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平伯非同寻常的人生态度“养生之道”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4-09-13
俞平伯是当代著名的红学专家,生于1900年,卒于1990年。他一生历经坎坷,最终以91岁高龄辞世,这得益于他以下非同寻常的人生态度和别样的“养生之道”。

心态平和,随遇而安。

1954年,俞平伯先生因“红学”研究文章遭到批判,到“文革”中,更是在劫难逃。但俞平伯先生不管遇到怎样的境况,他总是随遇而安。即使家被抄了,他非但不生气,甚至还做起诗来:“屋角斜晖应似旧,隔墙犹见马樱花。”一派处之泰然的君子之风,这就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这种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无疑是他长寿的根基。

颇好美食,从不忌口。

俞平伯先生颇好美食,当代作家叶兆言如是描述俞先生:“印象最深的是圆圆的大脑袋,穿着旧衣服,看上去像个淘气的老和尚,胃口极好,不停地吃,津津有味。”对此,俞先生则认为:“我想吃,就证明身体需要”。他的饥则食,渴则饮,倦则眠,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忌口,不拘泥的饮食习惯,一派顺遂,恰好达到了心态放松,这对健康大有帮助。

喜爱昆曲,陶冶性情。

俞平伯先生从年轻时起就受夫人影响,喜爱昆曲,可以说是夫唱妇随度过了一生。即使在“文革”中,俞平伯夫妇从干校回到北京,生活稍归平静,俞家又重闻昆腔声。这种喜好,无疑是对他精神方面的最好调剂。

勤奋不辍,愈老弥坚。

俞平伯先生一生勤奋治学,直到九旬开外时,生活仍能自理,他从不给家人增添麻烦和负担。晚年,仍以周恩来的 “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为座右铭,每天从事研究和写作不息。这种勤奋治学,对他的手脑也是一种极好的锻炼。

纵观俞平伯先生的一生,心态平和,随意自然;与人为善,心底无私;虽不刻意养生,也活出了高寿。他的这些养生经验,对我们今天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俞平伯先生写过一首《养生歌谣》: “愉快劳动精神好,足够休息保护脑。长期锻炼强身体,适当娱乐不烦恼。节制饮食慎起居,讲究卫生身体好。风烛残年成过去,精神百倍腾云霄。”可以说,《养生歌谣》是俞平伯养生经验的总结,是俞平伯朴实人生的写照。

俞先生一生坎坷,在日本侵华时期,因为不愿给日本鬼子做事,几乎身陷囹圄。在蒋介石统治时期,他和其他进步文化人一样,备受艰辛。解放后,又被列为 “资产阶级反动权威”,横遭批判、围攻。 “文化大革命”中,他多次被批斗,受尽折磨和屈辱,后被赶到农村劳动改造。然而,这些屈辱和打击,都没有使他灰心丧气,面对现实,他坚定地挺起胸膛,走向人生的第二个春天。1969年他被下放到河南农村“劳动改造”,住在一间四面透风的小黑屋中,他没有灰心丧气,相反,始终乐乐呵呵。从他当时写的一些诗中,可以反映当时他的心情和思想。乐观的心态是俞平伯养生秘诀之一。例如: 炉灰飘坠又飞扬,清晨黄昏要扫床。 猪矢气熏柴火味,这般陋室叫延芳。 脱离劳动逾三世,回到农村学绩麻。 鹅鸭池边新绿绕,依稀风景抵还家。 总之,俞老能身处逆境,处之泰然,随遇而安,自得其乐,把名利安危置于脑后。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境况下,都能够拿得起,放得下,睡得好,吃得香。真正做到了“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林志斌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