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在香港举行的“治未病”养生高峰论坛吸引了来自政府、医学界、中医药企业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人士与专家参与,与会者普遍认为,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具有很高的实践指导意义。东西方医学在操作流程上虽有差异,但在养生课题认知上,观点基本一致:养生就是“治未病”。中医“治未病”这一未病先防的理论涵盖亚健康的防治,为亚健康人群提供了走进健康的养生文化和方式。 国人亚健康问题严峻 缺乏“治未病”意识 据介绍,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和巨大的社会压力,使得亚健康人群比例逐年上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一项全球调查结果显示,真正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定义、达到健康标准的人群只占5%,约20%的人群是需要诊治的病人,亚健康状态人群则高达75%。而目前,我国亚健康人数约为7亿,多为35~45岁之间的脑力劳动者;知识分子、企业管理者、机关干部中70%以上处于亚健康状态。 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根据多年的研究和统计,分析了亚健康的成因:一是人们的健康意识不到位;二是饮食不合理;三是社会压力大、心理平衡差;四是起居生活不规律。“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亚健康问题的严峻性,防治意识薄弱,往往都是等到疾病真的来了才去诊治,没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意识和观念,从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让身体遭罪。”张伯礼表示,最有效防治亚健康问题的方式,是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治未病”的养生观念,且持之以恒地践行。 据介绍,“治未病”并不是新鲜的养生理念,它是我国中医药的精髓之一,是《黄帝内经》著名的养生哲学,即不要等有了病才去治疗,而是在未病时就预防疾病。面对现代社会的亚健康问题,比起事后“治已病”,更重要的是防范于未然的“治未病”。“治未病”已成为世界探讨亚健康问题的一个必然。关注亚健康,要从根本上树立“治未病”的意识和观念。 长寿的秘诀在于养生方式 论坛上,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说,经对广州百岁老人健康状况的研究分析发现,人类健康长寿的秘诀有2/3取决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习惯。除遗传因素,其他因素都可以通过自我改变而改变。 通过对广州市128位百岁老人健康相关因素的调查,杨志敏发现,百岁老人都有着9个共同特征,分别是:开朗的性格、平和的心态;清淡饮食,多素少肉,均衡规律的饮食习惯;适当的身体运动;有喜爱并坚持的一种社会活动(爱好兴趣);良好的睡眠习惯;和睦的家庭氛围和良好的家庭护理;家族遗传因素;未患慢性病;保持心理健康。 其中,遗传因素只列于第7位。健康均衡的饮食、适当的运动、良好的起居习惯、平和开朗的心态,这些天然的养生理念与中医里的“治未病”观念如出一辙。 杨志敏说,长寿虽然与先天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但后天个人的“修为”更加重要。人们通过自我改变及自身心理的调节,培养良好的“治未病”生活方式,就能更好地实现长久健康。 除了心态的调整和生活方式的培养,从中医角度来说,最受推崇的养生方式是从饮食、情志、起居、运动四方面进行综合调理,也是“治未病”理念在生活中的具体践行。 对中医养生保健做了多年研究的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卢传坚,将当代名老中医的养生观总结为“养生八大法”。 卢传坚认为,人体生病不是源于某个偶然的病毒,而是持续了一定时间的、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长期积累的结果。长期不良生活习惯的累计导致正气虚弱,中医讲“治病求本”,疾病治疗需要找到根源,科学地进行扶正气、平阴阳、调脏腑的养生保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治未病”是解决阴阳调理平衡的最好路径。 如何在生活中践行“治未病”理念呢?卢传坚分享了当代名老中医的“养生八法”:顺应季节,规律起居;按时作息,坚持午睡;心态平和,清心寡欲;改变性格,怡情养性;适当运动,形神合一;饮食多样,定时适量;远离烟草,适量饮酒;适度房事,固养肾精。 中医“治未病”观被西方医学界肯定 目前,“治未病”养生文化与理念也引起了西方医学界的重视和肯定。论坛上,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研究替代医学的Dr.David Eisenberg副教授表示,中华医学的养生方法和西方医学的预防相辅相成。 据他长期的临床实验表明,利用传统中医的观念如饮食、运动、中草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有效对抗肥胖等病症。而且他将中医中药“治未病”养生文化结合西方常规治疗,中西合璧所形成的健康理念得到美国医学界的广泛认同。 “治未病的养生观念不仅要被广泛认同,更要最大化地被推广普及,这也是我们举办这次高峰论坛的目的。希望藉此提高国内外对‘治未病’的观念和方式的关注,提高全民的养生意识。”现代化中医药国际协会会长杨国晋表示,要实现长久健康,一方面要在生活中注意饮食、起居、运动、情志四方面的合理适度;另一方面要合理使用健康产品,通过扶正气、平阴阳、调脏腑,综合调理,从而激发人体内在生命力。(无限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