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秋乏”四攻略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5-09-11
老百姓经常流行的一句话,叫“春困秋乏”。每当季节转换时,人体都要经历一个较大的变化。金秋来临,正当硕果累累、万顷金黄、秋高气爽之际,许多人却感到全身疲惫,四肢无力,精神萎靡,昏昏欲睡,哈欠连天,即使夜间睡眠很好,白天仍觉得精力不足,好像永远也睡不够似的,而且干什么都提不起劲儿来。这种“秋乏”的问题究竟是咋回事?
 
对这一现象,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病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宋立群教授解释,中医认为,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必然受到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所左右,同时,人类在适应自然方面,还具有主动性与自觉性——这就是中医学的“天人相应”观。就四时气候来讲,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这是一年中气候变化的正常规律。宋主任指出,受四时气候影响,人体的气血阴阳也随之而变化,一般来说,春季阳气始生,气血渐趋于表,毛孔初开,血气稍减,所以会有“困”的感觉;夏季阳气流溢,气血通达于表,毛孔开张,汗液大泄,因而产生“昏昏欲睡”的感觉;而秋季阳气始衰,阴气始生,气血渐趋于里,但充而不实,所以有“乏”的感觉——这就是“春困、秋乏、夏打盹”的症结所在。
 
宋立群介绍,进入9月之后,天高云淡,气温冷暖适中,人体各系统也相应地发生了生理改变,如出汗减少,体热的产生和散发,以及水盐代谢回到了往日的平衡;心血管负担得到减轻;人体能量的代谢基本稳定——这种“秋之旋律”使机体进入了一个周期性的休整阶段。21nx.com秋季的夜间最容易入睡,清晨醒后仍会感到倦乏,还想继续睡下去,这就是所说的“秋乏”。这种“秋乏”是对盛夏时节人体超常消耗的补偿反应,又是机体在秋季这个宜人的气候环境中得以恢复所表现出的“保护性措施”,也可以说是机体内外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渡现象,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调节现象。
 
针对这种情况,中医早就制定出了相应的养生方法,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宋立群指出,从饮食而言,应注重“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同时,根据秋季气候变化特点,要求人体机能与之相适应。
 
遭遇“秋乏”有何解决办法和应对攻略?宋立群给出四条建议:
 
开窗换气 宋立群强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很重要,千万不要因为秋天的凉气而把自己与外界隔离。秋天干燥,更需要新鲜的空气、充足的氧气,才能让头脑清醒。
 
合理睡眠 宋立群指出,秋天万物开始凋谢,逐步进入冬眠状态。人是自然的一份子,虽然无需冬眠,但也要尽量避免熬夜和通宵达旦地工作,晚上早睡,中午也要午休,争取比夏天增加1小时睡眠为佳,充足的睡眠才能减轻秋天昏昏欲睡的状态。另外,睡前喝上一杯牛奶,也有一定的镇静催眠作用,有助于提升睡眠质量。
 
运动适度 宋立群建议,运动时宜选择轻松平缓、舒适安然的项目,如登山、散步、做操等简单些的活动,并且循序渐进,当周身微热,尚未出汗时即止。
 
饮食清淡 鱼、禽蛋、各种动物瘦肉,以及山药、红枣、莲藕、芝麻、糯米、蜂蜜、乳制品、梨、莲子、银耳、葡萄、萝卜、蔬菜等食物均是上佳选择。要荤素搭配,平衡膳食,少用椒、姜、韭、蒜等辛辣之品。宋立群还强调,防“秋乏”一定要吃早餐,但要适中,不要过饱,这样可以减轻心慌、四肢无力、困倦等“秋乏”症状。
 
宋立群教授最后还特别强调,秋季气候的变化,要经历两个阶段:从大暑到白露是第一阶段,其特点是暑热与秋凉相杂,由暑热转为秋凉;由秋分到立冬是第二阶段,即由凉转冷,秋燥为重。在这两个阶段中,人体的适应机能也要随之转变,即由适应暑热转到适应秋凉、秋尽。尤其第二阶段对心血管、高血压病人甚为不利,易罹患脑出血、脑血栓、心肌梗死等急症。秋天也容易使人患上泄泻、痢疾等肠胃疾病,以及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等各种急性传染病。对于秋季常发疾病,每个人都要“防风燥侵侮”,绝不可疏忽大意。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