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湿,湿热的辨证治疗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1-03-30

寒湿、湿热,二者均有湿,不同者,或挟寒,或挟热也。由于病因有同有异,所以临床表现有似有殊,兹将其辨证治疗分述如下。

寒湿者,寒与湿相合而侵人人体为病也。寒、湿都是阴邪,因此,皆具有损伤阳气之特点。由于侵入部位不同,所以临床表现各异。

寒湿侵袭肌表,表阳被郁,就有发热恶寒,头身重痛,无汗,关节疼痛,喜温畏冷,阴雨天病情加重,苔白,脉浮濡等。笔者遇此,每将川芎 15克,羌活、麻黄、生姜各9克,苍术12克,白术9克,细辛6克,组成一方,名为:散寒除湿汤。施于上述病症,一般不出3剂,即见显效。

寒湿着于腰部,证见腰部冷重而痛,得热则减,遇冷病加,不渴,苔白或厚,脉沉缓或滑。应祛寒除湿。笔者治此病,可用甘姜苍术汤(干姜、茯苓各15克,白术 12克,炙甘草6克)加续断、杜仲各15克,羌活 12克,细辛6克,治之,疗效良好。

寒湿犯及脾胃,其证多见脘腹胀满,不欲饮食,大便溏薄,体困身重,苔白滑或腻,脉缓濡等。应温阳除寒,化湿理气。笔者常用平胃散(苍术9克,厚朴15克,陈皮 12克,甘草3克),理中汤(人参、干姜各9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 合用,并加藿香、砂仁各 9克,治之,数剂即见显效。

寒湿日久而损伤脾肾之阳,证见畏寒不热,神疲体困,腰膝酸胀,少腹拘急,下利清谷,男子阳痿,女子带下清稀,甚则四肢发凉,舌淡苔白而腻,脉沉无力。应温化寒湿、补益睥肾之阳。此病笔者常用《温病条辨》之安肾汤(胡芦巴、菟丝子、补骨脂、苍术、韭广各12克,附片、茯苓各 15克,大茴香9克,鹿茸 6克)去菟丝子、韭子,加干姜、白术各12克治之,屡用屡效。

湿与热合致病,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前者泛指湿热合邪所致的多种病症,后者仅指湿热犯及中焦脾胃引起的病症。前者发病急,传变较快,热势羁留,病情难于速减;后者病缓、症轻,绝大多数都不发热,也不传变,其病变常局限在脾胃。这里所谈的是指湿热犯及脾胃,有湿多热少和热多湿少之分。前者其证常见胸脘胀满,食少乏味,大便溏薄,每日1—2次,口渴不饮,小便微黄,苔白厚微黄,脉缓濡等。应化湿为主,佐以清热。用金不换正气散(藿香、苍术各 9克,厚朴15克,陈皮、半夏各12克,甘草3克) 加车前子12克,黄连4.5 克,水煎分3次服,其效颇佳;后者其证常见身重脘痞,大便溏而不爽,肛门有灼热感,口渴喜饮,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等。应清热为主,佐以化湿。用黄连、藿香、苍术、半夏各9 克,秦皮、茯苓各15 克,陈皮12克,水煎分3次服,数剂即见效。

总之,寒湿既可犯及肢体躯壳,亦可犯及内脏,且每多伤及人体之阳气;湿热仅犯及脾胃,其治当按湿热之多少而治之。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