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中医思维教育 培养综合型中医药人才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6-12-23
目前,在中医临床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很多中医师会开方却不认中药、中药师只懂药而不懂中医理论,这对于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十分不利。12月12日,由中国医药新闻信息协会主办的以“中医药传承与发展”为主题的专家访谈中,专家们一致认为加强中医、中药人才培养对推动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强化中医思维教育
 
中医治病讲究理、法、方、药,注重辨证论治,中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发挥治病救人的重要价值,所以掌握中医思维模式是中医药教育和传承工作的题中之意。
 
“强化中医思维模式是当今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国医大师孙光荣指出,目前,在临床实践中,中医思维模式缺失问题时有发生,很多中医师依靠西医诊断、中医配方,实际上是丢掉了中医理论的精髓。他认为,应该针对中医优势病种,充分发挥中医思维的优势,才是解决中医药传承问题的关键。
 
与西药不同,中药具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的独特属性,中药科研在研究有效成分、药理作用时决不能忽视中医理论的指导。
 
中医思维模式的建立是中药在临床实践中发挥应有疗效的基础,也是中药在科研实验中取得成果进展的保障,因此加强中医思维模式建立在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没有中医理论,中药就只是草根树皮,也就没有了制药价值。”中国中医药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周超凡回顾了自己60年中医药研究和临床历程,他说,在中医药科研方面,应该进一步重视中医思维的培养,中药科研人员也应具备一定的中医临床能力,研究中药离不开中医理论的指导。
 
培养综合型中医药人才
 
有人认为,目前的中医临床与药物管理使用处于两条平行线上,临床专业中医师的培养与中药学人才的培养形成了不同的风格。这种情况下,中医师不认中药、不熟悉中药属性,中药师只知药而不懂中医理论和临床应用的问题在所难免。培养中医、中药双通的综合型人才工作就显得尤为迫切。
 
孙光荣举例,传统中医药理论中,头痛用当归头,身痛用当归身,月经不调用归尾,但现在临床中医大夫不区分用药,中药工作者也只供应当归切片,临床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在他看来,要解决中药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德治”的基础上还要“术治”,“术治”即从事中药工作的人员要精通中医理论,中医临床工作者要懂得中药知识,二者有机结合,中药才能为中医临床服务,发挥应有的效果。
 
国家级名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刘景源提出,现代院校教育在中药学知识的教育普及上存在问题,中医学专业的学生不了解中药,高等中药院校、中药学院中缺少中药培养种植栽培专业,这部分知识严重欠缺,应该受到重视。
 
“院校教育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力,师承教育中医药人才教育的特色。”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主任杨金生建议,要充分发挥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优势,促进中医药综合型人才培养。
 
临床中医师懂中药,才能将中医特色优势充分发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进而更了解临床的实际需求,为中医临床提供更坚实的保障。从这一点上,培养医药皆通的中医药综合型人才对于推动中医药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
 
完善人才培养制度
 
要加强中医、中药人才培养,就必须完善制度管理规范。“目前中医、中药存在的问题是客观的,但绝对不会阻碍中医药向前发展的趋势,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管理。”刘景源认为,中医药走向全世界过程中,随着中药的对外供给逐渐增大,中药材种植人才必不可少。他建议尽快确立和规范中草药种植栽培专业。
 
针对目前中药业内很有争议的道地药材的质量规范标准、中药颗粒剂功效标准等问题。杨金生认为,要通过研究确定规范、统一标准,为人才培养打好基础。
 
周超凡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中药的了解越来越深入,比如现在可清晰地知道天南星、半夏、白附子的药理作用相近,何首乌、大黄、虎杖含有相似的成分等,这些新的中药学知识应该补充到临床中医师的知识体系中,以确立新的教育标准规范。
 
杨金生说,继续教育是实现中医药人才教育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有效手段,要积极规范继续教育模式,使其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张梦雪)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