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之道《黄帝内经》心态平和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2-03-20

    《黄帝内经》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俗语也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动补,动补不如静补,静补不如心补。”可见,人的健康和疾病,除了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及一些理、化、生物因素和居处环境有关外,还与心理情志因素有极大的关系。“体强谓之健,心宁谓之康”,只有形体和心理都健康稳定,达到“形神合一”的境界,才能称之为“身心健康”。

    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一种心理反应,正常的情志波动一般不会致病,只有当情志过激而又不能节制,导致气机逆乱、五脏功能失调时才会致病。《黄帝内经》认为,百病皆由于气机的逆乱。如“怒则气上(伤肝)、喜则气缓(伤心)、悲则气消(伤肺)、恐则气下(伤肾)、思则气结(伤脾)。”

    据报道,美国科学家曾对127位年龄在18-65岁之间的成年人进行观察,发现与平静乐观的人相比,那些心里充满怒气、抑郁或怨恨的人,体内一种导致炎症的C反应蛋白质(CRP)含量要高1-2倍。(CRP含量是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结缔组织疾病的风险指标,CRP升高所致的炎症反应会使动脉内层硬化而引发心血管等疾病)。

    而另有研究表明,当精神过于紧张刺激,而表现出抑郁、沮丧的情绪时,会促使皮质类固醇激素分泌过度而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且血液中的T淋巴细胞数量也明显减少。

    因此,那些能顺应自然、随遇而安、心胸开朗、与人为善的人往往能长寿。而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遇到不幸和打击,产生悲伤、恐惧和失落的情绪时,就要“想得开,听人劝,走出去,看医生”,做到“和喜怒而安居处”。

    如果能恪守《黄帝内经》里所讲到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这几条总的养生原则,那么定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完)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