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失常主要包括气虚、气滞、气逆、气脱、气陷、气闭等,以下中医为大家介绍这六种气失常的表现及形成原因,看看你发生过吗?
气失常一:气虚 概念:指元气耗损,周身之气不足及功能减弱,脏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肺脾肾功能失调,气生成不足。或劳倦内伤,或久病不复等所致。 表现:全身性气虚,可见精神萎顿,倦怠乏力,眩晕,自汗,易于感冒,面色白,舌淡,脉虚等症。偏于元气虚,则可见生长发育迟缓,生殖功能低下等症。偏于宗气虚,则可见动则心悸,呼吸气短等症。
气失常二:气滞 概念:即气机郁滞,指气的流通不畅,郁滞不通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由情志内郁;或痰、湿、食积、瘀血等阻遏气机。或外邪内犯,抑遏气机,或因脏腑功能障碍而气机郁滞,或因气虚运行无力而郁滞等所致。 表现:气滞于某一局部,可见胀满、疼痛之症,甚则可引起血瘀、水停,形成瘀血、痰饮等病理产物。气滞亦可使某些脏腑功能失调或障碍,如肺气壅滞,可见胸闷,喘咳;肝郁气滞,可见胁肋胀满,少腹胀痛;脾胃气滞,可见纳呆,脘腹胀痛;胃肠气滞,则可见腹胀而痛,时作时止,得矢气、嗳气而舒。故脏腑气滞,以肺、肝、脾胃等脏为多见。
气失常三:气逆 概念:指气机升降失常,或气升之太过,或降之不及,脏腑之气逆上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由情志内伤,或饮食寒温不适,或因外邪侵犯,或因痰浊壅阻等引发脏腑之气上逆所致。亦有因气虚而上逆者。 表现:气逆常见于肺、胃和肝等脏腑。在肺,则肺失肃降,肺气上逆,发为咳逆,气喘;在胃,则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为恶心,呕吐,呃逆,嗳气;在肝,则肝气上逆,发为头痛而胀,面红目赤而易怒;若肝气暴张,肝气上逆,血随气逆,则可发作咯血、吐血,甚则壅遏清窍而发作昏厥。因虚而气逆者,如肺虚而失肃降,或肾虚而不纳气,均可致肺气上逆;胃虚失降亦可导致胃气上逆。
气失常四:气脱 概念:即气不内守,大量向外亡失,以致机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由正不敌邪,或久病消耗而衰竭,以致气不内守而脱失;或大出血、大汗出等气随血脱或气随津泄等所致。 表现:可见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全身瘫软,手撒,二便失禁,脉微欲绝或虚大无根等症。
气失常五:气陷 概念:指在气虚病变基础上发生的,以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气的升举无力而下陷为特征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由气虚病变发展而来,尤与脾气虚关系最为密切。若素体虚弱,或病久耗伤,以致脾气虚损,清阳不升,或中气下陷所致。 表现:主要表现为“上气不足”与“中气下陷”两方面。上气不足,指脾气虚损,升清无力,水谷精微不能上输头目,头目失养,则可见头晕眼花,耳鸣,疲倦乏力等症。中气下陷,则指脾气虚损,升举无力,气机趋下,降多升少,脏腑组织维系无力,位置下移,可形成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病证。脾气虚陷,运化失职,清浊升降失调,则可并见腹胀满重坠,便意频频等症。
气失常六:气闭 概念:指气机闭阻,外出严重障碍,以致清窍闭塞,出现昏厥等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由情志刺激,或外邪、痰浊等闭塞气道,使气不得外出,以致清窍被蒙所致。 表现:临床所见有闭厥、气厥、痛厥、痰厥等分别。其发病急骤,以突然昏厥、不省人事为特点。并伴有其他相应症状。 (小新) + 中医常识 养正气 抗疾病 中医指出,机体对抗外来疾病的称为“正”,造成人体患病的各种因素称为“邪”。正气足,百病不生,因而,养正气,可抗疾病。那么要如何养正气?以下中医告诉你正气在人体的分布及提升正气的方法。
养正气,先养肾脾肺 我们都知道正气对人体的重要性,那么正气在人体什么地方呢? 首先是肾脏,肾脏就好像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背着的行李包。有的人行李包很满,有的人行李包很空。这个先天带来的行李包,大体决定了我们身体的健康基础。 其次是脾脏,脾脏就像我们随身携带的手提包,你住里面放进保养、爱护,就能收获健康,它甚至可以弥补一部分的肾脏先天不足。但你要是在饮食作息上一味胡闹,这个手提包甚至会拖肾脏的后腿。 最后是肺脏,肺脏是正气的晴雨表。睡眠足、饮食好,人就肺气足,神采奕奕;若是各方面保养不到位,肺气虚,各种疾病就乘虚而入。所以,要想正气十足,先养肾脾肺。 中医养正气的“两个五” 五昧调和:中医认为五味入五脏: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成入肾。进食时五味适当,五脏阴阳调和,功能正常。一旦五味过度,五脏受损,正气不足,就出现免疫力下降。 五情合度:五情,就是喜、怒、思、悲、恐。中医理论认为适当的喜悦能舒畅心气;适当的思虑,调和脾气;适当的悲心,肺气就不会上逆而喘;适当的恐惧(小心怕做错的心情),能使肾气收敛,肾精充足;适当的发怒,能使肝气疏泄。但是,五情过度,机体的免疫力就会降低。(小贾) + 望闻问切 你的出汗是否正常? 中医认为,正常的出汗,可以调节体温,排除体内的废物,调节人体阴阳的平衡。而当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时则会出现异常的出汗,所以,中医常常根据出汗的时间、部位、多少和特点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下面来看看你的出汗是否有异常:
按出汗时间分: 一种是白天出汗过多。无论冬夏,在白天不活动或轻微活动的情况下,常汗出不止。这些人常有身体虚弱、说话语声较低、食欲差、易感冒等特点,中医认为是气虚的表现。这类人饮食上可选择山药、豆浆、牛羊肉等,也可用党参或黄芪炖鸡或腔骨,以补益机体,缓解气虚。还可通过动作舒缓、动静结合的运动增强体质,如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 另一种是晚上出汗。睡着出汗,醒来汗止,中医称为“盗汗”。这些人常有手脚心热、心烦、面部发红发热、口咽干燥等特点,中医认为是阴虚表现。这类人饮食上可选择百合、雪梨等滋阴之品,少吃羊肉、洋葱、葱、姜、蒜等热性食物,也可用沙参、麦冬、五味子或西洋参等泡水饮用。
按气味辨别: 正常的汗没有明显的腥臭味,如果汗味腥臭,多与热证或湿热证有关,属肝热,这种情况可通过清淡饮食,或用中药菊花、茵陈等泡水饮用;若腥臭明显,应找大夫诊治。此外,若在夏季闷热的环境中,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胸闷、恶心、心慌、四肢无力、耳鸣、注意力不集中,体温升高的情况,一般属于中暑先兆,应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补充一些淡盐水,短时间内可恢复正常,症状不能恢复或严重者,要及时就医。 除上述情况,还有一些出汗表现,如汗液颜色的改变,有黄汗、红汗、黑汗等,这种情况需由医生综合判断后诊治。如果重病的病人突然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或大汗、呼吸急促等,则预示着病情的凶险。(多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