等,聘请优秀中医师坐堂问诊,线下首诊,线上复诊。而“店中店”是指“金华佗中医”与已经运营一段时间的中医医馆合作,为此类医馆提供线上病患资源,获得诊金分成。由此,“金华佗中医”的线上问诊都能被纳入到远程医疗的范围内。
 
而第二条路则显得十分暧昧,“擦边球”意味浓厚,但对大多数中医移动医疗企业而言也是无奈之举。在中医领域,调理与治病的界限相对模糊,一些药膳食疗往往被视为调理方案,而使用一些由药性和缓、没有毒性的中药组成的方案,说成是调理方案也未尝不可。对此,“冬日中医”创始人李祖赟指出,他们期待政策层面对医生的互联网服务能有清晰准确的规定,让移动医疗产品的发展路径更为明晰。四川维康大药房旗舰店电子商务项目负责人杨钰也指出,互联网医疗在不违规、不违法的情况下诚信经营,公众应该以一种包容的态度来鼓励其健康发展。
 
郭学志表示,国家不放开互联网诊断和治疗,主要是基于医疗风险的考虑。他说:“如果放开网上诊断与治疗,对监管部门而言将是很大挑战,主要面临包括医生资质认证、医疗质量保障、医疗事故问责等一系列问题,而目前中国还不具备发展网上诊断与治疗的成熟条件。”但在郭学志看来,网上看病在未来或许是大势所趋,希望能建立起互联网医疗保险和相应的支撑体系,推动中医移动医疗健康发展。杨桢也建议,可以分病种对网上诊疗活动进行试点,逐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
 
资本压力或是动力
 
这个秋天,移动医疗行业并不太平,资本寒冬压境,让这个行业风声鹤唳。
 
9月22日,“好大夫在线”被爆出大规模裁员,随后创始人王航出面澄清;10月6日,“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因心梗去世;10月20日,号称“移动医疗第一股”的“就医160”又被爆料称已经实施了大规模裁员并对现有员工冻薪,暗示“就医160”遇到了短期资金链断裂的情况。
 
由于缺乏明晰的盈利模式,投入长期不见回报,资本对移动医疗的态度逐渐降温。张锐早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提到,他晚上睡觉的时候都在担心资金链会不会断裂。这种焦虑,同样也出现在中医移动医疗产品的创业者身上。
 
纵观中医移动医疗产品的融资情况,除“金华佗中医”进入Pre-A轮融资、“看中医”进入A轮融资以外,绝大多数还停留在天使轮甚至是未融资的状态中(见图①中国移动医疗项目融资情况。注:由于表格内容无法正常显示,请查看PDF格式。)。2015年下半年的资本寒冬更是给本就不温不火的中医移动医疗市场兜头浇了一盆冰水,部分产品在寒冬里黯然退场。
 
对此,李祖赟认为,严峻的资本形势也会倒逼行业蜕变,促进企业内在转型创新。
 
相比之下,“平安好医生”“春雨医生”等西医综合类移动医疗软件都获得了巨额融资,而且大多进入了C轮,“就医160”已经在新三板上市。
 
从估值上看,据艾瑞咨询公布的《2016年中国独角兽企业估值榜:TOP300》,移动医疗领域,“平安好医生”估值30亿美元、“春雨医生”和“丁香园”估值分别为9.2亿和8.5亿美元,而中医移动医疗产品却无一入榜。与这些“独角兽”企业相比,中医移动医疗产品略显羸弱。
 
同为移动医疗产品,差距为何这么大?对此,戴韵峰认为,根本原因还在于中医的市场份额太小,中医的认可度不高,所以投资人不看好中医移动医疗产品的盈利能力和市场前景,更不会把钱投到这上面来。
 
“春雨医生”“丁香园”的入驻医生多为西医医生,而“金华佗中医”“冬日医生”的入驻医生则全部是中医。打个不恰当的比喻,二者就好比是综合性医院与中医医院,线下的市场规模差异也反映到了线上。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14年,全国综合性医院总收入为1.53万亿元,而中医医院收入仅为0.24万亿元。
 
此外,互联网用户和中医药主流用户存在脱节也成为中医移动医疗不被看好的重要原因。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6年6月,我国网民仍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4.7%。而中医药的主流用户多在50岁以上,这个年龄段的人使用互联网占比仅为9%。但报告也指出,50岁以上中高龄群体占比逐年增长,互联网在向中高龄群体渗透。由此推算,中医移动医疗红利或将在几年后爆发。
 
中医移动医疗正在蓄力
 
水深火热中,中医移动医疗产品真的走进寒冬了么?非也!
 
尽管中医移动医疗产品问题颇多,但就移动医疗本身而言,其庞大市场仍十分诱人。艾媒咨询《2015-2016中国移动医疗健康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至2015年,我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呈爆发式增长,市场规模和用户规模分别翻了一倍和两倍,并预测2016年、2017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仍将保持高速增长(见图②)。
 
而资本寒冬并非是资本末日。美国著名数字医疗创业加速器Startup Health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上半年,全球互联网医疗投融资录得39亿美元的成绩,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4.5%。尽管投融资数额在增长,可交易量却有所下滑,说明投资者已经过了广撒网的阶段,转而聚焦优质互联网医疗创业公司。作为互联网医疗的一部分,这一数据对移动医疗行业同样有参考价值。
 
与此同时,国内中医药振兴发展正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5年是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黄金5年,期间,中医资源持续增长,中医服务能力稳步提高。中医医院(所)数量增长31.8%,中医医院床位数增长74.1%,中医医院诊疗人次数近54%,高校中医药专业招生人数增长35.8%,中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48%。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将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列为重点任务,其中指出要大力发展中医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3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也将开展智能医疗服务列为主要任务。还有《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等多部重要文件密集出台,为中医药事业下一步发展理清思路,指明道路。
 
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更新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未病先防的养生理念逐渐深入人心,逐年增加的慢性病患者更需要日常生活指导和监督性质的健康管理。由于中医更擅长于身体调理与保健,未来中医的市场需求还将进一步扩大。可以说,在政策利好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中医移动医疗市场面前仍是一片巨大的蓝海。
 
“互联网+中医”也是国家主管部门推动中医药信息化建设的“重头戏”。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副会长朱佳卿认为,中医移动医疗已经迎来较好的发展机遇期,现在正处于蓄力阶段。他指出,近年来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市场环境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对中医移动医疗产品而言,瓜熟蒂落只是时间问题而已。目前还有很多与中医有关的健康管理应用、互联网自诊问诊平台、健康数据采集设备等都在开发中。他非常看好中医移动医疗的市场前景,尤其是中医健康管理这块,市场潜力巨大。
 
结合行业价值做创新
 
外部环境转暖,但对产品自身而言,创新盈利模式是首要问题。李祖赟认为,当前资本市场趋于冷静,产品的盈利能力成为吸引投资者的关键所在。目前,移动医疗产品最致命的弱点就是流量难以变现,很多产品长期受困于高流量低收益的问题,盈利模式亟待创新。
 
而目前各中医移动医疗产品的盈利模式都尚不成熟,无论是诊金分成模式、药品销售模式还是SAAS模式,其流量变现能力都较为有限,能实现盈利的产品较少。
 
“集中精力去做产业创新,这才是中医移动医疗产品的生存发展之道。”戴韵峰告诉记者,尽管领域内的创业者都背负着沉重的资本压力,但是要想突围成功,就必须沉下心来,从中医服务的本质去思考问题,在产业价值上寻求创新。
 
郭学志也指出,颠覆传统医疗其实是个伪命题,当前整个移动医疗行业都存在一个认识误区,将移动医疗的利益与传统医疗行业的利益割裂开来,甚至是对立。但其实二者是不能割裂的,移动医疗必须要思考如何推动传统医疗的发展,在此过程中,传统医疗一定是主体,移动医疗是补充和协助,中医移动医疗要想走出高流量低收益的困局,还需要思考整个中医医疗的行业价值,为行业造血。
 
对此,“就这看国医网”的模式或许值得借鉴。该网站通过搭建患者、基层中医师与名医之间沟通的桥梁,基层医生将“望、闻、问、切”采集到的患者信息转述给远在千里之外的签约名老中医,名老中医通过这些信息和与患者的线上交流,给出诊断或调理方案,基层中医医师则据此为患者开出处方。朱佳卿指出:“这种诊疗模式实际上是一种患者、基层医生、名老中医及就医平台四方共赢模式,最重要的是基层医生在这个过程中都得到了向名老中医学习的机会。”“爱尚康”也正在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各地中医院合作,建设“中医健康管理科研实践示范基地”,实施“从中医院中来,到中医院中去,再将中医健康管理扩到西医院中去,到基层医疗机构中去”的战略,希望借助互联网,将中医服务扩展到全医疗行业。
 
国庆期间,全国范围的楼市调控加剧了这一轮“资产荒”,在投资人眼里,高收益资产越来越少,因而优质移动医疗产品必将受到资本追捧。中医药发展事业正在扬帆起航,中医移动医疗产品借东风成功突围,争流于移动医疗市场,是大概率事件,让我们静候佳音。(黄蓓 栗征)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