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中医药大学恢复办学60周年纪实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6-11-14
邕城,十一月。
 
一束霞光穿破云层,唤醒了绿城,唤起了沉睡的记忆。
 
60年前,同样是在邕江之畔,同样是阳光穿越暮霭的深秋,广西中医药大学恢复办学,揭开了新中国广西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序幕。从此,广西中医药大学的旗帜在八桂大地高高飘扬,泽被壮乡百姓。
 
筚路蓝缕 薪火不绝
 
弦歌六十秩,求索路漫长。作为一所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有着自己的精神传奇。
 
溯源广西中医药教育的发端,始于上个世纪30年代。1934年广西省立南宁区医药研究所、桂林区医药研究所、梧州区医药研究所相继成立,1941年秋南宁、桂林、梧州三个区医药研究所合并为广西省立医药研究所;1945年9月,广西省立医药研究所改名为广西省立南宁高级中医职业学校。这些机构虽名为“医药研究所”,实际上是中医职业学校,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创建的公立省级中医药教育科研机构,也是当时全国唯一的公立中医学校,是广西近代中医药教育的一大进步。执教或毕业于医药研究所的人员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广西中医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涌现出了韦来庠、刘六桥、班秀文、秦家泰、曾宜敬、李士桂、黄英儒等一大批名师名家,为后来广西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
 
1956年,广西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在广西省立南宁高级中医职业学校基础上成立南宁中医学校和梧州中医学校,1957年,两校合并为广西省中医学校。1958年,广西省中医学校升格为广西中医专科学校,纳入正规中医高等教育,是我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唯一独立建制的高等中医药学府。1964年8月,广西中医专科学校升格为广西中医学院,学制由原来的4年改为5年。1970年秋,南宁医学专科学校并入广西中医学院。1976年3月,学校正式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1978年,学校开始研究生教育,是广西最早获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获得教育部授权开办研究生教育的中医药院校之一。1996年,学校开始先后与上海中医药大学等7所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03年,学校在教育部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成为广西第一所获得优秀的高校。2009年,学校与广州中医药大学联合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60年后的今天,伴随着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广西中医药大学已由昔日邕江上的一叶扁舟,逐渐发展成为享誉八桂的知名学府。
 
躬耕不辍 兴学图强
 
弦歌六十秩,风雨铸华章。站在仙葫校区极目远眺,邕江宛如一条蓝色的飘带从仙葫校区前飘过,远处层层叠叠的丘陵,秋天金黄色的田野,焕发出一派丰收喜人景象。
 
“当年学校师生8000余人分布在南宁市的各个角落,现在已经1万多人,没有当年学校领导班子的大决策、大手笔,学校要发展谈何容易!”谈起仙葫校区建设,广西中医药大学的干部职工们很是感慨。
 
本世纪初,随着国家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中医药的需求不断增加,占地面积只有150亩的明秀校园成了学校办学的瓶颈,严重制约了学校的规模发展。
 
在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学校党委、行政部门审时度势、慎重决策下,规划总面积1334亩、可容纳1.5万名学生的4A级景区园林式现代化校园——仙葫新校区宏伟构想应运而生。
 
仙葫校区一期工程作为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教育重大开工项目于2008年11月28日举行开工仪式,已于2009年11月2日正式投入使用。仙葫校区二期工程作为自治区党委、政府“项目建设年”重点建设项目于2010年2月25日拉开建设帷幕;2012年9月21日,学校2012级本科新生开始进入仙葫校区开展正常的学习、生活。2013年9月10日,仙葫校区全面正式启用,仙葫、明秀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410.94亩,教学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月白风清更有半江渔火引目去,晨曦气紫且迎一天云霞扑面来”。当清晨的第一缕霞光缓缓地铺洒在邕江之畔的这座美丽校园时,楹联中的美景已由蓝图变成现实。
 
承故鼎新 勇于突破
 
弦歌六十秩,峥嵘岁月稠。
 
2012年3月29日,广西中医药大学师生欢呼雀跃,奔走相告。这一天,教育部批准广西中医学院更名为广西中医药大学,明确广西中医药大学为多科性本科院校,学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扬帆远航。
 
2013年,学校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2015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同时中医学专业认证获得教育部专家组的“完全认可”;2016年2月2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重大民生工程项目——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国际壮医医院)建设项目开工建设,编制床位数1000张,目前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将于2018年10月竣工投入使用,该项目展示了学校壮、瑶等民族医药医疗服务国际化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2016年,学校还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审核评估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综合实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大。
 
目前,学校有本科专业24个,形成了以中医中药学科为主体,医、理、工、管兼容,多学科协调发展、产学研结合突出、民族医药特色鲜明的专业格局。其中有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2个,省级优质特色专业(群)9个,省级特色专业与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6个。现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14个、重点培育学科4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0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9个;广西高校优势特色学科4个,广西高校重点学科6个。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学科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学科43个;为自治区博士授权点建设单位,有博士授权点建设学科5个。
 
学术为魂 人文日新
 
弦歌六十秩,春风育桃李。
 
走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的校园里,校道两侧的文化石镌刻着《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名篇,图书馆大门两侧有大型壁画《岐黄论医》《杏坛讲学》,走进教学楼里,迎面而来的是《医学生誓言》和名医名家的励志格言、中医文化及中草药知识,还有那些在深秋薄雾中琅琅晨读的学子,在长亭下辩学论道的教师,以及迎着朝阳练习太极、长拳的老职工,无不一一向我们讲述着这所学校的文化内涵……
 
作为教育部卓越医师(中医)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3万人。设有14个学院、3个教学部;拥有14所附属医院(其中直属附属医院3所,地方附属医院11所),115个教学实践基地,1所附设中医学校,1个附属制药厂(百年乐制药厂),1所广西重阳老年公寓,完全满足学生实践教学需要。
 
今年10月到校进行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专家表示:“学校‘院系合一’的教学模式,大大增强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对全国中医药院校具有标杆示范意义。”
 
有了大楼,还要有大师。目前学校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有教职员工5999人,专任教师989人。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18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有204人;教师队伍中有博士生导师24人、硕士生导师62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6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人、广西终身教授1人、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7人、广西特聘专家3人、广西优秀专家3人、广西八桂学者2人、广西“八桂名师”2人、广西高校“教学名师”4人、广西高校卓越学者2人,省级创新团队7个,拥有全国名老中医25人、广西“桂派中医大师”17人、广西名老中医18人。
 
学校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育人观,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大力实施“人才强校、质量兴校”战略。近年来,共承担省部级以上教学研究课题125项。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精品课程14门。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不断提升,连续8年荣获“全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很感谢母校成就了我的今天,作为农村的孩子,母校的教育使我一步步实现了成为一名医生的梦想……”在学校的微信公众号上,此类的留言不计其数。无论是在校的师生,还是已经在各级医疗战线上奋战的校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信念始终渗透在他们共同的血脉中。
 
学校现有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重点实验室,3个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个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拥有广西中医药科学实验中心、中-泰传统药物研究联合实验室、广西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各1个,广西“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基地2个、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3个,在中医药科学研究方面成绩卓著。1970年开始,赵一教授作为援越专家参与屠呦呦“523”的疟疾防治科研项目科研工作,在青蒿素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近三年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22项,省部级项目251项,厅局级项目684项;获得各级各类科技奖励65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励32项;出版科技专著73部,发表科技论文3893篇,其中SCI收录论文74篇;获国家专利授权27项,软件著作权登记2项。
 
学校循本而开弘,始终把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学校韦贵康教授提出的“脊柱相关性疾病及颈性高血压学说”、邓家刚教授提出的“化学中药学说”,唐农教授提创的“中医阴阳本体结构论”“中医自然医学学科本质论”“本土学说”,刘力红教授专著《思考中医》等,均在行业内具有广泛影响。学校活跃有中医“扶阳学派”“八桂学派”“黄氏壮医针灸”等多个学术流派,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
 
学校加强壮医药的挖掘研究,构建了以“阴阳为本”“三气同步”“三道两路”为核心的壮医学理论体系,挖掘整理了一批以壮医药线点灸为代表的临床诊疗技术,创立了壮药质量标准体系,编撰出版了《壮族医学史》等系列壮医药学术专著与教材。“壮医药(壮医药线点灸疗法)”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壮瑶药发展的关键技术研究”获得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整理和疗效验证研究”等一批壮医科技成果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西政府科技进步奖等奖项,为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做出了新贡献。
 
服务社会 勇于担当
 
弦歌六十秩,经业于社稷。
 
“作为知识分子密集之地和高素质创新人才培育的摇篮,高校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党委书记尤剑鹏表示,“通过培养创新型人才和产出原创性成果,我校又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形成互利共赢的协同创新、共育人才模式。”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求发展”,积极投身地方经济社会主战场。
 
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以学校第一附属医院、附属瑞康医院、制药厂为依托,学校有36个国药准字号药品、200多种院内制剂、10多种成果转化产品,复方扶芳藤合剂、青蒿素系列产品、龙血竭等已成为广西多个制药企业的拳头产品。“大宗农作物废弃物功能成分筛选及产品开发研究”及“海水无核珍珠产业化养殖关键技术与应用”等研究成果转化投入生产,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医疗卫生技术协作帮助企事业单位解决难题。近年来,利用中药药效筛选实验室等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两所直属附属医院的“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等系列技术平台,学校先后为区内外25个省区的100多家医药企业、科研院或个人提供技术服务,完成了上百个中医药品种的处方论证、毒理试验、药效筛选与评价等研究,如金嗓子喉宝、桂林西瓜霜、三金片等,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学校还提供原料检测、中药质量真伪优劣评价,中药农药残留等技术服务,长期与广西各医药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进行质量标准、成分提取、含量测定等方面的合作研究,从而建立起中医药科技服务平台。为解决企业、医院在创新过程中的人才短缺问题,学校与广西强寿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303医院等20余家企业、医院联合开展项目攻关及研究工作,以期在中医病证模型研究、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取得突破。
 
仁心智力服务广西新发展。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学校积极为提高广西医药、卫生、科技水平服务。积极参与政府起草《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中医药壮医药条例》等系列文件,帮助玉林市编制《中国南方药都(玉林)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积极开展壮瑶药质量标准研究和广西中药民族药资源普查,助推广西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近5年来,学校两所直属附属医院与200多家基层医院开展帮扶工作,在广西基层医院推广适宜新技术,指导、培训基层人员近4万人(次),有力地促进了基层医疗单位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的提高。该校充分利用人才、技术优势,派出驻村“第一书记”和精准扶贫队员,依托帮扶政策,帮助农户做好脱贫工作;成立“专家博士大型义诊及学术交流服务团”,深入全区50多个县市的社区、农村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和义诊活动,使老百姓在身边就获得高水平的诊疗服务,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赞誉。
 
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广西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化、信息化。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东盟传统医药交流合作中心人才培养基地,该校积极推进与其他国家在中医药民族医药、医疗保健、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形成了以东盟国家及港澳台地区为中心、辐射全球的对外教育新格局,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越南等20多个国家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区的69所高校、医疗机构建立交换访学、进修合作关系,签署合作协议100余项。2015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与美国督优维尔学院联合举办护理学本科教育。近年来,主办、承办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国际手法医学与传统疗法学术会议等学术活动已经举办多届,架起了与国际医药界教育、医疗、科研等合作的桥梁,为促进中医药国际化,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
 
鸿猷既定 再续辉煌
 
弦歌六十秩,奋发无竟日。
 
从为中医药事业培养大批精英人才,到以特色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从突破办学瓶颈、建设仙葫新校区,到完善“以中医药为主体、中西医结合、多学科为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从变革大学制度、开展院系合一教学,到立足广西面向东盟……广西中医药大学人从未停歇,它的每一个脚步都在呼应甚至引领着广西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发展之路。
 
真正属于历史的同样属于未来。广西中医药大学以自身的行动向我们展示了如何不断地从历史的馈赠中汲取力量,永远保持一种精神和信念。面对下一个五年,学校的发展定位是:立足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盟、走向世界,力争建设成为以中医中药学科为主体,医、理、工、管兼容,产学研结合突出、民族医药特色鲜明、人文精神高贵的国内知名、区域一流的综合性中医药大学,成为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创业能力强的应用型中医药民族医药人才及其他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成为壮瑶等民族医药科研创新及其文化传播中心,成为促进区域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回首六十载筚路蓝缕华实并茂,放眼新时代任重道远景愿相妍”。这是该校校长唐农在60周年校庆前夕撰写的对联,也是广西中医药大学人跨越发展的集结号。这号角,将激励全校师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续写广西中医药大学的新篇章,开启广西中医药高等教育一个崭新的时代!(张国琳)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