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心中,羊寄寓了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羊言为善,羊鱼为鲜,羔美是羹。羊本身的性格也代表了典型的中国形象——又温柔又坚定。温柔,羊我为“義”,羔羊跪乳……坚定,有“很如羊”之谓。 吉羊为祥 广州被称为“五羊城”“穗城”“羊城”,这与“五羊衔谷”传说有关,大约在周朝时,广州连年灾荒,人民不得温饱。一天,来了身穿五色彩衣的五位仙人,他们骑着不同毛色口衔稻穗的仙羊,降临广州。仙人把优良的稻穗赠给了广州人,并祝愿这一地区永无饥荒,祝罢仙人腾空飞逝,五只仙羊化为石羊留在了广州。从此,广州成为岭南最富庶的地方。2007年五羊传说入选广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神羊随仙人给人间带来富庶,在古人心里,羊是吉祥的象征,如出土的西汉铜洗,纹面“吉羊”二字,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六经一行守》:“骄洫好争,册谋不羊”,《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汉洗·大吉羊洗》(清代阮元撰)云:“大吉羊,宜用。”又《汉元嘉刀铭》卷十:“宜侯王,大吉羊。”许慎《说文·羊部》云:“羊,祥也。”《示部》“祥”下说:“福也。从示羊声,一曰善。”《杂五行书》曰:悬羊头门上,除盗贼。传说在门上悬挂羊头,能够驱逐盗贼。古人年初在门上悬羊头,交往中送羊,以羊作聘礼,都是取其吉祥之意。 《春秋繁露》曰:“羔有角而不任,设备而不用,类好仁者;执之不鸣,杀之不啼,类死义者;羔食于其母必跪而受之,类知礼者。故羊之为言犹祥与?”在董仲舒眼里,羊有角不触人,杀之而不悲啼,跪享母乳,知仁、知义、知礼,集美德于一身。 羊大为美 什么是“美”,许慎在《说文》中的回答是:“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王筠则曰:“羊大则肥美。”段玉裁说:“甘者,五味之一,而五味之美皆曰甘。羊大则肥美。”从味觉感受上,美的字源意义“羊大则肥美”。 宗教美德角度也有“羊大为美”,羊常作为祭品出现。《论语·八佾》记载:“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日本美学家今道友信先生在《关于美》一书中指出汉语“美”字中的“羊”字和《论语》中“告朔之饩羊”联系起来理解,是牺牲的象征。他说:“美比作为道德最高概念的善还要高一级,美相当于宗教里所说的圣,美是与圣具有同等高度的概念,甚至是作为宗教里的道德而存在的最高概念。” 此外,以力量展示为主是“羊人为美”,少数民族图腾崇拜就有羊崇拜,《说文解字》云:“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羊”是羌人的图腾,“羌”字正是头戴羊面具(或头饰)跳舞的人。古文字学家于省吾指出:“羌字的初文,像人戴一双羊角而侧立形;美字的初文,像人戴两双羊角而正立形,其后则简化为戴一双羊角或鹿角。”现代民族风俗中依然有,如陕南羌族祭祀性的巫舞羊角舞,又名皮鼓舞。羌族祭祀舞是祭祀山神、祈求丰收的舞蹈,舞者戴凤、狮、虎、豹、牛、羊、猪等面具,以凤领头入场。 羊一身宝 做中药用的羊多为牛科动物山羊或绵羊。《食疗本草》载羊皮:“去毛,煮羹:补虚劳。煮作膳食之:去一切风,治肺中虚风。”羊脂补虚,润燥,祛风,化毒。治虚劳羸瘦,肌肤枯憔,久痢,丹毒,疮癣,《活幼心书》治小儿口疮:“羊脂煎薏苡根涂之。”羊乳温润补虚,治虚劳羸弱,消渴,反胃,哕逆,口疮,漆疮,《千金方》用治病人干呕“羊乳汁饮一杯”,治漆疮“羊乳汁涂之”。 《金匮要略》有用羊肉为主的当归生姜羊肉汤,治产后腹中疞痛及腹中寒疝,虚劳不足:“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日三服。”此外,还有《食医心镜》用以益肾气,强阳道:“白羊肉半斤。去脂膜,切,作生,以蒜韭食之,三日一度。”《纲目》治五劳七伤虚冷:“肥羊肉一腿,密盖煮烂,食汤及肉。” 羊肝性味甘、苦、凉。功能滋补强壮,明目。主治血虚萎黄羸瘦、肝虚目暗昏花、雀目、青盲、障翳。煮食或入丸、散用之。《多能鄙事》治不能远视:“羊肝一具(去膜细切),葱子一勺(炒为末),水煮熟,去滓,入米煮粥食。” 羊肾补肾气,益精髓。治肾虚劳损,腰脊疼痛,足膝痿弱,耳聋,消渴,阳痿,尿频,遗溺。《圣惠方》羊肾苁蓉羹治五劳七伤,阳气衰弱,腰脚无力:“羊肾一对(去脂膜,细切),肉苁蓉一两(浸酒一宿,去皱皮,细切),上件药,相和作羹,着葱白、盐、五味末等,一如常法,空腹食之”。 《饮膳正要》记载羊骨粥治虚劳腰膝无力:“羊骨一副(全者,槌碎),陈皮二钱(去白),良姜二钱,草果二个,生姜一两,盐少许。水三斗,慢火熬成汁,滤出澄清,如常作粥,或作羹汤亦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