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学院的王琦教 授虽已逾古稀,但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 捷,岁月的痕迹在他脸上竟是那样的不 明显。谈到养生,他说:在众多的养生方 法中,我认为情志养生最重要。 要养生,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养生。王 琦认为,养生不是刻意为之,养生也没有 固定程式,养生应该是心境上的修养,是 顺应自然的过程。《庄子·达生篇》:“善养 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而鞭之。”养生并 无定式,而是扬长补短顺势去做。就像是 一个放牧的人赶着一群羊,只有当某一 只羊掉队了,去赶一赶,整个羊群就跟上 去了。 王琦认为,养生先养心。古语云:体 壮日健,心怡曰康。养生以养心为要,养 心才能达到心身的和谐,个体与社会的 和谐。 关于养心,王琦认为有“五要”:一要 平常心、二要仁心、三要宽心、四要静心、 五要开心。 一要平常心。关键词是“淡”。《黄帝 内经》中讲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 内守,病安从来”。真正会养生的人,能够 做到心境淡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王 琦认为,“心到平常即是真”,保有一颗平 常心才活得真实。正所谓“人生七十古来 稀,剩有僧人历更稀。若问延年何法术, 一生淡泊养心机。” 二要仁心。关键词是“仁”,仁慈、仁 爱。具有仁德者方可通向长寿之路。“养 心立德,福寿康宁”,这些道理对现代人 同样适用。而作为医生,更应该有一颗仁 慈大爱之心。王琦常对学生说,是患者成 就了医生,所以对患者要常存感恩之心。 在一次游览五台山时,他写下了这样的 诗句:“佛光梵音绕五台,无边清凉远尘 埃,但求慈航心中渡,不著袈衣亦如来。” 这也是他从医做人的准则。 三要宽心。关键词是“宽”,宽容、豁 达。豁达是一种超脱,是自我精神的解 放。人肯定要有追求,追求是一回事,结 果是一回事。王琦说,在这一点上,就记 住一句话:事物的发生发展都必须符合 时空条件,有“时”无“空”、有“空”无“时” 都不行,不可强求。豁达是一种宽容,恢 宏大度,胸无芥蒂,肚大能容,吐纳百川。 以风清月明的态度,从从容容地对待一 切,待到廓清云雾,必定是柳暗花明。我 们要按生活本来的面目看生活,而不是 按着自己的意愿看生活。豁达是一种自 信,人要是没有精神支撑,剩下的就是一 具皮囊。自信就是力量,自信给人智勇。 豁达是一种学养,一种理念,是一种至高 的精神境界,说到底是对待人世的一种 态度。苏东坡一生颠沛流离,却是“卒然 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沈从文 也好,马寅初也好,一些伟人的跌宕起伏 也好,对于人生的种种不平、不幸,都以 其博大胸襟和知识学问一一涵盖,以及 由善良忠直道义所孕育的不屈不挠的生 命力所战胜! 四要静心。关键字是“静”,宁静致 远、恰情修心。魏晋养生家嵇康在《养生 论》中说“养生有五难:名利不灭,此一难 也,喜怒不除,此二难也,声色不去,此三 难也,滋味不绝,此四难也,神虑精散,此 五难也。”故心静以除五难。陶弘景在《养 性延命录》中主张调神养形、“小炷留 灯”,过去所用的油灯,所能容纳的油是 有限的。如果灯内留三根灯芯草,则灯炷 大而光线亮;如果留两根,则灯炷较大光 线亦较亮;如果留一根,则灯炷小而光线 昏暗,很难辨别灯前人之面目。然而,留 三根灯芯草,亮则亮矣,却只能照明一个 夜晚;留一根灯芯草,暗则暗矣,却能照 明三个夜晚。这个现象告诉我们:每个人 的生命历程都有个极限,就像油灯内的 油量有个燃烧时间极限一样。如果大喜 大悲,酗酒纵欲,则如大炷留灯,很快就 油尽灯干;如果情绪稳定,清心节欲,则 犹如小炷留灯,虽不太亮,却可长久。这 个比喻,很形象地阐明了养生之道。平常 为了能够怡情修心,可以开展琴、棋、书、 画等养生活动,帮助我们做到心静。 五要开心。关键词是“乐”,心情愉 悦、知足常乐。研究发现,与非常悲观的 人相比,非常乐观的人死于任何疾病的 危险低于55%。王琦提倡生活、做事要用 心,但不要操心、烦心。拥有的人烦恼 “失”,没有的人忧虑“得”,患得患失,却 成忧愁。古代诗人自居易就是善于养生 者,白居易大半生中,不仅仕途坎坷,而 且老年丧子,他在《枯桑》中以枯桑为喻 写道“道傍老枯树,枯来非一朝。皮黄外 尚活,心黑中先焦。有似多忧者,非因外 火烧。”面对常有忧愁事件发生的现实生 活,他总是积极排忧解愁,乐观以待,这 大概就是被称作“白乐天”的缘故。会养 生的人,能够化“门前冷落车马稀”、“人 走茶凉”的悲观为“停车坐爱枫林晚”的 独特意境,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南山”是一种人性的达观境界。做到这 些,便是进入到养生的佳境了。常言道,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当常思一二”,要 看得开、放得开,适度的“阿Q精神”有 助于减轻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王琦教授写过一首诗——《感悟舍 得》:“大道至简不须繁,参悟舍得二字 禅。放眼风物皆淡定,你过这山我那山。” 大师豁达豪放的胸怀,窥见一斑。 黎程莱 画家陆抑非的静功养生法 陆抑非先生以花鸟画闻名于世,书 法造诣也很深。先生一生多次重病,享寿 九十,得益于长期练习“静功”。 陆抑非18岁那年,不幸羁患肺痨, 常常咯血不止,虽请多方名医治疗,仍无 起色。万般无奈之下,父亲将其送到山上 一处寺庙,让他安心静养。寺庙方丈对他 说:“我可教汝静养之功,或可奏效。但练 此功,务必精神专一,杂念全抛,并心死 志坚,尔后或能使躯体复生。”陆抑非别 无他途,决意遵方丈之嘱。先练“禁语”, 逢人不语,连续三月之久,以养气养神。 接着,方丈又授与“沉气”,即每分钟呼吸 3次,不出半点声响。最后,方丈再教他 “静坐”,每日盘腿坐3次,每次先15分 钟,后半小时,进而再1小时。他天天练 此“静功”,呼吸日渐顺畅,咳血愈来愈 少,终起沉疴。 这样起死回生的经历,陆抑非还有 过一次。72岁时陆先生患胃癌,全胃都 被手术切除。陆抑非却处变不惊,他每日 夜半或清晨于病榻上练“静坐”,奇迹般 逆袭再生。一年之后,陆抑非又步履轻健 地散步、打太极拳了。 陆抑非谈起练功的感受说:“夜来静 坐,半点钟后,自我感觉人竟离床腾空而 起,如此一而再、再而三,顿时全身血脉 贯通。我知近50年之功,今日奏效也,做 毕全身舒服且极有精神。” 李运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